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灭亡之后,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那么朱元璋会先抽谁?

宋安之


我们知道明朝的皇帝是历朝历代中最不正常的皇帝,在这16位皇帝中有夺侄子皇位的永乐皇帝,有被宫女差点杀死的嘉靖皇帝,有爱做木工的天启皇帝,还有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的正德皇帝,还有死在女人的肚皮上的明穆宗朱载垕。如果朱元璋在地府见到他的15个子孙,让他抽三个子孙,我认为是一下三个:

1、朱棣

朱棣肯定是第一个要抽的,而且要狠狠的抽个大嘴巴。原因只有一条,造反逼死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我们知道朱元璋是草莽出身,所以小农的那从私心和对亲情特别看重,长子朱标是自己和马皇后的孩子,出生于乱世,和自己一起吃过很多苦,也是自己和马皇后感情好,朱标表现也很好,所以朱元璋对这个长子特别喜欢,早早就确定了朱标就是皇位继承人。无奈,朱标早逝。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很像他爹,仁慈、孝顺,很得朱元璋喜欢,朱标去世后就把对朱标的爱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朱元璋晚年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为,大肆屠杀功臣名将,使朱元璋时期的功臣悍将都处理干净。可以说,为了让朱允炆即为,朱元璋废了很大心血。朱元璋在朱允炆身上也叠加了对长子朱标的爱。但是,结果朱允炆即位不久,朱棣就造反了,最后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使朱元璋几十年的心血白白浪费了,而且是亲叔叔逼死亲侄子,对十分看重家族关系的朱元璋来说,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你朱棣无论有多大功劳,这一巴掌都是要挨的。

2、明英宗朱祁镇

很明显,被蒙古人俘虏了,这是奇耻大辱,此外还葬送了大明的五十万精锐,差点让大明亡国,这一点,按照朱元璋的性格,朱祁镇就应该自裁。

我们知道朱元璋一生先后八次派兵北征蒙古,收复大都,灭北元,打的蒙古远逃漠北。但是每一次北伐兵力都是几万到十几万之间,可朱祁镇这个龟孙子,自己没上过战场,一下子就拉出五十万大军,在朱元璋看来,这真是败家子,就是败家子也没有这样败的。就这样还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丢死老朱家的人了。就这样还好意思回来,最后还又当皇帝了,朱元璋要是在世,一巴掌就拍死他了。

3、崇祯帝朱由检

原因就一个,朱家的大明是在你手里丢的,你对不起列祖列宗。虽然你很勤奋,但你还是丢了我大明江山。不过欣慰的是,你还挺有骨气,自杀了,没投降,比朱祁镇有骨气多了。


虾果仁


大明灭亡之后,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那么朱元璋会先抽谁?

一、明朝16位皇帝分别是谁?

