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和林夕这些现代作词者的水平可以赶超苏轼、李清照吗?你怎么看?

欧珀困了


诚邀,如题。方文山和林夕这些现代作词者的水平可以赶超苏轼、李清照吗?小编以为这个问题还是有点难度的。

大家可能不熟悉方文山和林夕是何许人也,对其的作品也不太了解。其实方文山是周董的御用文人,周董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千里之外》《菊花台》等都是由方文山作曲的。而林夕更是华语乐坛经典作曲填词家,代表作品《至少还有你》、《红豆》、《富士山下》,都是流传甚广的乐曲,简直目前夕爷已经写了4000多首了,方文山也有1000左右。

然而小编以为,二位虽是当代翘楚,但是与李清照比起来就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了。

实际上方文山和林夕也有一些自己的缺点,比如方文山太注重写词技巧 ,总是用相当华丽的语言,但其实那些华丽的语言背后却很空洞,而林夕用词过于老套,没古代词人的那种韵味,太随性了,所以个人以为,方文山和林夕水平还是不如苏轼、李清照的。


电视剧里看历史


赶紧别吹了,别说赶超苏轼、李清照,就是给他们提鞋都不配。有一件事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虽然他们写的都是歌词(古代诗词也是拿来唱的),但是古典诗歌和当代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古典诗歌有文学性,而当代歌词(不是诗歌)基本类似打油诗一样,只需要讲究和谐。

在这方面我认为林夕是胜过方文山很多的,而方文山的词作水平,基本是大陆高中生的语文水平,这没办法,台湾的语文顶天也就这样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词和苏李的词到底差到哪儿了。

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性和文学性。

苏轼,李清照的词的文学性就不用说了,比如苏轼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李清照的“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这里“秋鸿”和“春梦”,“晚风”和“淡月”,不仅是意向词,而且整句话前后对仗工整,呼应。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结构美,韵律,意象对照,表达清晰。

但是我们知道,林夕的词都是大白话,比如《红豆》中的:“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流年》中的“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这里林夕使用的技巧无非就是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对韵,甚至是强行对韵而打乱歌词本身的结构性和文学性。不要再说汉语不讲逻辑,不讲结构好嘛,去看看古人的诗词,哪怕是倒装也是符合结构的,林夕的词你细读一下简直就是乱搭了。这点在方文山的词上更加突出。比如方文山在《烟花易冷》中的“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在《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你把这词放在歌曲中演唱或许觉察不出问题,可一旦单独拎出来会发现不仅没有逻辑性,没有文学性,没有结构性,除了最后一个字对下韵简直一无是处。甚至多处常识错误,还突然扯一下魏书洛阳是什么鬼?

实际上你用现在的什么写歌软件,写词软件都能写出比肩方文山和林夕的词。很多人应该玩过网页上姓名诗生成,所使用的技巧不过是一堆"风月","夕阳","白雪","落梅"进行结构性组合,结尾使用"韵字"。

这个大家试下就知道了,真的非常简单,你只要有足够的词组就行。加上好听的曲子,你就能觉得这词非常棒,但是单独拿出来是不能细看的。

但是苏、李的词呢?不管怎么摆放都是美的。单独拿出来更令人回味似老酒。

这里打个比方,林,方的词像可乐,你去除糖,去除二氧化碳,不比白水高到哪儿。而苏李似酒,那种香味是全方位的。

顺带再说一句,不管是林夕还是方文山,所有歌词不过都是情情爱爱,这点要是放在古代是被鄙视的,特别看不起的,唐人称之“俗媚”。而苏李真正的成就,是家国情怀,是对人世社会的看法,是对历史的比喻,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不局限于个人。

词这东西,真的有高下之分的。

云泥之别。

<strong>


三观粉碎机


题中的几个人首先要pass掉方文山,不好意思,比文学水平的话,这位拼接型词人真的排不上号;其次pass掉苏轼,豪放派诗词和林夕的风格没有可比性。那么称得上“歌坛词神”的当代婉约派林夕,和“千古才女”李清照比起来,究竟有多少差距呢?

