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曹魏后,刘禅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革斤春风


说起刘备的儿子刘禅,就是被赵云长坂坡浴血拼杀就出来的阿斗,在刘备死后继承蜀国王位,在位四十一年,最终在魏国大将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献印投降,蜀汉政权从此被消灭,刘禅也被世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在到洛阳以后,又以一句“乐不思蜀”而闻名古今,然而他的晚年时在司马昭的控制下如何度过的呢?

首先看看刘禅这个人,在刘备死后,听从刘备的嘱托,什么事都听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要北伐,他就让诸葛亮北伐,没有和诸葛亮有过什么争执,其作用是保证了内部的稳定。证明谌用两个人相互制衡,这一点体现了刘禅在内政的处理上也绝非是无能之辈。还有就是刘禅在位时期,没有诛杀过任何的大臣,也说明了他人不错,不会乱杀人。在蜀国也没有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之类的活动,也并没有搞得民不聊生。

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刘禅选择了投降。但是他是有能力和邓艾来一个鱼死网破的,在刘禅的详书中准确了记载了: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等等。说明刘禅他还是有奋力一搏的本钱的,带十万之众以逸待劳对付邓艾的远来之兵,取胜的把握还是有的。他的投降思想遭到了他第五个儿子刘谌强烈的反对,刘禅就对他说:你自己仗着血气之勇,难道想让满城都流血吗?这也恰恰说明了,刘禅虽软弱,但是去不想老百姓遭到刀兵之灾。虽不是什么民主,但是这样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刘禅的投降,让成都的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但是姜维和钟会的政变却把成都带来了血光之灾。姜维政变失败身亡,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死于乱军之中。军民大乱,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刘禅被命令去洛阳,只有樊建、张绍、谯周、郤正跟随。刘禅虽然身舍不得这片土地,但是也毫无办法。廖化和董厥连个人都托病不起,只是不想做亡国之臣到了洛阳遭受羞辱吧,后来此二人都郁郁而终。

到了洛阳以后,刘禅在见到司马昭以后,司马昭首先是对刘禅一顿的斥责和羞辱。就是说刘禅荒淫无道,不用贤能治国,整日不理朝政,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昏君应该被斩首。这可把刘禅吓坏了,好在一帮的文武大臣们都帮刘禅说好话,说刘禅虽然治国无方,但是早早的投降了,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就饶了他吧。司马昭一听,似乎还很有道理,索性就封刘禅为安乐公,给他住宅,每月给生活费,赐绢万匹还有上百个仆人,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一班大臣们也都加官进爵。似乎刘禅在洛阳的生活还可以,并不是过上住在大牢里的那种阶下囚的生活。

刘禅通过高超的伪装水平,让司马昭放弃了对自己的警惕,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在司马昭面前只表现的唯唯诺诺是不够的,所以在后再司马昭家的宴会上,司马昭令蜀人演奏蜀乐,蜀国的官员听了都忍不住的苦,只有刘禅独自欢笑。司马昭就讥笑刘禅,认为是无能之辈,诸葛亮在世时都不能辅佐周全,何况是姜维就更不行了。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的回答是乐不思蜀。后来郤正教刘禅如何回答提问,刘禅依字而答,昭问及是否为郤正所教,禅具言如此。昭及左右皆大笑之。

后来司马昭就是因为刘禅的诚实,对他也是十分的喜爱,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怀疑刘禅了。刘禅就是通过这样的伪装,让自己在敌人的控制之下达到了自身安全的目的,他这样的大智若愚精神让自己在洛阳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终年六十五岁,死后也得到了晋国的册封。


综上所述,刘禅在位四十余年,他所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他能看清时务投降而保子民之平安,也算是爱民之主。在洛阳司马昭的虎视眈眈之下,能隐忍亡国之痛而娱他人之心,也说明了刘禅强大的心理素质。