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洪武

惠帝,朱允炆,1399年-1402年,建文

成祖,朱 棣,1403年-1424年,永乐

仁宗,朱高炽,1425年-1425年,洪熙

宣宗,朱瞻基,1426年-1435年,宣德

英宗,朱祁镇,1436年-1449年,正统

代宗,朱祁钰,1450年-1457年,景泰

英宗,朱祁镇,1457年-1464年,天顺

宪宗,朱见深,1465年-1487年,成化

孝宗,朱佑樘,1488年-1505年,弘治

武宗,朱厚照,1506年-1521年,正德

世宗,朱厚熜,1522年-1566年,嘉靖

穆宗,朱载垕,1567年-1572年,隆庆

神宗,朱翊钧,1573年-1620年,万历

光宗,朱常洛,1620年-1620年,泰昌

熹宗,朱由校,1621年-1627年,天启

思宗,朱由检,1628年-1644年,崇祯

二、16位皇帝分析

以《明史》为证,查看16位皇帝一生评价,毕竟一家子聚集到一块了,老祖宗要对后辈儿孙的一生还是要进行总结评价的嘛。

《明史》中对太祖朱元璋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老朱聪明神武、胸怀天下,有眼光,有兄弟,在哪个乱世把那么多对手都干趴下了,用十五年就弄了个皇帝玩。从一个屌丝混到一个皇帝,自西汉以后从未有过。还能吸取元朝因为政治废弛灭亡的教训,整肃政治。而且对有学问的老家伙(耆儒)以礼相待,考查制定了礼典乐章,彰明经义,尊崇正学,施恩于亡国亡地,澄清吏治,修定做人准则,尊崇风俗宗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止宦官太监干预政事,五府六部官职互相牵制,设卫屯田,兵器粮食充足。以武平定祸乱,以文建立太平盛世,老朱两样都占了。在崇尚节义方面,允许蔡子英北归。晚年更加忧民,曾以一年的时间开挖支河数万处河渠塘堰,以利农桑,预防旱灾。凭借这些,其子孙承袭基业二百多年,士重名义,平民充实。至今后代蒙受恩泽,就如东楼、白马,世代相传祭祀太祖,享受这些还是应该滴!

《明史》中对惠帝朱允炆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这孩子天性仁厚。刚当皇帝,亲贤好学,就召用方孝孺这些人。制定典章制度,一心一意想当一个尧舜禹那样的好皇帝。有一次,他生病辍朝,让尹昌隆怼(进谏)了一下,这孩子马上就进行自我检讨,还把检讨向外发表了。还免除独生子服兵役的义务,免除苏州、松江两地重税,使百姓得到很大实惠。让叔叔革命了以后,年号恢复洪武,民间还是不认可滴。这孩子一心以德治天下,还是很好滴!

《明史》中对成祖朱棣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这家伙在战争中长大的,有占有幽、燕地形这么好的地盘,乘建侄子是个孩子,一路从北打到南,把皇帝弄了过来。即位以后,亲自带头节俭,遇水旱灾情早上报告傍晚立即赈济,从来没有阻拦和掩盖。知人善任,表里通达如一,雄才武略,同他老子一样。经常率六师出征,漠北如尘土一样被扫清。晚年时期,威德盖世,四方诚服。受封入朝纳贡的藩国约有三十国。地盘幅员辽阔,远远超过汉、唐。功绩显赫,可以算卓绝昌盛了。就是抢了侄子的皇位,这件事干的太不地道了。(《明史》是清朝人编纂的,可以看出来对朱棣这个皇帝还是有点酸滴,呵呵。)

《明史》中对仁宗朱高炽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老爸领兵抢皇帝的时候,他作为世子留守后方,全力保障后勤。老子当了皇帝后,每年外出北征,作为东宫监国,朝中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然而有人造谣,制造父子矛盾,最终还是安安全全度过。事后说:我只知道尽职干事,不知道有人整我。当了一年皇帝,善于用人,干了很多事情。要是能多活几年,休养生息,完全能超过汉代文景之治了。

《明史》中对宣宗朱瞻基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他老爸当太子时,失宠差点被废了。辛亏是爷爷看中孙子有本事,才传位为他老爸。当了皇帝后,当官的称职干事,政治清明,纲纪修明,粮仓充实,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遇到灾年岁。到明朝建立六十年,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老百姓日子慢慢过得好了起来,国家蒸蒸日上出现盛世的景象。边境出现骚扰,马上能够平定,震慑敌人(蒙古人),英姿谋略,也能赶上他爷爷了。

《明史》中对英宗朱祁镇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英宗继承仁宗、宣宗之大业,天下富裕,而朝廷内外清静无事。大臣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胡荣、张辅,均是多朝元老功臣,受遗诏辅佐政治,使得朝纲没遭破坏。唯独因任用王振擅自专权,以至于发生土木堡之变。复位以后,还追念不忘,可见他内心昏惑沉迷之深。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没什么非常突出的政绩。至于上恭让后谥号,释放建文帝之后世,不准宫妃殉葬,盛德之事可供后世效法。

《明史》中对代宗朱祁钰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景帝在哥哥被人掳去的关键时刻,奉命摄政,随后立马即为稳定人心,在非常时刻行非常之事嘛。任用贤能,励精政治,外敌长驱直入而能保全宗庙,有再造之功。然而当哥哥回来后,软禁于南宫不让相见,兄弟情谊断绝。囚禁在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发生政变,哥哥复位,软禁于西苑。不久朱去世。

《明史》中对宪宗朱见深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宪宗最初立为皇太子,后因故发生变化。及至登基之后,上景帝尊号,体恤于谦冤狱,抑制黎淳而召见商辂,颇有人君之风范。在位时政治修明,朝中多有才能之人。宪宗能知人善任,对戒律十分谨慎,减赋税,免刑狱,百姓日益富足,仁宗、宣宗之政治在此又重新出现。后因任用汪直,使西厂横行,假借皇上之权威,玩弄权术,明目张胆地随意决断,像皇帝下令一样。世人为之所惑,事后才发觉,太监之祸实在可怕!