李清照:浑然天成的酒神与词神

如果宋代有QQ,点击李清照的头像,一定会看到“大才女”“酒量厉害”这样的好友印象。李清照为什么能在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中脱颖而出,不仅没被遗忘,反而历久弥新,成为千古第一才女呢?历史上没有偶然,一切看似的偶然实则都是必然。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结束后,在宋朝统治下,国泰民安,现世安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在文化方面,更是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李清照恰好就生在这个尚文的好时代,但出身书香门第的她,也逃不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笑不露齿、全体裹脚的大环境,只能在压制和憋屈中成长。


“此花不与群花比”,皇帝不是规定女人要这样,不要那样吗?老娘偏不!于是她的一辈子,达成了好酒、爱赌、斗贼、离婚、坐牢等等成就。这些词汇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违和,正是她爱以酒入词,才做到了“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10多岁的时候,她是青梅少女,生活中满是乐趣和生机:

《如梦令》(成名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多岁,她与亲密爱人赵明诚一起喝,那时的她芳心已许,秀的是最高级的恩爱: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恩爱小屋:归来堂)

40岁以后,是中年后独自喝,那时她面对的是国破家亡,再嫁被骗,时光陈旧,生活里只留下孤独和哀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还有54岁写就的那首最著名的词作,我们在高中都读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多俗人喝了酒,上个厕所,什么都没剩下;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酒后的世界,温婉、隐秘、神奇,千姿百态,精致动人……

林夕:泥泞中挣扎出来的心灵大师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其实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而这话便来自于林夕。


(林夕:内心住着一位细腻女子的男人)

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轻言细语和认真呵护下长大的,而林夕的父亲却有着严重的狂躁症和躁郁症,脾气非常不好。据林夕本人回忆,有时候他洗澡时间稍微长了点,都会受到父亲各种脏话的严词苛责。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像其他孩子那样生长?


终日惶惶不安的生活,让林夕选择了将书中的世界作为支撑自己精神的净土,他尽可能地去思考,去体会别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状态,这也让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词痴”。


关于得不到:

“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百年孤寂》)
——既是百年后都要化为尘土,又何必执着?

关于抑郁:

“黑暗下磊落光明中演你,心能随心拣戏,这时期演伤心戏,戏烂人未死 。”(《黑择明》)

——现实人生也总有瓶颈,既然认清这些,不如迎头面对,磊落中自己演好自己。

关于自爱:

“做什么也好,别为着得到赞赏,你要强壮到底,再去替对方设想。”(《给自己的情书》) ——学会爱自己,感情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不要为它死去活来,让人看低。

有人说,林夕的词多是情情爱爱,格局狭小,不配跟千古大词人相提并论。可是看楼上提来提去,无非都是《十年》、《红豆》、《流年》这些烂大街的国语歌。你真的了解林夕?能从他的词中看到那份身处泥泞,却发自内心的豁达么?


(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词人的林夕,几乎和国内所有大牌歌星合作过)

没有最好的词,只有最适合当下的词。论文学造诣,林夕或许无法和李清照、苏轼这等千古文豪比拟,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空谈文艺又有什么用?能戳中你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共鸣,看清自己的人,才是大师。

Allhistory:基于AI知识图谱,展现不同角度的历史世界。欢迎关注!


全历史


个人看法

不用比了,

搞清什么是歌词,

再看看什么是诗词,

虽然都有个(词)字,可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最后一个词,是毛泽东那个(沁园春.雪)。

还有别人写出过吗?那是词。

诗,今人写的都是打酱油的诗,有够资格传世留名的名,找出个追上,李白,杜甫的,大家可以尊他为诗神吗?李白才诗仙,要嫌诗仙没气派,小。没关系,诗圣如何,不行就叫(湿湿)也可以的。

弄出两个写歌词和写诗词的比,没搞错吧,已为古人也闭着眼睛对月长嚎玩那,


夜雨随缘1


(原创,我非专业人士,错误难免,请指正。)

方文山、林夕是歌词作者,苏轼、李清照是宋词大家。虽然都是词,都为合乐而生,但区别太大。下面说说两者的区别:

一、创作要求不同

歌词的词,比较随意,没有格式要求,甚至韵律要求都不严,要求语言精炼,层次清晰,能表达出某种感情、哲理、描绘出某种画面,讲述某个故事等。

歌词是一首歌曲的基础部分,但既然是歌曲就得要有曲,要配上音乐。音乐又把歌曲分为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一首歌曲中高潮(副歌)之前的部分,副歌就是歌词要表达的精髓,通过重复的音乐形成的高潮部分。副歌就是诗词中的精典句子,通过音乐的重复,重点强调词作者要表达的东西,通过音乐的重复和高潮化让人们记住。

