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祺祯亦宝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整段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乍一看来,这句话让人很不爽,好在是先贤老子说的,才镇得住场,要是现在的人这么说,不被众人的唾沫淹死才怪,尤其是后接下来一句看上去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无稽之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还了得,完全站在大众对立面。

不过,还是先稍安勿躁。

老子说这段话的最终目的是论证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虚空而不枯竭,一动风就出来了,当风箱动的时候中间的“轴”总是不动的,所以不要被繁多的外界的表现所迷惑,而是要守住根本也就是守住“中”这个轴就可以了。

反推之,老子所说的天地也好圣人也好,所谓的“不仁”就是已经超越了“仁”这样的一个境界,也就是上升到“道”和“德”的层次。老子的《道德经》的主要阐述的就是以“道”和“德”统领整个认知系统,这才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法则,而“仁”不过是等而求其次的层次,所以天地和圣人最关键的是“守中”,也就是守住“道”、“德”层面的这个根本。

老子的《道德经》中还有这样的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道废,有仁义”、“绝 仁 弃 义 ,民 复 孝 慈”。两相比较,就能够很清楚的明白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不仁”的根本含义是取法乎上的意思,是依然已经超越了仁、义、礼层面上的羁绊而追求终极意义上的“道”、“德”遵循,才是最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而“刍狗”是指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

所以这句话的核心要义就是天地是按照最根本的“道”和“德”的至上准则行事,而非遵循“仁”的标准行事,圣人也该这样,将一切当成“刍狗”一样。而“不仁”的意思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就应该冷酷无情不讲仁义,而是说要超越“仁”这种层面。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所谓的“仁”往往带有偏见性的特点,这显然是与“道”和“德”无法相提并论的。

老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他的哲学也被认为是愚民政治的始作俑者,但究其根本,老子哲学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合理性内核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点不应否定。


吃素的穿山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被长期误解的一句话。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这句话,被用于证明上层的不仁不义,视百姓和万物为猪狗。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与之完全相反: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它看来,都和猪狗一般。

乍听起来很难接受,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

天地什么时候特殊对待过人类?

有地质学者曾经说过,人类又何曾拯救过地球?地球还需要你人类拯救?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从一无所有荒野岩浆,到后来的恐龙世界,再到后来的荒蛮部落时代,再有人类文明,地球一直存在。你人类说拯救地球,其实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坏掉了,人类死绝了,地球也不会灭,人类多半也等不到地球灭的那一天。话说回来,天地对人类是没有感情的,对草木和猪狗,对岩石和河流,都不会特殊对待,所以,“草木、猪狗、人类,在‘我(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

天地该暴雨暴雨,该洪流洪流,该地震地震,不会怜悯草木,也不会怜悯人类。天地荣发,抚养万物,也不是因为爱怜,而是恰好如此而已。所以在人类看来,天地是“不仁”的。在普通人看来,圣人如此看待万事万物,也是“不仁”的。你怎么能没感情呢?你怎么能把人和草木、蝼蚁、猪狗看作同样的呢?

老子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就好比一个大风箱吧?

什么意思呢?

天地运转,有它自己的程序,不会因谁而变动。风吹过,草木摇动,衣袂飘飘,对风来说,都是一样的。


豆子人民艺术家


最大玄机: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道德经》传世。可是《道德经》虽然篇幅不大,用语简洁,但是读起来却让人很不理解。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句,表面上的解释,是说老天不仁义,把万物当做小草编成的狗一样。但是它背后的深意是什么,该如何把这句话应用在具体实践当中呢?

其实,这句话含义并不复杂。他的意思就是说老天不仁义,对待民众很不尊重。说白了就是我们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地球主人,觉着自己高于其余的物种,但是在老天爷看来,你们人类跟别的物种一样没有区别,都是草狗。人类虽然觉得自己很厉害,造飞船,搞科技,创文学,但是这些东西在老天爷看来没什么特别,他该欺负你还是欺负你,不会因为你想不被他欺负就不被他欺负。

打个比方,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每次都会死很多人。但是老天该发海啸就发海啸,该让你死就让你死,不会因为你不想死就让你例外。你身体有疾病不能被冻到,可是老天就要让冬天到来,不会因为你生病而延误时辰。你有了困难,哭天抢地没人理你,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没人能躲开。