《明史》中对孝宗朱佑樘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明朝得天下,传十六世,除太祖、成祖以外,可称颂的是仁宗、宣宗、孝宗。仁、宣之际,国势初步强盛,纲纪修立,淳朴不变。至成化以来,号称太平无事,然而安乐则容易沉溺于怠慢贪玩,富强则会逐渐滋生骄奢。孝宗独能谦逊,节俭有度,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于保国泰持民盈之道,使朝政太平、安定有序,民物康富。《易经》说“没有平地就没有山坡,没有往来就没有复回,只有艰贞是不会错的。”知此道理者,只有孝宗了。

《明史》中对武宗朱厚照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明朝从正统以来,国势逐渐衰弱。当皇帝后首先除掉逆臣刘瑾,亲自率军抵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称雄。然而,沉溺于音乐嬉戏游乐之中,亲近一小部分人,自我封加官号,穿衣戴帽都相当放纵随便。值得庆幸的是用人之权始终亲自掌握,加上有各位大臣主持公道辅佐补救,因此,尽管朝廷纲纪混乱还是未招致危亡。假如能承继孝宗之遗业,谨慎节制有度,有中等才德君主之品行,那么,将会国家安泰,而且落得一个好的名声,又怎能招致后人那么多的非议呢?

《明史》中对世宗朱厚熜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世宗刚当皇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明史》中对穆宗朱载垕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穆宗在位六年,躬行俭约,每年能节省下百万之巨。答应俺答汗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能称得上明君了。跟着柄臣相轧,边塞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正清除积习,大概是宽恕有余,刚明不足的一类人了。

《明史》中对神宗朱翊钧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神宗10岁就当了皇帝,冲龄践阼,张居正主持朝政,进行改革,综核名实,国家势力富强。随着按照祖制亲政后,身居内宫,荒于政事,和张居正越做越远。于是小人好权趋利的人钻了空子,与名节之士(张居正)成了仇人,门户纷然角立。在朝廷出现内阁纷争,互相猜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要论明朝灭亡,实亡于这家伙。

《明史》中对光宗朱常洛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只当了一个月皇帝,《明史》就没有专门的评价。只在他老爸的评价了加了这么一句: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大意就是当了这么短的皇帝,时局又不好,悲哀啊)

《明史》中对熹宗朱由校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明自从世宗(上推第四代,他太爷)以后,就开始纲纪衰颓,到他爷手里(神宗末年),已经废弛到极点了。虽有刚明英武之君,也难以振肃。又加上皇帝的庸懦,妇寺窃其根本(魏忠贤与客氏专权),滥施淫刑,忠良惨遭横祸,万民离心,即使不想亡国,可又怎么办呢!

《明史》中对思宗朱由检的评价,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这悲催的家伙,继承神宗、熹宗之大业,慨然有为。即位之初,决策机智,铲除奸贼叛逆,天下向往太平。可惜大势已去,败势难救。在朝廷则有门户纠纷,在边境则将士骄横懒惰。四处兵荒马乱,流寇大起。最后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真可谓不幸。然而,在位十七年,不沉溺于声色,忧勤惕励,竭力治理国家。临朝浩叹,慨然思非常之才,但因用非其人,政事每况愈下。于是又信任宦官,并将其分布安置于各要害位置,举措失当,致使朝廷制置脱离常轨。即使乞求时来运转,但还是身遭不幸,这难道不是天运使他这样么!等到他命归黄泉,妖贼流寇被全部清除,才得加谥号建陵墓,且典礼比较优厚隆重。这是大圣朝(清朝)干的一件名扬千古的好事,也可因此知道他虽遭受灾难而未被侮辱其身,真是亡国之义烈的人了。

三、朱元璋见面会先抽谁?