而宋词的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词有严格的要求: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二、创作环境不同

苏轼李清照的词,诞生于宋代,因为唐代的诗发展到了无法逾越的极高峰,文学形式需要改变,这就出现了比诗的表达形式更灵活的词,而词的出现受到社会的追捧,迅速流行并形成文学的最主要表达形式,从宫廷到民间,从官僚到文人墨客,都在填词,苏轼、李清照是众多词人中的佼佼者,属于搭尖上的人物,是大家,其词的高度难以逾越。但它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的,正象如今的足球,如果有长时间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出足球大师,而中国足球开展的不广泛,也没历史,所以平庸。

方文山、林夕的歌词,放在业内,算是佼佼者,但当今社会,歌曲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娱乐形式,不是全民写歌词,没有广泛基础,即便能取得一定成就,但高度有限,如果放在文坛,更无法和苏轼、李清照的地位比。苏轼、李清照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而方文山、林夕恐怕只被业内承认,百姓没几个知道。

三、创作目的不同

苏轼、李清照填词,不是职业,是兴趣,是有感而发,是浑然天成的东西,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能打动人,能让人产生共鸣,能让人一拍三叹,长久记住,留传千年。

方文山、林夕的歌词,因为他们是职业写手,往往是根据某种要求而写,有为了写词而写词的痕迹,词语的雕琢多于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出现流行一时的作品,但要流传千年,恐不被历史接受。

总之,方文山、林夕是当今歌词界的代表人物,达到了业内的高度。苏轼、李清照不仅达到了宋词的高度,而且是文坛巨匠,千古垂青。

两者无可比性,这是因为时代和社会不同。






无语石1


题主的这个提问非常有意思。看了回答区很多人说的。大抵上看,都是林夕和方文山根本不足以跟东坡和易安比。这本无可厚非,莫说跟易安东坡比,就是很多人都无法比,比如说纳兰吧,纳兰不能跟易安东坡比,林夕、文山也无法跟纳兰比。所谓文学造诣之说,已经有很多答主说了,我不累述。

但是,作为一个中文生,从文学形式发展来看,我觉得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演义、清诗等。这是每个时代主流的文学形式。事实上,每个所谓主流,在初期都是非主流。比如说宋词,在唐末它其实是不太入流的文学形式了。只是有宋一代,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这种民间的词调雅俗共赏,逐渐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参与进来。促使词成为一种主流文学形式。而且也越来越规范(说白了,也是文人想区别于其他的人做的规则演变)同理,其他的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大抵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而东坡、易安等人无疑是这种文学形式上流传得很广的。事实上,这些人的作品基本上是因生活而发,因为他们自己生活遭遇而感慨,这种感慨刚好又是时人可能有所遇到的,能感同身受,于是引起共鸣。流传千古!当然,话也说回来,这必须有一点就是这些人本来的文学造诣也很深,甚至能够体常人不能体会的感情细节,察常人不能察的文字表现。(这里有一个可以说的,易安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研究的大家,所学当然深厚,他当时有一点不服,于是把自己的词混杂了易安的几首词,一起拿给人家看。结果人家说只有这几首最好,余皆无要。而恰恰,被点最好的几首词,都是李易安的。)

由这些小的插曲就知道了,诗词这东西,不一定是你所学深厚就能够写得好的。其实最重要的是悟出来的,浑然天成。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关键这个“妙手”不是人人可以有。正因为东坡、易安等“妙手”实在太多,太能引起共鸣,于是等身而著,在文学殿堂上也越来越深。

而转眼如今,我们所学太精太多太杂,想把这些融汇起来太难。但,尽管如此,谈及生活无非又只是贪嗔痴怒等等,这个时代的文学形式就是现代歌词了。而方文山也好,林夕也罢都是这个时代最能引起时人共鸣的词作者。流传得也广,如果仅仅从令时人感同身受这个角度,以及流传来说,无疑他们可以是当代的“东坡、易安”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很棒的词作者,我想说的是,仅仅从流传度和引起共鸣来说,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可以与古人一样比的某某某。

另外说一个,时间也是一个好东西,它的发酵总是特别让人有韵味。比如,孔夫子要追古礼,而他却成了后来人追的古礼。比如说,当年87版《红楼梦》开播,被那个时代的人骂得不得了,而现在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同理,若干年后,或者千年后,安知林夕、文山之人不会被后人追为殿堂大神?