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用呢?其实,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期望不要过高。要知道,人类百分之百的烦恼,来源于真实情况与自己理想情况的背离。只要你的期望高于你的实际情况,人的烦恼就会源源不断到来。天地不仁,你整天骂天地不仁是没有用的,你要接受这个现实,并且别再把自己当做特殊,而要主动去适应这个环境,这个社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这样才能减少烦恼,才能生活的更加和谐。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关注之内,是“与我无关”

仁,就是无所谓好恶的意思。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概括之:在春秋末的战乱中,老子看到战乱频发,田野荒芜,民不聊生,他在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社会如何才能做到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老子通过观察万物草木,发现,没有谁去安排,去管理,万物草木自己就可以生长,开花,繁殖,结果,归其根,反复如此,唯一能影响他们这一循环的,就是人为的干预 !这不正像人类社会吗?统治阶级不断干预人民生活,索求无度,不仅对本国人民,为了满足更大欲望,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由此,老子提出两个概念:一道,自然本来规律;二德,统治者节制自己的欲望。合起来形成一个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就是使人民能正常休养生息,不要因为统治者的过多欲望、过多的税、过多劳役,和战争等,破坏他们的生产生活!如果能做到“上善若水”那样,就是完美的圣人了。

理解了道德经讲什么,我再来理解这段话,八九不离十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第五章,主要还是在解释道:万物循自己规律演变,天地视之如刍狗,一视同仁,不干预也不偏向谁,任其自然(言下之意,万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蓬勃发展);以致之,圣人应该像天地一样,不偏谁 不亲谁,一视同仁,任其按自身能力发展,不“食税之多”,不“求生之厚”,不“有为”,何愁人民不安居乐业!

不过老子并不是沉浸在自己理想化的理论中,它知道要统治者完全无欲,不与民争利,这几乎在那个时代是做不到的。因此,在长篇大论解释自己主张之后,在倒数第三篇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也进一步印证那句话,天道、天地的规律并没有偏向谁,只是有“德”之人、善于节制自身欲望的人、给民生路的善人,天道还是偏向他的(其实是因为自己符合天道规律,人民生活下去,国家强盛,自己不也得到更多吗?)。

简单一点就是:天与地换个通俗的概念就是天道吧,在天道眼里,无论草木铁石,山川河岳,爬虫飞鸟,鳞甲灵长还是人类里面的富贵贫贱,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天道并不会因为什么就去产生仁慈与偏见。大家都只是地球上的一份子!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说的圣人不单指孔子之类的,而是指那种站在族群种族的高度去看人类发展的那种人,在他们眼里,普通的民众无论富贵美丑善恶也都是一样的,只是族群里面的一份子,死活一个都没什么影响!就好比你看动物世界的蚂蚁族群,可以把蚁后看成蚂蚁族群的圣人。蚁后以下,所有的蚂蚁身份都一样,蚂蚁谁会特别。

其实这都很好理解:就好比恐龙纵横地球数亿年,该灭也就灭了。其实现在人类宣传的什么地球脆弱,保护地球保护水源,杜绝污染啊乱七八糟的。我看着其实是有点脸红的。地球生态脆弱吗?脆弱的!但地球不脆弱!要保护的只是人类自己,生态崩溃了,灭绝的也只会是人类本身,关地球卵事?

地球什么事没有经历过?从最初的什么生命都没有,到原始细胞萌芽,生物发展到最巅峰的恐龙时代,到生物大灭绝的黑暗时代。历经数次冰河时期,史前大洪水这种对于地球来说可以算毛毛雨了。但地球依然还是那么美丽!或许你会说现在人类各种污染,土地荒漠化,河流断绝,湖泊干枯,热核战争,地球要完蛋了。呸!这些在人类看来是灾难,但是就地球而言,地球都不屑去看一眼,作死的只是人类。别忘记了珠穆朗玛峰曾经也是在海底的!时间能够抹去一切,千年?万年?百万年?千万年?一亿年?十亿年?告诉我?有什么是时间抹不去的?



