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张平均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其书法诸体皆精,小楷更是强项。《离骚经》为其81岁时所书,笔墨技巧娴熟,造型结体随心所欲,化繁为简,干净明快,是进入一种绚烂至极、复归平淡之化境。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离骚经》局部1

一、笔法

此帖用笔率意:长横画顺锋起笔,提按顿挫不明显,收笔隐含上挑之意,有章草之意味;竖画则入纸顿笔明显,甚或用夸张的曲笔丁头,亦为其一特色。

1.横 或顺锋起笔,或落纸顿笔、收锋顿笔,一般都只有一个着力点,一种顿笔,藏露适当,别有韵致。此帖中还有一种比较难写的横画,起收笔皆不顿笔、不出锋,似不经意,然骨力内敛,非不用心,不仔细揣摩不能为。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离骚经》局部2

2.竖 悬针竖,藏锋起笔,重起轻收,中锋行笔,直挺有力,收笔轻抢出锋。垂露竖,虽无明显顿笔和垂露之状,但与悬针竖在用笔和形态上仍有区别,收笔时轻顿,笔端浑圆厚实。短竖则有的是露锋起笔,起笔有直有斜,收笔时自然随意。

3.撇 此帖长撇多做短化处理,而有些短撇却又做长化处理,如此有悖常态,非但不让人感到别扭,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长撇多藏锋起笔,下笔轻顿,提锋行笔,收尾处略出锋,力量内含,多不外放。短撇,突出啄势,顿笔明显,短疾劲挺。

4.捺 撇敛捺放为该帖之明显特征,近章草风格。长捺,起笔轻、收笔重,中间多有一个向上的弧形,有些干脆笔走直线,就地收笔。平捺则呈“一波三折”之势,起笔轻、颈部略细,右斜下行笔,出捺略顿上扬。此帖中反捺用得不多,有时写成纵波,有时写成长点。以意行笔,点到即止。反捺多活泼,时用反捺,可增字之活力。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前后赤壁赋》

5.钩 钩多做淡化弱化处理,行笔至钩处,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萧散、简淡,也有个别较完备的钩,如一些卧钩、浮鹅钩等。

6.挑 挑也多做淡化处理,相形之势,或轻出而稍斜,或随势而峻发,几不露痕迹。起到补空的作用,亦使字变得生动而饶有情趣。

7.折 折多顿笔外拓再下行,有方有圆,多数顿笔轻,筋骨内含,也有个别顿笔重,骨力强健。

8.点 侧点,尖笔入纸,头尖尾圆,圆润秀美,清露欲滴,有些点被不合常理地有意拉长。呼应点,似有若无,能感其神,不见其形。联四点,乍一看似无呼应关系,但仔细审视,点仍有不同变化,且遥相呼应,十分巧妙。联四点在该帖中往往被写成三点,为其特殊写法,形态各异,如破浪乘风,须细心体会。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醉翁亭记》

二、结字

以往小楷体势多为正方或扁方,时有长方形,而此帖体式则为横放的梯形,顶左底右,满纸欹侧,给人以侧面示人之感,极力打破小楷的平正板滞。然其在不平衡中又寻求平衡,偏而得中,欹而复正,险中求稳,斜正相生,处处设险,又处处救险,妙趣横生。

三、章法

文徵明小楷章法,字方,行距、字距相等,整齐匀称。该帖虽有界格,但章法贯气,萧散超逸,乃是作者善于把握内在气息畅通所致。

此帖为文徵明晚年所书,文徵明晚年倾慕王羲之,侧重追求“冰姿玉质”之神韵。此时作者人书俱老,心手双畅,忘怀楷则,出入规矩,诚如孙过庭《书谱》所云:“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然此帖个性太过鲜明,特点过于突出,习气太重,对初学者来说显然不太合适,只适宜于有相当书法功底之人临习。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草堂十志》之一

文徵明小楷尖细笔画较多,且多是左轻右重,有人以此诟病,但若从“古质而今妍”及小楷贵疏朗洒脱的观点来看,亦可说是其个人风格,更宜表现字的淡雅、清秀,使字更疏朗,萧散有致。文徵明前期主要是学欧阳询和赵孟頫,欧字结体严整,赵字用笔精熟秀气,他吸收二人之长处,又写出轻细的笔画,从而使字体严整疏朗,宽绰萧散。莫云卿以为其“起笔尖微”,未见巍峨磊落之气,项穆亦云“笔气生尖,殊乏蕴致”,皆一家之言也,然也不可不察,我们在临习中还是应该摹其法度,吸取其长处,避其不足,以免误入歧途。其实文徵明晚年所书作品,81岁所书《离骚经》也好,88岁所书《真赏斋铭》亦罢,已深得王字精髓,圆劲淡雅,法韵两胜,尖细笔画减少。可能他也意识到,尖细笔画过多,且多是左轻右重,在凸显个人风格之同时,已然有积弊之嫌。我们不妨把此帖放大,尽可能找到其未形诸笔墨之笔意,按规矩和法度去写。此帖每格为1.3cm见方,字的平均宽度为0.8cm,格宽与字宽之比多为5:3,行距比字距稍大,通篇布局整齐匀称,疏闲宽雅。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文徵明小楷《离骚经》的临习要点全在此文

《莲社图记》 册局部

书写该帖时,作者用的应该是一种较硬的毛笔,但是用什么笔,用什么运笔方法,掌握什么速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与纸有关,与墨有关,与天气和环境以及心情有关。小楷用笔之滋味颇细腻,全靠自己去细心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