刘禅的一句乐不思蜀,让他背负了千年的骂名,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亡国之君,也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软弱无能的人。在他极力在司马昭面前伪装的时候,在他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蜀国土地和臣民,还有父亲含恨而终的亡灵的时候,难道他就不会掉下眼泪吗?而这一切又有谁会知晓刘禅的心思。


蔡公子讲历史


西晋泰始七年(271)蜀汉的后主刘禅在洛阳去世,刘禅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但是在晚年却过得非常的快活。那么刘禅究竟都经历过什么呢?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刚生下来就遭遇了长坂坡之战。如果不是赵云把他抱回来,刘禅早就丧命长坂坡了。后来孙夫人想要挟持刘禅离开,又被赵云和张飞救了回来。经历这两次波折之后刘禅开始了比较平静的生活,一直到刘备逝世。在刘备病逝白帝城之后,刘禅被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的刘禅年龄比较小,朝政暂时被诸葛亮掌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管朝政,在刘禅在位的四十一年时间中虽然没能灭掉曹魏,但是蜀汉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危机。一直到了钟会和邓艾的大军打进来的蜀汉,刘禅才发现自己无力抵挡,最终选择了向曹魏投降。当时曹魏的政权实际上在司马昭手里,司马昭俘虏刘禅之后对于如何处置刘禅也有一定的顾虑,如果杀死刘禅那么东吴未来肯定死磕到底,如果不杀死刘禅,又担心刘禅会东山再起。

不过这个顾虑在司马昭和刘禅的一次宴会中完全的消散了,有一次刘禅和司马昭一起吃饭,司马昭想要看看刘禅是不是还有雄心壮志。这时候在宴会上奏起来了蜀汉的音乐,其他的蜀汉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刘禅竟然开心的欣赏起来。司马昭问刘禅:你思念蜀国的日子了吗?刘禅不假思索的回答:这里这么快乐,我怎么会思念蜀国呢?司马昭当场就震惊了,当场评价刘禅:一个人没心没肺,也就是这样了吧!

虽然很多人都因为这件事来嘲讽刘禅,不过笔者却认为这件事刘禅处理的非常聪明,说他低能确实有点冤枉。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禅只有这样说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难道要哭着说:故国不堪回首吗?那么司马昭的刀斧手恐怕就要冲进来了。司马昭不再担心刘禅的威胁,刘禅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他的一生奔波劳累,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担忧诸葛亮篡权,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要平衡朝廷的实力。

在蜀汉灭亡的前,各方势力竞争的非常激烈,诸葛亮的儿子一派和黄皓一派以及姜维一派剑拔弩张,刘禅只能做个老好人调节。当时的蜀汉的经济相对落后,刘禅虽然奢侈也很难能够随心所欲。而刘禅到了曹魏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没有了大臣们的勾心斗角,曹魏又比较富裕,并且随便刘禅花钱,刘禅反而是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了。

这时候的曹魏就是希望刘禅好好的花钱,好好地享受,越是这样越能给东吴做个榜样。而刘禅也明白自己的角色,到了曹魏之后和蜀汉的旧臣们很少联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家里面吃吃饭,听听音乐,找几个美女陪自己聊聊天,生活过的非常舒适。

综上所诉,刘禅的晚年生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安度余生”,刘禅去世的时候已经64岁,在古代也算是高龄。刘禅的做法虽然不符合君王死社稷的观念,但是却获得了善终,只能说功过全凭后人评价了。


邓海春


刘禅在邓艾带着两万疲惫之兵打到成都,蜀国主力大军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损害的情况下,便既不加强防守,也不迁都或投奔东吴,干干脆脆地选择了投降,为司马家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那么,刘禅在投降曹魏以后,他晚年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刘禅剧照)

刘禅是在263年投降的,去世于271年。他在曹魏一共生活了8年时间。刘禅在这8年的生活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坚决投降阶段。