嗯,以上。欢迎有人来喷,前提是你读懂我说的了。


管你怎么说


看了很多答案,基本上都是说方文山和林夕比不上,甚至提鞋子都不配的,这是别人的看法,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

艺术和文学性这种东西,见仁见智。有那种带招牌的所谓名书法家,在纸上涂鸦出一堆人看不懂,鬼见了愁的字。因为有身份或者地位加持,拍马屁的人不少。你要非说他艺术性强,别具一格,甚至跪舔我也没话说。这种东西,我们普通大众无法接受,上面的自己玩得嗨就好,别顾虑我们的感受。

我一直很喜欢宋词,特别是苏轼。

但是,时代背景很重要。

我们读书的时候,但凡遇到,唐诗,宋词,文言文。都会有许多的注解,为什么,因为文学功底不够,不解释,我们看不懂!

现在还有很多人,能轻轻松松背出不少唐诗宋词,为什么会背?是因为读书的时候强行要求背下来的,是不是真的喜欢我不知道。倘若你问他,你背的这词是什么意思,太多人不知道了。

现在,你随便拿出一首词,给他谱上曲,再叫人唱出来,很简单,听得人有几个能知道其中表达的意思?

话说回来,初中开始听周杰伦的歌,同时知道了方文山的词。那阵子非常喜欢,为什么?因为在当初看来,方文山的词太美了,特别是里面许多词语,特别是动词,都是未曾接触过的,听一首歌下来,需要查不少词典。讲真,这种行为会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后来,随着年龄增大,对于方文山的词已经变得没有当初那般喜欢了。

词还是那些词,只是人变了。

林夕的词没有像方文山那般有许多华丽辞藻。他写的词太多了,不可能都是经典,有些一看就知道是敷衍了事。但有不少,你初看觉得也就这样,看多听多就会有自己的感悟,甚至去深入思考一些身边的事情。

方文山的词画面感强,林夕的更多一些思考,更具哲学性。

后来,我喜欢林夕更多。

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时代不同,环境差异,又如何能有一样的感知体会和表现?

只能说,年代不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面,都是佼佼者。


阳光下午呀


这个问题貌似有点随意!期盼是好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先说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们,尤其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文学鼎盛时代,他(她)们把个人.小家.大家.国家乃至于天地宇宙都囊括其中,爱国的情怀尤为甚烈,语言精炼,往往一句诗一句词就包含着多重含义,让后人们受益匪浅。拿现在很时髦的话说:全部都是干货!

回头再说现在的诗和词,语言罗列的比较多,语气堆积频繁,平铺叙述太过于严重,以至于有点拖泥带水的感觉,再一次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水分太多矣!

语言需要干练,需要精辟!



手机用户早知道了


这些个问题,基本无脑。

纯粹蹭流量,要不提问者是某某的粉丝。

否则,不至于呀!

方文山,不是个多么谦虚的人,要他自己有这水平,都不晓得到哪个九霄云外去了 😃

林夕,也是好同志。

不过,林夕也好,方文山也好,人家自己在这方面可是清醒得很,再怎么着也不会把自己拿去跟这些已经登堂入室登峰造极的古代极品大咖去比呀 😍

只有一个解释,问的人那个进水了。

最近看头条悟空里这种极品问题老多了,甚至很多提问的人还是某某领域的创作者或优质创作者,哈哈哈哈,有时间瞎掰瞎编瞎问,你不会消停一下,关起门来苦读秘笈《如何成为自媒体大咖月入百万》 😡😠😞😝😜😚😘

那样比较有前途。

其实,都是逼的。

这悟空啊,法力高强。

你看,把这一个个折磨的,没日没夜,眼睛钱包身体家庭通通搞垮,就为那一个V,哎,我服了you😂

不说了,再怎么这头条的一鸣也是咱胡建老乡,咱不能太那个不是。。。

各安天命吧





观沧海GCH


你这问题有点主动降低智商。苏东坡和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跟我们现在没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面,生活的背景和教育的方向都不一样。漫说苏李是宋词大家,就拿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写的诗,比如“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尤喜带霜开”写的是《种菊》,“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黑空黄”你不了解知道是写螃蟹吗?现在的博士不见得能写得出(甚至理解),遑论普罗大众了。拜托不要提这种自取其辱的问题了,现代的孩子,除了更娘,忙于相亲更没担当外,指望他们能静静地坐下来写些美轮美奂的诗词,我挺佩服你的乐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