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楚國為何不趁機進攻大傷元氣的秦國?

提起長平之戰,永遠是趙國乃至很多中國人民的痛,那一仗,唯一可以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險些亡國。而秦國呢?自然也不好受,面對強大的趙國,雖然贏了,但也是慘勝。很明顯,兩個國家都已經元氣大傷了,那麼趁此良機,和秦國結有世仇且具備相當實力的楚國,為何不“趁你病、要你命”,提兵北上,滅亡秦國呢?即使楚國滅亡不了秦國,也會讓秦帝國搖搖欲墜的,楚國沒這麼做,這期間可有什麼難言之隱嗎?聽小編為大家細細的講解一下。

長平之戰後,楚國為何不趁機進攻大傷元氣的秦國?

秦軍進軍示意圖

第一:秦國有了準備

首先秦國也不是傻子,更何況還有“白起”將軍這樣的絕世名將,打長平之戰前,秦國肯定做好了準備,看下七國的地圖就知道了,秦國在打長平之戰前,已經屯有重兵,重點提防魏國、楚國兩個強國。而且秦國的軍事制度,是以每個郡為中心進行編制的,每個郡都具備相當強的軍事實力,楚國這時候背後捅刀子只怕沒那麼容易。再加上之前被秦國打怕了,所以,楚國要想這時候進攻秦國,還是要提前掂量掂量自己的。

長平之戰後,楚國為何不趁機進攻大傷元氣的秦國?

殺神白起

第二:韓國的制約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韓國惹得麻煩,原本韓王打不過秦國,想將上黨郡劃分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無奈上黨郡郡守馮亭卻不願降秦,於是和眾人商議後把上黨郡讓給了趙國,這才把戰火燃燒到了趙國。結果長平之戰後,韓國不知道腦子進水了還是怎麼的,不僅沒有幫助趙國共御暴秦,反而竟然和秦國“勾結”在了一起。至此,韓國夾在中間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制衡”作用,它幫趙國,趙國勝,它幫秦國,秦國勝,幫楚國楚國勝。它現在既然屬於秦國這一夥,很明顯,如果楚國貿然對秦國動武的話,秦國防守邊關的部隊一時半會兒的沒有擊敗不說,反而可能會被韓國假道直接攻入楚國的腹地,那麼,楚國一旦進入兩線作戰,可就危險了。

長平之戰後,楚國為何不趁機進攻大傷元氣的秦國?

長平之戰

第三 之前被秦國嚇破了膽

長平之戰十多年前,秦國和楚國爆發了一場大戰,秦將白起更是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並且將如今的湖北一帶幾乎都納入了秦國的版圖。白起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從此威震天下。楚國一看沒折了,只能向秦國服個軟,而且向秦國派遣人質,實際上是低了秦國一頭。

直到長平之戰前一年,楚頃襄王病重,而這時楚國的太子還在秦國做人質,秦國還不肯放楚太子,後來黃歇勾結秦國丞相范雎,巧妙的使用了“偷樑換柱”的手段,方才回國,之後還拍著胸脯保證以後肯定會和秦國“和平共處,榮譽與共”,保證聽從秦國的安排,和秦國結為同盟。就這樣,秦國依然不放過楚國,還對楚國發動試探性進攻,春申君只好將州陵(今湖北咸寧西北)割讓給秦國,以示友好。所以,這時候再和秦國重新開戰,很明顯那是痴心妄想,更何況,楚國也沒有哪位將軍自認為自己會是白起的對手。

長平之戰後,楚國為何不趁機進攻大傷元氣的秦國?

秦國兵馬

第四:楚國內部不穩定

新君繼位,而且還是被當成人質放回來的,而且國都之前都被別人給攻破過,自然內政極其不穩定。且楚國的變法最後是以失敗而告終的,所以楚國國君的權利受到了廣大貴族的限制,沒有秦國那麼中央集權。很明顯,這時候如果貿然對秦國發起反攻,可能仗還沒打起來,內部就亂了。所以,楚國國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長平之戰後,楚國為何不趁機進攻大傷元氣的秦國?

長平之戰遺骸

第五:缺乏時局的認識

對另外幾個國家而言“秦趙爭霸”,和別國無關緊要,最好的結果是一個躺在墳墓裡,一個坐在輪椅上。也正如此,後來趙國缺糧,向別國購買糧食,哪個國家都不賣給趙國。別國都沒有認識到,趙國此時是能正面對抗秦國的最後一道屏障,不知道各國要想生存需要一個平衡,需要一種制約,而且對秦國想滅亡六國的意識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也正如此,直到趙國慘敗之後,各國才有一股“大廈將傾”的感覺,楚國黃歇也聯合魏國聯手幫助趙國,發生了後來著名的“邯鄲保衛戰”,大敗秦國。可惜的是,那時候已經晚了,秦國大勢已成,對秦國而言,不過是統一天下的路上摔了個跟斗而已,爬起來繼續走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