说刘禅是坚决投降曹魏的,这话一点也不过分。当时邓艾打到成都后,派人把刘禅及一众文武大臣、皇亲贵族,一路翻山越岭,往洛阳押送。

在这个过程中,姜维曾给刘禅带信去,让他暂时忍耐几天,自己会对魏军来一遭釜底抽薪,夺兵反正,实现复国。接着,魏国将领钟会、邓艾、诸葛绪又闹起来,邓艾和诸葛绪被抓起来押送回魏国,钟会的部下又造反,杀了钟会和姜维,使得整个魏军群龙无首。

可以说,当时魏军乱成了一锅粥,以至于刘禅都没人管了。如果当时刘禅能够趁机逃脱,振臂一呼。蜀军众将士绝对会赶紧前来投奔刘禅。刘禅在蜀军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实现复国,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刘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如既往地往魏国都城洛阳赶去,费尽艰辛终于赶到了洛阳。

刘禅赶到洛阳以后,司马昭看他这么听话,同时从安定人心的角度考虑,对刘禅还是不薄的。《三国志》记载:“(刘禅)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那些跟随刘禅投降过来的蜀国大臣,司马昭也给予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邓艾剧照)

二、乐不思蜀阶段。

刘禅到达魏国后,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毕竟他一个末代皇帝,史书也不适宜对他的事迹进行大肆张扬。唯有《汉晋春秋》记载了一个“乐不思蜀”的故事。

刘禅刚到洛阳的时候,司马昭从安定旧蜀国的人心,保持旧蜀国境内太平的角度,对刘禅进行了分封。但是,自古君王都对末代皇帝非常提防,害怕末代皇帝会利用自己的身份闹事。或者末代皇帝不闹事,其他人借末代皇帝的名声闹事。因此,一般都不会容他活多久。

所以,司马昭搞了一出“颇思蜀否”的戏。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刘禅当时是装傻,还是真傻,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刘禅当时是真傻,并不是装傻,并没有那么“大智若愚”。正如我前面讲到的。如果他真的有一点儿血性,其一,邓艾打进来的时候他不会贸然投降。其二,在“北迁”去洛阳的路上他会借机反正。其三,当郤正让他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时,他不会跟着那么说。总之,当时他不思念蜀国,是真的觉得当年当皇帝,确实没有现在当个“安乐公”安乐。

至于让他回答“思蜀”的郤正,倒真正算得上是大智若愚。如果他不是那么了解刘禅,不教刘禅说那句话,很可能司马昭就已经让刘禅“得暴病”去世了。

(司马昭剧照)

三、子孙悲剧阶段。

刘禅在魏国安享了8年太平日子,安然去世。史料记载的“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当时也没受到影响。刘禅的那些儿子,除了太子在钟会叛乱中被杀,五子刘谌有骨气,自杀殉国外,其余子女都跟着刘禅去了魏国,过上了“乐不思蜀”的日子。

不过,他们虽然乐不思蜀,但是所投靠的主子不是一个好主子。司马家族统一天下以后,很快就在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的内讧,结果给了北方游牧民族机会。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爆发“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衣冠南渡。而刘禅的那些儿子们,也基本上在永嘉之乱中被杀光了。

后世匈奴人刘渊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不过是为自己的政治服务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汉晋春秋》)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公元263年,邓艾、钟会灭蜀,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全家移居洛阳。

刘禅虽被封为安乐公,全家都在洛阳居住,可毕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生活,他能过得好吗?


司马昭给了刘禅不错的待遇

三国四位亡国之君中,刘禅的待遇比不上曹奂、刘协,但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了,在洛阳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后主举家东迁,即至洛阳: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比起孙皓“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的待遇,刘禅已经是很受优待了。刘禅还有朝廷可以养,孙皓可是要自己养自己的。

而且跟随刘禅一起去洛阳的子孙大臣们,也有很多封侯拜相的,“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张飞的次子张绍、“乐不思蜀”当事人之一的郤正都被封了列侯。照这样来看,至少刘禅在洛阳是吃喝不愁的,就算朝廷不养他这家闲人了,原蜀汉大臣和自己的子孙们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刘禅饿死吧!