最大玄机


最近在读《道德经》,刚好能回答您的问题。

这句话就是在讲大数据时代的人类呀。当时我第一感觉。


《道德经》里,包含了《道经》和《德经》,前37章主要是《道经》,主要讲述了君主该如何修身、治国、养生之道,主张“内贤外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里第五章,让我们来先读一下全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道经》里,老子觉得人应该向宇宙和自然学习,每一章都先用自然或者宇宙的道理作为开头,再进一步引申到君王改如何做事、如何修身。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指:天地是客观物理存在的、自然存在,并不具备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性,天地之间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它对万物都是平等的,对人和对刍狗都一样,并没有对人类有过多的偏爱。

这是老子提倡的,他觉得圣人应该效法于天地之纯自然法则,需要平等对待他人,即使是贤明的执政者,对待百姓也是要平等,不能有厚有薄,让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安排作息。

通过自然的例子,老子推导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结论,就是说得太多,往往是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不言的状态。


为什么说,我看到这句话,让我想到大数据时代的人类呢。

因为在大数据的世界里,人们就是一个节点,无论你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在数据的世界里,都一样,都是平等对待的。


即刻读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很有道家“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思想的范儿。刍狗,就是用草编制而成的狗,取代了活生生的狗,用于古代祭祀。这是祭拜用的东西,大家会很小心,祭祀完成后,就对它不屑一顾,因为没用了,无需再顾及。



小一觉得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情绪:

一、天地可真不地道,将万物都看成是可以丢掉的草狗,高高在上,俯视万物,对他们一点儿也不关心。

这个天地是高冷的、傲娇的,他们不理会世间变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世界风雨变幻,沧海桑田,都与他何干?

二、天地不讲究仁不仁的,对万物一视同仁,统统将他们看作草狗,对万物没有亲疏喜恶之感,众生平等,一切顺其自然。

这个天地是超然物外的,性情平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物都有自己的命数,究竟混成什么样,看自己的造化了,天地也是无能为力的。



无论是哪种情绪,天地都是置身度外、不管不顾的。总之,生下来靠父母,活下去靠自己。天地孕育出万物已是造物大恩,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天地管不了那么多,剩下的路要自己走。想要变美,你就减肥;想要成功,你就努力;想要放弃,天地、身边的人都阻止不了你。一切,皆由你定!

PS:图片源于网络


一抒己见


这是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1 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chú),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祭祀天地神灵,要献肉食动物,随着社会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牲畜。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便是刍狗。

橐(tuó)籥(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风箱的前身。橐,牛皮制成的风袋。

简单解释,

天地不仁,视万物为纸扎的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纸扎的狗。

天地,不就是个风箱吗?它虚空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做多反而困窘,不如保持虚静。2 为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后两句做了解释。

天地犹如风箱,自有运行之道。

风箱不空,动力越足,风劲越大,全靠一根中轴的操控,只要控制好中轴,遵循风箱的工作原理,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风劲再大,也不过是风箱饱和的状态,虚空的状态。

于风箱而言,做得再多,都不如把握好一根中轴。

于天地而言,靠的是其内在规律,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最好的状态便是它自然的状态。

天与地,客观存在,无所谓仁,万事万物也都是遵循生命运行之规律,运行流转,自生自灭。

这才是天地的和谐,自然的力量,生命的繁衍。

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文雅的说法。

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无情才是王道。

3 为什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的《论语》,以“君子”为主,人能成为更好的人,“为”很重要。

老子的《道德经》,是“圣人”,“不为”才是根本。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私心,百姓为本。)

“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很收敛,让百姓发挥,圣人犹如孩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以无为而治,以不言为教。)

老子认为圣人是领导者,充分发挥百姓主观能动性,自主劳动生产,繁衍生息。

圣人,大的掌控者,无所谓仁。

百姓,小的执行者,一律平等,完成自我的使命与社会的序进,与刍狗无异。


天地运行自有其道,社会运转自有机制,每个角色发挥自身作用,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较而言,老子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孔子强调个人的修为。

老子境界高于孔子。


一绿浮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很简单,大家都能懂,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很俗,所以哥为了表示一下哥的深度,给你一个更深层次的回答。