惠帝朱允炆:唉,江山还是没有守住,让你叔叔抢去了。不忍心抽。

成祖朱 棣:你小子,最终还是没有防住,让你坐了江山。下不了手。

仁宗朱高炽:嗯,还不错,知道休养生息,就是怎么命这么短呢。

宣宗朱瞻基:呵呵,不错哦,武有你太爷爷、爷爷的风范,文也能治国。

英宗朱祁镇:切,本事不行还爱瞎嘚瑟,让外人欺负了,对自己和朱棣一样,太不地道了。

代宗朱祁钰:唉嗯,关键时刻还行,都爱当皇帝,就是玩心眼比你哥哥差远了。

宪宗朱见深:开始不错,能让太监横行,你站到一边去。

孝宗朱佑樘:一边去。

武宗朱厚照:一边去。

世宗朱厚熜:基业开始从你手里败的,捶你没商量。

穆宗朱载垕:辛苦了。

神宗朱翊钧:张居正你玩不转,切。

光宗朱常洛:吃奶去吧。

熹宗朱由校:窝囊,让妇人和太监耍的团团转。

思宗朱由检:好歹当了十多年皇帝了,丢了就丢了吧,但怎么能让女真人坐上去呢,好歹留给中原人吧,唉。


苏纪龙侃历史


明太祖最气的子孙后代TOP7。

第一位,朱棣

原因很简单,这是自己的亲儿子,自己亲自教育出来的,竟然造了反!

朱元璋是个保守派,为了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稳坐江山,不被兄弟篡位,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死了长孙上,其他人没有机会。

朱元璋晚年啥事不做,就是为皇长孙铺路了。可惜他费尽心思,杀了那么多功臣名将,结果朱允炆还是被篡位了。再往后的荒唐重孙、弱鸡重孙,朱元璋想管也管不上。唯独这个亲儿子,朱元璋若泉下有知一定很后悔没有削弱他的势力,或者直接砍了拉倒。

第二位,朱祁镇

被敌人俘虏那么多年,回来之后还能再做皇帝,朱元璋知晓之后大约要吐血了,这简直就是给老朱家丢人啊。朱祁镇废了殉葬制度,这是一件大善事,但是朱元璋本人是殉葬的竭力拥护者,只会当他是违背祖制的窝囊废吧。

第三名:朱厚熜,朱翊钧,朱由检

这三个跪在一起被抽吧,帝王之术没学到家,瞎折腾,将大明朝的命数都给折腾没了。嘉靖真当自己是个仙儿了,以上帝视角看朝中群魔乱舞,首辅一代接一代,斗得不亦乐乎。自己在后台嗑药,朝堂之上党争任意滋长,给明朝末期的巨大利益集团的崛起提供了温床。都说明朝开始灭亡于嘉靖,便是因为这一点。

万历皇帝不说了,消极怠工,沉迷享乐。朱元璋要是抽他,还不仅仅因为他不勤政,而是他连一个大臣张居正都不能搞定。想当年我老朱手下多少精兵强将,各个服服帖帖……唉,不说了。

崇祯皇帝,到底是亡国的皇帝,虽然大家觉得他人品不错也很勤政,但是国家败在他手上,他多少都有责任。抽就不抽了,跪着吧。

第四名:朱厚照,朱见深,朱由校

这三位荒唐皇帝就跪作一排吧。

每每看清宫剧,那些清朝皇帝们朝九晚五,动不动就是“生怕对不起列祖列宗”的可怜样子,还是觉得做明朝的皇帝更欢乐一点。这三位帝王离谱、好色、荒唐、不务正业、宠爱太监,但有意思是历史上很少有人将明亡的原因直接归咎在他们身上。

朱厚照即位的时候,他的父亲孝宗已经为他打好了底子,但凡他能像乾隆那般努力一把,说不定也能有个康乾盛世什么的。而这位皇帝就是贪玩儿,在奉天殿耍猴逗狗。身边出了两个遗臭万年的太监,将皇帝哄得团团转。不过他临死前倒是挺正经的,将皇位传给了堂弟朱厚熜,而没有交给血缘更远的朱家亲戚。