刘禅在洛阳生活了九年,去世时七十一岁

刘禅晚年要一直活在司马家的监视下,而且作为以前的老对手,他那九年的洛阳生活,可以参考一下司马懿的手下败将曹爽。“在府外建四面高楼,日夜记录着曹爽的一言一行,连吃饭、说话都要记下来,完全没了隐私”。

当然了,除了夷三族之外,刘禅的晚年大概也和曹爽差不多。不过这对于没心没肺、一心只做安乐公的刘禅来说,可能也算不得什么事吧!



狐史首丘


公元263年,邓艾奇袭阴平小道插入了成都,蜀汉后主刘禅用绳子将自己绑了起来,旁边还放了一口棺材,这种感觉看起来颇有英雄气概。可惜的是,刘禅是来和邓艾投降的,并且顺便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最终的结果是邓艾没有杀了刘禅,还客客气气的让刘禅在自己的成都宫殿里面居住。


公元264年,蜀汉后主刘禅举家被迫迁往了洛阳,在迁到洛阳之后的刘禅在一次宴会上,为后世贡献了一个让人值得铭记一生的成语“乐不思蜀”。


当时的司马昭看到刘禅,专门请了一群蜀国的美女来给跳舞助兴,司马昭乐呵呵的问道:


“你想念蜀国吗?”


刘禅想都没有想,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把司马昭给逗乐了,旁边的大臣看了一下刘禅,提醒了他一句,要是司马昭再问的话,你就说睹物思情,看到这场景十分思念故土,刘禅听到这些话,欣慰的点了点头。


没过一会,司马昭又问刘禅:


“想念你的蜀国吗?”


刘禅的演技惊人,居然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道,实在是太想念了。司马昭看着刘禅这个样子,开始质问刘禅,你刚才还说乐不思蜀,怎么现在就变卦了?


刘禅可能是有点害怕,便用手指指向了身边的大臣,说是他教我的。


司马昭看着眼前的刘禅,开始的笑了。


作为曾经的蜀汉后主,刘禅被安排到了安乐县,做了一名安乐公。碍于刘禅曾经是蜀汉后主的身份,提议特意赏赐了刘禅万户封地,还有100多个美女,刘禅算是得以安享晚年。


而刘禅的后代们更是在蜀国担任都尉的有3人,封侯的有50多人,作为蜀汉帝王没有受到政治迫害,刘禅可以说是一个幸运儿了。


直到公元271年,64岁的刘禅在洛阳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多人觉得刘禅是傻呵呵的,可是也许正是乐不思蜀的刘禅才让自己得以在洛阳安享晚年,而自己的后代也没有因为刘禅投降的事情遭受迫害,这份睿智可以说是难得了。


历史总探长


刘禅降魏后,此时掌权后的司马昭对他不错。封其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从物质生活上来看,刘禅的起居用度是足够了的。

那么,这位后主身边有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呢?据史载,刘禅此时的两位张皇后都已不在世,另外的李昭仪和王贵人有没有跟着一起走,无从得知。他育有的七子二女中,两位女儿没有详细记载,儿子们的去向较为明朗。

儿子们里面,除太子刘璿死于战乱,三子刘琮病逝,五子刘谌拒降自杀外,次子安定王刘瑶,四子新平王刘瓒,六子新兴王刘恂,七子上党王刘璩都随刘禅定居洛阳。

另外,当时随刘禅一起走的还有张通与郤正。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刘禅的晚年生活还是不赖的,衣食无忧,儿子相伴,二个手下相慰。

至于他内心是不是真的像那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能力一般的他,卸下军国重担,真的吁了一口气也说不定。



