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情竇初開的時候,我非常喜歡張愛玲的這句,“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不僅抄在各個本子上,還會寫在給朋友的信裡。那時候覺得愛一個人的姿態就應該是這樣的。

等到進入婚姻,見識了各種狗血故事,也知道了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後,我反而不喜歡這句話了。只是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張愛玲那麼傲嬌的一個人,在感情面前也變得這麼卑微。後來讀了一些書後,終於明白是中國式的父母造就了張愛玲在愛情中的卑微感。

張愛玲出生在名門望族,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只是父親張廷重是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卻是新式女性,這樣的結合註定這場婚姻是個悲劇。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厭倦了婚姻的母親便隨著姑姑出了國。四年後,回來的母親,徹底與父親離了婚。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失去母愛的張愛玲,想去父親那裡尋找一份愛與溫情卻不可得,相反父女衝突不斷。十幾歲的張愛玲與繼母發生了矛盾,繼母伸手就打,換來張愛玲的遮擋後,大叫著張愛玲要打她。聞言,父親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張愛玲就是一頓毒打。之後,張愛玲被囚禁在家裡。即使得了嚴重的痢疾,父親既不帶她去看病也不給她買藥。

既然張愛玲在父親這裡得不到應有的愛,那麼在母親那裡是不是可以得到些許安慰呢?逃出家的張愛玲,寄居到母親那裡。張愛玲在為學費發愁時,母親卻穿著新旗袍遊走在十里洋場。張愛玲將獲得的800塊獎學金交給母親時,被母親懷疑這是她與歷史老師私通獲得的“勞務費”。就在張愛玲洗澡時,還被母親衝進來,檢查她是不是處女。

張愛玲求學時,正是戰火連綿時,她本來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英國倫敦大學,卻被日軍侵華的炮火阻斷了行程,只好轉入香港大學唸書。香港淪陷後,香港大學也停辦了。張愛玲想轉到上海聖約翰大學去,向母親求助時,母親卻催著她趕快嫁人,“若現在嫁人,不僅可以不讀書,還可以用學費裝扮自己;繼續讀書,不僅沒有裝扮,還要為學費傷神。”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黃逸梵自稱新式女性,又出過國,見識自然不一般,只是她習慣於把新思想用到自己身上,中國式父母的遺毒卻全部給了張愛玲。

張愛玲在父親那裡受傷至深,在母親這裡同樣沒有謀到愛,這讓她沒有找到絲毫歸屬感,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棄嬰,所以她才說,出名要趁早。她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出了名,她才有了掌控自己的權力,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如果張愛玲,沒能靠自己的本事賺取養活自己的本錢,那麼她很有可能就被安排一樁婚姻,重複著多少大家閨秀那唯唯諾諾的生活。

說到中國式父母,我想大部分人都有一把心酸淚,就連看起來雲淡風清的高曉松也說由於他與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造成了自己年輕時出現了很多問題。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才走出來。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林徽因也說過,

我媽把我趕進了地獄,搞得我精神崩潰,每天晚上我恨不得去死。

我不想再說中國式父母的不堪與對子女的影響,只想說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中國式父母給了自己灰暗的感受,讓自己內心無比煎熬,甚至影響了我們的人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影響,做更好的自己,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蘇珊•福沃德說,“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我們常說,“女人嫁錯毀一生,男人娶錯毀三代”就是這個道理。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這就像心理學上所說的“踢貓效應”,父親在公司被老闆訓斥了一頓,回到家裡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通。孩子心裡窩火,就去踢身邊的貓。

情緒需要輸通,而不是壓制,這就像是一座火山,越壓制越會加速它的爆發。

張愛玲將自己的一腔憤怒全部訴諸筆端,所以她的作品中有性格扭曲的曹七巧、有被中國式父母塑造出來的活脫脫的“曹七巧” 長安、有愛上親生父親的小寒、有為了生計與人姘居的霓喜、有“紅粉骷髏”曼璐……角色裡多多少少都帶有張愛玲的印記。

蘇珊•福沃德說,要想從原生家庭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就要完成自我界定。其實說白了就是明白界限感。中國式父母缺乏的就是界限感,常常覺得為了子女不遺餘力,用他自以為愛的羽翼來保護著子女,其實不過是他無處不在地干涉著子女的生活。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就像朱雨辰的媽媽在節目上說,她十年如一日地四點起床為朱雨辰熬梨汁;朱雨辰拍戲她跟組,美其名曰:“用生命去為兒子付出和奉獻”;朱雨辰的每段戀情,她都要“干擾”。她的辛苦換來的是噓聲一片,並不是讓人感嘆一聲可憐天下父母心。

在這一點上,張愛玲比大多數人都要勇敢。當她獲取謀生手段的時候,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了自我界定。生活在同樣的時代裡,張愛玲獲得了自立的能力,蕭紅卻一次次在愛情中尋找著靠山,甚至懷著前任的孩子與現任生活在一起,最終在貧寒交迫中逝世。

張愛玲逃出家庭後,再也沒有回去過,也沒有和父親聯繫過。當張愛玲將兩塊金條交到母親手裡時,就已經做出了與母親一刀兩斷的決定。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蘇珊•福沃德告訴我們,與父母對峙不是為了發洩憤怒、報復或者懲罰他們,而是要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為此後的關係做定位。

父母早就習慣了掌控你的人生,貿然聽到你說出的實情與內心感受時,內心肯定接受不了,會憤怒甚至悲傷。這是情有可原的。多練習幾次就好了。如果一次失敗就放棄的話,那你將永遠難以從原生家庭的桎梏中走出來。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很多人說張愛玲冷情,其實,她與姑姑的關係一直都很好,還為姑姑寫過一本語錄。在美國時,她聽說姑姑身體不好,便多次給姑姑匯款。當“張愛玲熱”在大陸掀起時,張愛玲又將國內版權委託給姑姑,版稅也全部贈與姑姑與姑父。

蘇珊•福沃德教給我們要學會與父母對峙,這一步是讓我們與痛苦的過去和艱難的現在揮手告別的重點。

對峙的要點:

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

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記住,對峙不是要責備、懲罰父母,更不是向他們發洩你積聚了多年的憤怒,從他們身上找回補償。而是,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獲得幸福與力量。

在對峙前要做好心理準備,有可能父母會接受,有可能會咆哮,有可能會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有可能會斷絕關係……若是沒有做好準備,千萬不要貿然行事。

請勇敢地對“中國式父母”說“不”

張愛玲與母親多次對峙,希望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只是母親沒有給過她機會。最終,她便選擇了一刀兩斷,各自安好。

如果張愛玲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她或許不會被胡蘭成的甜言蜜語所誘惑,更不會愛上一個有婦之夫。只是支離破碎的家庭,造就了張愛玲在愛情中的卑微感,僅僅是三年的婚姻生活,卻讓她有兩年半生活在痛苦之中。

對於中國式父母,我們很難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是如何從他們對我們的影響與壓力中解脫出來,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對於下一代,給予他們愛和尊重,不要讓他再重複我們的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