朱见深吃奶吃到老,和万贞儿那段不说了,还有西厂汪直霍乱朝纲,又是一个被太监玩得团团转的皇帝。

朱由校,木匠皇帝,同样是奶妈和太监,看来大家都走不出这个套儿啊。

这三名皇帝实际上并非民间传说中那么无能,却为大明带了了无数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满清入关,清人谈论明朝,便常拿这三位皇帝做反面教材,将明朝帝王生活传说地多么荒淫无度。这三位朱元璋怕是连抽都懒得抽了,就这么跪到他老人家气消了为止吧。


木剑温不胜


一日,朱元璋在地狱将15个大明皇帝召集起来,轻咳两声:大明已经没了,不过也有300年了,朕还是很欣慰,能有你们“优秀”的子孙,你们在上面的一切朕都看在眼里,接下来朕给你们评价一番。


明惠宗朱允炆

这些年倒也苦了你了,虽然朕早就料到你皇叔的野心,朕当初让你坐上皇位就是看中你的仁厚,所以你做的不错,以仁治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也有些成效,颇有仁君风范。最后为不死更多的人,让位给你皇叔,朕真的很欣慰。

明成祖朱棣

皇儿,朕其实知道你的雄心壮志,所以给你留下一条路,你是最像朕的,当初朕不让你当皇帝也是有原因的,不过你的为政却是朕要最认可的,明朝也在你手上辉煌了。



明仁宗朱高炽

你做的不错,虽然入主东宫有所波折,但也算是有惊无险,朕与你父亲都是过于严法之人,确实需要一个像你这样宽厚仁德之君,可惜命短了点,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你父亲常年在外征战,多亏你稳定国内政治,你的功劳不可否认。


明宣宗朱瞻基

朱棣眼光不错,确实是“好圣孙”,就是做事有些保守,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明英宗朱祁镇

你这皇帝当的既然被一个太监绕进去了,丢人,不过福祸相依,没有这件事把你打醒,或许就没有你之后的德政。


明代宗朱祁钰

你倒也可怜,仓促继位,接了个烂摊子,最后儿子当不了太子,还死了,自己生了病结果被政变搞死,最后所有都被你哥哥剥夺,说实话你就一点知人善用,有于谦这样不世出的臣子,多亏你让大明缓了一口气。

明宪宗朱见深

前期,你倒还称得上贤明之君,以德报怨,替你的皇叔正名,平反于谦冤案,任用贤相,不过你这皇庄设立实乃不妥,而且重视西厂汪直,导致他欺上瞒下,明朝始衰。



明孝宗朱佑樘

你早年历经坎坷,屡次死里逃生,不过最后终于登基为帝,可谓天注定。你也没有辜负曾经经历过的磨难,将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治理的非常好,你的宽厚与勤奋,力挽狂澜,中兴大明!朕以有你如此之后辈而骄傲。

明武宗朱厚照

你虽做事荒唐,好玩,但一些事情上仍能保持大局,处事果断,朕就不多什么。倒是你废除内官,不上早朝,给你的儿孙开了个“好”头。

明世宗朱厚熜

你的改革政策倒是让朕大吃一惊,打破传统,不因循守旧,让大明再次辉煌,但是身为皇帝的你为何还愿意相信长生不死呢,历朝历代有多少皇帝沉迷方术,始终没有人有所收获,在位四十多年,可谓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过你确实聪明,能于朕比肩,虽不早朝,但依然掌控大臣,这做皇帝的规律可是没多少人能够参透的。

明穆宗朱载垕

朕真的感到耻辱,好女色没事,可有像你这样的吗?荒唐,死在女人的肚皮上!不过你施行新政,颇有成效,功过相抵。倘若你多活几年,大明天下会如何?