钱多多读文史


公元263年,经过数十年拼搏而谋得的蜀地,终于落下了帷幕。11月,刘禅出城投降魏军邓艾,120万蜀地尽归魏国。

17岁继位,58岁谢幕,在位41年,这在中国历史在位时间还是少有的高龄,尤其这41年中还有29年是诸葛亮死后,刘禅独自主政完成的,不可谓能力不强。

亡国之君,出入不过一人一车而已!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日子绝对的不堪与惶恐,赤壁之战时鲁肃对孙权说的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应验。

首先是家人惨遭侮辱。后宫佳丽三千,嫔妃宫女万计,这些都属于皇帝的私产,在投降后,除了皇后之外,都作为战利品分配给了随军官兵,也算是兑现了邓艾对属下的若言。

其次是成都依旧没有逃离洗劫命运。刘禅投降后为显示大魏宽宏仁爱,刘禅并没有立刻被遣往洛阳,而是依旧住在成都。公元264年,也就是开成投降一年后,姜维诈降怂恿钟会诛杀邓艾,希望可以重建蜀国失败,成都遭遇洗劫,臣民死伤无数,刘禅儿子刘睿也被乱兵杀死。

三是洛阳不思蜀。刘禅在五个儿子和一些旧臣陪同下到了洛阳,亡国之君终归是无法让人放心的。司马昭对他很客气,不但封了安乐候,给予了非常丰厚的生活条件,时不时的大宴小请,明显的这些都是司马昭的试探。终于有一次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刘禅回答到:“此间乐,不思蜀!”翻译过来就是我在这过的这么快乐,干嘛要想蜀那个地方。

无论郤正是否劝说了他后来对司马昭的那句话?单是从他的“乐不思蜀”就能看出来他为了活着将自己的愚蠢伪装到了极致。

从公元263年投降至公元271年,这位经历了蜀国吴国灭国的老人,见证了魏国灭亡,司马氏建立晋国(西晋),终于谢幕了!

归纳其一生,也许做个天子本就不是他的志向!


生活问道


公元263年11月,在位41年的之久蜀汉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宣告刘备集团苦心建立的蜀汉政权正式灭亡。

刘禅投降不久,就遭到了羞辱和变故。曹魏要求刘禅把宫中除皇后之外的所有嫔妃、宫女分配给没有成家的曹魏官兵。李昭仪不堪受辱,自尽守节。264年初,钟会、姜维密谋失败,成都陷入一片混乱。在混乱中,蜀汉府库遭到洗劫,许多臣民死于乱军之中,其中包括刘禅的太子刘璿。变乱平息后,刘禅带着5个儿子和一帮遗臣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旅途。我估计在前往洛阳的途中,刘禅一定想了很多。当了41年的皇帝成了“阶下囚”,自己的太子和嫔妃也因此丧命,这种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到达洛阳后,司马昭对刘禅还是很客气的,待遇也不错“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还经常举行宴会,款待刘禅。一日,司马昭在宴会上故意安排蜀汉的舞曲,刘禅看的笑呵呵,其他大臣则非常伤感。司马昭对贾充说,没见过这么没心没肺的人。贾充说,要不是这样,您能这么轻易灭掉蜀汉?司马昭又问刘禅想家不?刘禅说,我在这挺快乐的,不想家。这话逗得司马昭哈哈大笑。

这就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刘禅之所以会这么表现,一来是他天性使然,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亡国之痛,体会到了国灭、丧子、丧妻,嫔妃被羞辱的痛苦,现在寄人篱下,如果不“天真”一点,自己的性命很难得到保障。也正是刘禅傻里傻气的天真,让司马昭放松了对刘禅的警惕,刘禅和家眷得以安安稳稳的在洛阳过日子。

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4岁。西晋追封他为思公。而他的后代则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丧命,刘备的血脉就此中断。据传,老三刘琮一脉的后人逃到了南方,繁衍生息下来,这就真假难辨了。


石头说历史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取蜀汉,蜀国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邓艾打进来了,随后也无招架之力,蜀国朝议中,谯周力排众议,建议投降,刘禅没有办法,投降了魏国。