意思大家都懂,大概意思是天地不会按照你我所认同的“仁”运转的。或者说大道面前人人平等,或者说天地有道的规律运转,不跟你我论感情的。

你如果熟读道德经,你会发现,老子的思想就是要“无为”、“不有”、“不居”、“不尚贤”,尚无!清静!很多人以我们的意识思维去理解,都是以色见色的。人们往往以为老子就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什么管理企业,什么治理国家,其实老子没那闲心情跟你们论这些无聊的话题。

《道德经》有一章说的很清楚,小国寡民!老子是反对“有”的,反对“尚贤”的,所以崇尚自然而治。

所以,老子是以一颗大道心来写道德经的。天地不仁就对了,这才是大道!大道荒兮,大道恍惚,大道不有,大道不尚贤,大道没有具体的事物,天地不仁就是大道的表现形式,所以天长地久,因为符合大道!所以老子也崇尚人类也要向大道靠拢,尽量合道,所以提出“无为”、“不有”、“不居”、“不尚贤”!这样整本道德经才不矛盾!

你们解来解去,要去探究实质,要贯通始终,道德经很简单,说了5000言都是一个意思的很多种表达方式。你们这些俗人,俗不可耐!我看你们这些垃圾天天扰乱视听!我未碰到一位真正的大师!也碰到过,写《道德经》的老君,是神!不可逾越。写《大道论》的张三丰,文采好,简洁而理顺!这才是高手!《文子》《关尹子》都是神仙之作品!再次之白玉蟾《紫清什么集》,这些人才是大师!你们去解道德经,文字的意思你们懂了,文字外的意思你们懂了吗?!

添加一下:

当然也可以这样解:

《道德经》有一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天地不仁,仁在道德经中并不是高级的,最高级的是道,其次是德,再次是仁。

天地不仁,天地高于仁好几个等级。

再添加一下: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仁义是人类定义的,是不完全符合道的,所以道德经教导我们人要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天地什么样子?天地不仁!所以人要往更高的层次去追求和效仿,《道德经》有一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要效法道,次之效法德,次之仁,次之义,次之礼。


遲程陽


我们要理解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首先要真正明白首句的涵(含)义,解读全章就会事半功倍。

一、天地

大家都认为天地即通俗的天和地,我根据《道德经》的本意衍生扩展,内涵更加完美整齐,一言中的:

1、天地即宇宙时空;

2、道:事物变化运动的轨道、规则,规律;

3、天地之道:宇宙运行的轨道、规则,规律。

综合解释: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

二、仁

一般解释:

1、一种道德范畴,相互友爱、互助、同情;

2、仁慈、仁爱、一视同仁;3、通情达理,性格温顺,顾全大局。

综合解释:不仁:不顾全大局;独断专行,目空一切。

三、万物

宇宙时空中存在的万事万物

四、刍狗

刍狗:

1、一般解释:用毛、草扎成的玩具狗,代表没有生命、弱小的事物。

2、传统的定形、定性的解释是:祀奉、祀祠用草扎成的礼仪狗,代表可以任意宰割、随心处置的事物。

综合解释:刍狗:没有生命的物体。可以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任意宰割、随心处置的事物。

五、圣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我们从篆体、繁体圣字的大象中可以得出圣人的含义。

1、《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

2、篆体“又”是一个象形字,像人之手。下面的''土''表示土地、范围等。土地上面有“天”,不风“天”而见“手”,圣:在某个地域、行业一手遮天。

3、"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之王。

4、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综合解释:根据上下文的含意、下文中有百姓关联,此处圣人专指皇帝老儿。

问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案:1、宇宙运行的规律目空一切、独断专行,对待宇宙时空中万事万物的态度就象对待用毛草扎成、毫无生命的狗一样,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全解:

2、通晓天理、聪明绝顶的皇帝老儿,也应该按照宇宙运行的规律来管理百姓,自然而然,有序可依;

3、宇宙运行的规律就象风箱的工作原理,表面上空虚、静止,实际上不屈不挠、生生不息,运动起来循环往复、势不可挡;

4、说的再多、政策再细(言多),这些方法(招数)起到的效果微不足道(穷),不如独自坚守在其中(宇宙运行的规律之中)。


贵龙时空学


我是大鱼,道家文化爱好者,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段话大家都很熟悉了,也都各有见解,至于说这句话的深意是自然平等,我也是非常赞同的。《道德经》被解读的太多了,无论是过度解读还是浅尝辄止,也大都围绕着道家的几个主题思想。甚至许多人,讲“道”归属于道教的范畴,这极大的限制了“道”德思想和意义,由此在理解一些事情上很难放开视野。


