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禅位给李世民的内幕是什么?李世民是如何夺下隋朝江山的?

1389年前,即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农历 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武装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击毙齐王李元吉,不久后逼迫父皇李渊拱手让位,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太宗。

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的经过,史书诸如《两唐书》、《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都受到了皇权的左右,因此十分隐晦,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的谜团。



李渊禅位给李世民的内幕是什么?李世民是如何夺下隋朝江山的?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武功县。作为唐国公,李渊不仅在长安拥有豪华的府第,在长安以北的武功,还建有别馆,信,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判断:当李渊在取下“世民”这个名字时,他并没有想到,日后他的这个儿子真的就干出了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来。透过史料的只言片语,我们能发现,在不少的情况下,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也就是说,在李渊的心里,他更看重长子李建成,而不希望次子压过了长子的风头,所以会在有意无意间敲打敲打李世民。但偏偏上天眷顾李世民,每每关键时刻,这个英武少年总能出现在关键位置,为李渊建唐解除燃眉之急,或拿下重要战役,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立下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战功。

这场一举歼双雄的战役从公元620年七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当时,王世充刚刚经历过与李密的一场恶战,虽然取得胜利,但已元气大伤。李世民率部东征,经过几次较量,将王世充紧紧压制到洛阳城里,使洛阳成为一座孤城。围困半年后,眼看王世充就要弹尽粮绝,就在这时,窦建德率10万大军南下救援王世充。当时,李世民的军队也是相当疲劳了,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怎么办?李世民果断地否决了部分将士要求撤退的建议,而是实施围城打援的战略,即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他本人则率主力北上,占据易守难攻的虎牢关,截住窦建德部。与窦建德的较量,几乎就是一场耐力战,就看谁能坚持。当时,窦建德希望越早决战越好,李世民却不予理睬,只在暗地里寻找最佳的战机,如此一直僵持到621年的四月。有时,主动权的变易往往只是一念之间,就在窦建德屡屡挑战而不得、有所松懈时,李世民的军队突然发起进攻,将其打了个措手不及,导致全面崩盘,窦建德被活捉。随后李世民军押着窦建德走到洛阳城下,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举城投降。

李建成当然不容自己的皇太子地位受到挑战,而李世民则凭着他的声望,要来摘取这个宝座了。对比两个集团的力量,当时,李世民其实并不占上风。先看李建成:他有着合法的太子身份,维护自己的太子地位理所当然;他得到唐高祖和朝廷主要大臣们的坚决支持;他与三弟李元吉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李世民;他还是唐高祖后妃们的坚决拥护者;他拥有魏征、王珪这样一流的谋臣;他还可以打着合法的旗号,以名正言顺的手段来整治李世民。而李世民只要对太子的位子存在任何幻想,这本身就是违法的;唐高祖已对他有所防范,自从洛阳一战归来,涉及到带兵出征,已不再安排他;在攻陷洛阳后,嫔妃们由于没有得到好处,她们从心底里厌恶李世民,经常在唐高祖的耳旁打小报告;他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都是在长期的征战岁月里走到一起来的,具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

相关史料没有具体说明,这个信息是否属于东宫的蓄意,但它明显在提醒唐高祖:秦王要来夺他的皇位了。他拿着这个信息去审问李世民。李世民当然知道这是个要命的信息,但是他很镇静,他向父亲揭发一个机密: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后宫嫔妃是供皇帝享受的,儿子胆敢淫乱他们的后妈,其后果可想而知。李渊决定,召集这三个儿子第二天一起到宫里来对质。翻遍所有的史料,即使是极力褒扬唐太宗的《资治通鉴》都认为,“淫乱后宫”的事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是李世民在栽赃他的兄弟。他的栽赃看起来很拙劣,因为只要一对质,就真相大白了,他不是自己去送死吗?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拙劣的栽赃,恰好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权力之争,兄弟相残,一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已湮没在历史中,玄武门亦在唐末战争中遭到损毁,化作灰土。一个梦幻的朝代,一个魂牵的帝国,玄武门,是否还能述说?李世民继承了他父亲的良好箭法。当年,他的父亲两发两中,射中屏风上孔雀的两只眼睛,从而把窦氏娶回家。现在,他只发一箭,就直穿大哥的咽喉,他知道,这一箭射出去,换回来的可是皇太子的宝座啊。随后,尉迟敬德帮他解决了李元吉,其他将领帮他解决了两个兄弟的儿子们。他再派杀得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去“保护”父皇。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软禁唐高祖,要唐高祖以皇帝的名义宣布他的“平叛”合法,并授予他以军权和行政权。接下来是一连串的人事变化:六月七日,唐高祖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手诏“朕当加尊号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这一年,他还不到28岁,他改年号为“贞观”。公元627年,成为贞观元年。也许,在登位后他的历史功绩足以成就其千古一帝的地位,然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李世民确实扮演着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角色。所谓盛世明君的背后,绝非没有一丝阴影。

更恐怖的是,杨玄感当初以为他起兵,天下会响应,结果除了一些草莽英雄落魄子弟,天下郡县级别的地方政府无一个响应的——隋朝的行情虽然下滑,但还没下滑到底部,所以他振臂一呼,响应他的只有回音。李密劝告:“咱们快快斩仓吧,放弃龙头股,去关中。”