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属地为安乐县。虽然有属地,有封号,但是刘禅实际上是出于软禁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生活,和亡国前的皇帝生活自是没法比。在投降前期,刘禅被留在了属地,司马昭希望刘禅的身份能够稳定灭国后的蜀地局势。之后不久,同样是进攻蜀国的大将与邓艾争功,蜀国姜维希望挑拨两人的关系,以达到复国的目的。姜维与钟会密谋除掉邓艾,而后向魏国发动进攻,他告诉刘禅再隐忍几日就能复国,但是消息泄露,姜维兵败身死,属地也遭到了疯狂的报复,百姓死伤无数,刘禅的一个儿子在这次战乱中去世。



刘禅本想安稳的在属地度过余生,但是经过这件事后,司马昭对刘婵不放心,将其迁往魏国都城洛阳,而蜀国王室的嫔妃和宫女都被送给了魏军士兵。刘禅先是经历了丧子之痛,又受此大辱,即使表面上衣食无忧,心里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迁往洛阳后,刘禅仍处于软禁的状态,司马昭对其不放心,有一次设宴款待刘禅,让蜀地歌女表演蜀地歌舞,当时刘禅身边的蜀国旧官都眼泪不止,司马昭问刘禅是否也想念蜀国,刘婵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听到这话,司马昭对刘禅也就稍微放心了一些。



之后,刘禅身边随从对刘婵说,“下次司马昭再问你是否想念蜀国,你就说非常想念”,这被司马昭看到了,问他们在聊什么,刘禅说“随从让我跟你说,说我非常想念蜀国”,司马昭被刘禅的“天真”逗乐了,对刘禅基本放心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刘禅在洛阳也是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绝不会好过到哪里去。由于刘禅特殊的身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刘禅也最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于洛阳寿终正寝。


大耳朵金丝猴


刘禅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不大好的皇帝,前期秉承刘备遗志,坚决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对大将军姜维不能用人不疑,蜀汉二世而亡,刘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曹魏伐蜀,并非出于冲动,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大将军姜维实在看不惯黄皓擅权弄朝,乃入后宫面见后主刘禅,请求处死黄皓,后主有心袒护黄皓,对姜维曰:黄皓不过一小人尔,大将军不必在意。又唤黄皓过来请罪,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犬牙遍布,恐于己不利,且右将军阎宇向来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联合了一些人打算废掉他的大将军之位,姜维感觉留在成都非常危险,于是请求后主让自己前往沓中屯田。




姜维有被废之险,这恰恰给了曹魏伐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夏,曹魏大将军,晋公司马昭遣钟会、邓艾、诸葛绪数路大军大举伐蜀,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人前往拒敌。姜维在剑阁力拒钟会十余万大军,不料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蜀汉形势急转直下,刘禅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父子往敌,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据险死守,最终父子二人战死绵竹,邓艾兵进成都。




蜀汉已经危在旦夕,但是,钟会大军尚被姜维阻在剑阁,南中监军霍弋正准备带兵回救成都,而成都还有五万精兵,刘禅如果冷静沉着,调兵遣将阻挡邓艾,蜀汉能转危为安。但是,光禄大夫谯周极力怂恿刘禅投降,而刘禅之子北地王刘湛泣血力谏,请求背城一战,至死不降。刘禅不同意,刘湛乃杀其妻后自杀,刘禅最终听从谯周建议开城投降。




蜀汉既亡,刘禅举族被迁往洛阳居住。魏元帝命太常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好吃好喝好住给供着。曹魏对刘禅,可谓是颇为厚待,据《三国志.后主传》载:“食邑万户,赐绢万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刘禅一直活到西晋泰始七年(271)才去世。其“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三国志.先主传》)。相比东吴后主孙皓的死于蹊跷,子孙被西晋封为郎中这样的芝麻小官。可以说,作为亡国之君,刘禅的结局算是较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