《道德经》本非是一家之言,也就是说,《道德经》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经书本身的很多观念思想前后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其实稍加仔细研读就能发现这其中的不同,只是很少有人耐心如此,普遍来讲,不是潜心修学的人真的不太知道这一点。

现在的《道德经》假托于老子,而经书本身却是容纳百家的。我们都知道从春秋战国到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过百家争鸣,也有过焚书坑儒,有过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有过休养生息黄老之术……诸多学说流派起起伏伏,有辉煌也有低谷,有的甚至被历史潮流掩殁从而销声匿迹。为了躲避中伤,学说流派与人相同,有趋利避害,隐匿伪装的本能,比如汉朝时期,就有法家思想隐匿于道家学说之下,借道家之言,传法家之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道德经》版本,应该是融汇了法家,墨家,阴阳家,儒家诸多学派思想的“精华版本”,至于经书的成书,大概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几个朝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就可以明显的看出道家思想之下,法家的渊源和历史庇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世间万物,自然平等,天地自有其道,无悲喜,不偏移。天地之道,顺则兴,逆则亡,没有谈判空间和交换条件,有道,则有其道;法家在思想上是与此如出一辙的,“法”就如道家所说的“道”,区别就是一个是天地自持,一个是人为,这本来就是法家对于“天地之道”的模仿。法无亲疏远近,法内法外皆无情,守法者就是得道者,违法者失道……所以说,在根本上,“天地不仁”这句话就是法家思想的本源之出,又或者是法家匿藏于《道德经》中的伪装。

在《道德经》这本书中,法家思想的痕迹太清晰明显了,当然也会有别的学派痕迹,经书本来面目已经不可追溯,遗留下来的也大都是各家经典之言,又或者是当世的经典著论,这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智慧和古人哲学。

不仅仅是“天地不仁”这句话,经书其他所有句子,我们都会领悟不同哲学智慧。一直以来,包括现在,我都觉得《道德经》的每一章,甚至是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独立成文,若是将每一章整合起来看,对我而言真的是知识量太大,个人内存不够。相信每个人的《道德经》又有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一定都会从中有所得,有所领悟。

最后,还是说一句,多读书。


鱼者佩之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事情。

我最开始读这句话是从一本小说上,而那本小书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小说名字叫《诛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诛仙里面的主题句。

什么是天敌不仁,为什么万物为刍狗。当时我都不知道,但只感觉这句话很酷、很炫。极大地吸引了我去读这本小说,但也因此,将我带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

1、先说这句话是什么

这话原本出自《老子》,原话的意思大体是天地看谁都一样,都跟狗啊、猫啊差不多,他并没有对谁特别的好,也没有对谁特别的差。

所以,当你觉得老天对你不公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都会认为老天对他不公。当你觉得自己一生坎坷,非常苦逼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一生坎坷,生活艰难困难。

所以,这句话也符合老子的价值主张,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特殊不特殊的事情。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都是自己的决定,与天地无关,但即使你有了很好的成就,也和世人无异。同样,即使你一生穷困潦倒,也不要气馁,这世上穷困潦倒的人多了去了。

2.为什么说这句话改变了我

10年前我疯狂的迷恋上了《诛仙》这本小说,和其他爱读小说的人一样,当时正巧盛大推出了《诛仙》的同名游戏,我从此就跌入了网游的泥潭,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再无其他,当时还在上大学,各种翘课、挂科、通宵,没白没黑的在网吧里玩游戏,还学会了抽烟、喝酒,把身体也熬坏了。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玩了一年多,整整耽误了人生一年的时间,一年全部被浪费掉了。在大好的年华,我没有拼命的读书、学习,反倒把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些无用的事情上,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非常后悔。

但用这句话来想,这就是我的人生啊,谁的人生没有后悔的事情呢?更何况我现在还有机会来挽回这段时。,所以,最重要的是珍重当下的时间,努力做好手头的事情,一步步变成更好的自己。

要相信,越积极、越主动、越幸运。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