上苍总是很耐心地给人一个又一个机会,杨玄感放弃了龙头股,解除对洛阳的包围,降低仓位,转向西边发展。

然而,军队经过弘农郡时,当地的百姓拉住杨玄感的马头,苦劝他取下弘农再西行。杨玄感也想在彻底斩仓前再获取点利润。因为弘农郡有优质资产:粮草。于是杨玄感留下来攻城,天下大盘瞬息万变,岂容得你贪恋那么一小点盈利?这点盈利很可能是市场留给你的毒丸。杨玄感才离洛阳,又因弘农被套牢。隋朝各路大军一拥而上,围住这位仁兄一阵狂殴,杨玄感请人杀死自己,然后被隋军剁成肉酱烧成灰烬,满门抄斩。

这时候的李渊父子趁着洛阳鏖战,从容在太原起事,夺取关中。李渊父子也将目光投向了龙头股洛阳,李密王世充正在鏖战,洛阳城布帛堆积,都用来当柴烧。当时的布帛有货币的功能,洛阳城在拿着货币当燃料用。看样子似乎可抄底了。

此时,李密最经得起消耗最优质的资本就是粮草。他拿着这个分红,召集天下人来效力。凭着自己雄厚的资本跟对方比烧钱,谁的钱先烧完谁就先退出市场。

王世充手中粮草越来越少,又屡次被李密击败,眼看着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当时投靠瓦岗军的魏征看准了这一点,建议说:“挖好壕沟,筑好城墙,王世充粮草一尽,他就玩完。”李密意识到了这一点。我读史书有个经验,如果史上有人提出挖好壕沟,不与敌人交战的策略,那绝对是上上选。胜仗不一定是打出来的,可能是熬出来的。

然而,瓦岗公司糊涂人多过清醒人,清醒的少数人拗不过糊涂的大多数人,还得顺应糊涂的大多数。李密是清醒的,魏征是清醒的,然而瓦岗军大多数指挥层是不清醒的。以猛将单雄信为代表的一大帮糊涂蛋叫嚷着形势大好,三天就痛灭王世充。李密无奈,只得放弃只守不攻的策略,做出了主动进攻的态势,走上高仓位操作的路线。

而此刻的王世充也提高仓位,高风险操作。同样一个措施,在王世充这里却是正确的:反正粮草不多了,静守绝对蚀本,一博还有翻本甚至博大的机会!



饮马长城窟行

【原文】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 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李渊禅位给李世民的内幕是什么?李世民是如何夺下隋朝江山的?


注释

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⑼金钲:锣声。

⑽绝漠:大漠。

⑾干戈:指武器。

⑿戢:收藏。

⒀原隰(xí):原野。

⒁纪石:刻石纪功。

⒂荒裔:边荒。

⒃戎衣:战士。

⒄灵台:周代台名。

【作品鉴赏】

《饮马长城窟行》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李渊禅位给李世民的内幕是什么?李世民是如何夺下隋朝江山的?


《饮马长城窟行》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迥戌,远方的边戍。高节,旗帜。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山峦引导着我的旗帜。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朔吹,北风。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饮马长城窟行》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玉塞,玉门关。金钲,锣声。句意为:玉门关一带,胡人入侵的嚣尘已经消逝,羌人们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锣,载歌载舞。大军所指,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载歌载舞心悦诚服。《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自是西北诸蕃成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可见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绝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车仗过处,原野为之震动。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所谓“吊民伐罪”,正义的战争,人民从来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句意为:都尉从龙堆返回,将军们从马邑凯旋而归。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饮马长城窟行》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纪石,刻石纪功。句意为:旗帜飘扬,云雾弥漫的氛围因之消歇,将士们功勋卓著,应该把他们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永远流传后世。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指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形容外敌入侵,一片纷扰之状。这是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是勉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同时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荒裔,边荒。戎衣,战士。灵台,周代台名。《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明堂所以祀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这里指代朝廷。句意为:边远、荒凉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凯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镇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李唐全盛时,的确如这两句所描述的那样,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名人点评】

周唐:“走出宫体诗以外的诗作,为当时的诗坛洞开了新的气象。”(近代)

李元吉:“好诗!古来帝王,写此《饮马长城窟行》甚多,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二哥。” (唐代)

聂永华:“从构意结篇、气度格局而言,李世民此诗显然是仿习隋炀帝杨广的同题之作。杨广之作共30句,虽沿用乐府旧题却融入了早年征战生活的实际体验,写得苍劲宏亮,意脉灵动,气宇轩昂。李世民则凝缩为12句,以密集的传统语汇联缀成篇,“类书化”倾向十分明显,诗意雍蔽滞塞。因此,与杨广之作相较,李世民对传统语汇意象的袭用,缺乏在敏锐艺术感受基础上的融会与创新,艺术上显得粗糙,缺乏和谐统一的风格。”(近代)

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唐诗广选》引卷一)。

李世民

李渊禅位给李世民的内幕是什么?李世民是如何夺下隋朝江山的?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李渊禅位给李世民的内幕是什么?李世民是如何夺下隋朝江山的?


  • 中文名
  • 李世民
  • 别 名
  • 唐太宗,天可汗
  • 国 籍
  • 中国(唐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
  • 开皇十八年(一说十七年)十二月
  • 逝世日期
  •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 职 业
  •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 信 仰
  • 道家
  • 主要成就
  •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
  •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开
  • 代表作品
  • 《帝范》,《贞观政要》等
  • 谥 号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庙 号
  • 太宗
  • 年 号
  • 贞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