明神宗朱翊钧

明之亡,始于神宗。朕知道你的行为属于正常,勤勤恳恳20载,后期享乐,醉生梦死朕能理解,辛苦了这么久是该如此,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天下只有一个皇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或许你并没有雄才大略,这一切着实为难你了。大明朝命数已到!你的身体让你力不从心。

明光宗朱常洛

可怜人,昙花一现,可惜后宫乱政,党派之争严重,而你成为了牺牲者,倘若你不急于近色,先有所作为,或许结局又是不同。

明熹宗朱由校

党争祸国,你也无能。


明思宗朱由检

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想必你也已经尽力,内忧外患让你疲惫,争权夺利的环境让你无从下手,虽有兴国之意,但无治国之才。


历史微旅者


地狱,大明16个皇帝聚集在一起,朱元璋会先抽谁?

谁在他手边,抽谁。

1.朱棣肯定躲在最远处

我们

2.崇祯也不会站到他面前,吊脖子了,呼吸不顺

3.建文会跑到他身边,告状:皇爷爷👴,四叔他……

朱元璋说,输给他不丢人,也是自己人嘛!

4.四儿,你过来吧。爹不怪你。你的错在哪里,知道吗?

朱棣说,孩儿不知道,请父皇明示。

你错在两点……

(1)重用宦官,让他们断文识字,乱了变纲。

崇祯插话说,祖爷爷“魏忠贤不识字”

我说的是祖制,我立得规矩破了。

(2)你错在,让蒙古人守边,你为了达到拉拢你权弟的目的,勾结蒙古人,也就罢了。事成之后,你还信任他们,给他们守大宁,这是错的。你知道吗?

5.好了,今天先说到这里。


用户72902096647


以朱元璋的性格,可能首抽必选朱棣。

毕竟朱棣作为儿子竟然违抗老子的遗愿,公然篡位。毕竟是三代内的直系血亲,爱之切,恨之切。老朱对于爱孙朱允炆,估计也只能摇头叹息,毕竟朱棣篡位成功,自己和孙子都有责任。

至于三代以外,感情不那么强烈,所以亲手打骂可能性很小。不过倘若手中有刀,老朱估计第一个会砍了万历皇帝!毕竟通看明朝史,衰败始于万历。虽说前期有着张居正辅佐,颇有中兴之势。但自张居正死后,连年大征税,弄得民不聊生。又因对太子朱常洛漠不关心,心有芥蒂。使得太子没能接受好的培养。

至于亡国的朱由检,老朱可能不管缘由也会手起刀落。毕竟是在你手上丢的江山!



老三聊历史


朱元璋拉起孙子朱允炆的手,就去找朱棣算账。可是,当他举起鞭子刚要抽朱棣的时候,他停下了。

朱棣多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啊。知人善任,机智神勇;雄才武略,征战四方!朱棣虽然欺负了朱元璋的孙子。但是,他在位期间,明朝走向了繁荣昌盛。北征蒙古,南征安南,打下了元朝汉唐的辽阔疆域。而且,还营造了万国来朝的千古盛世。

朱元璋对朱棣说:好小子,你有种!欺负我孙子的事,以后再跟你算账!

朱元璋说完,一鞭子抽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身上!朱元璋边打边骂崇祯:无能!竟然搞不定哪些给你打工的东林党!你是皇帝,还是他们是皇帝!你以为天天上朝就是励精图治?你以为下个罪己诏,就能解决问题?我呸!老朱家怎么出了你这么个无能的软蛋!

你小子知道什么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吗?看你看的那些事,大臣有功劳不给赏,犯了错就背锅!孙传庭,袁崇焕,孙承宗,陈新甲等等,都被你玩坏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按照朱元璋生前的性格,第一个会打的应该是朱棣,

1.朱棣做的是谋逆的事情,越是强势的皇帝越不能容忍这种不按照自己遗诏篡位的行径;

2.基本达成共识的是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却修改史书冒认在马皇后名下,我想朱元璋的个性应该也是气的不行。

第二个会打的是万历。明史云“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也。”万历皇帝在位年数那么长,却长期不上朝,这是勤奋的朱元璋万万容忍不了的,就算大臣不让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万历也不能任性地不履行皇帝的职责了,最起码要尽人事听天命吧。

第三个会打的是崇祯,虽然崇祯在某些方面和朱元璋有点相似,都是急性子、特别勤奋,但崇祯作为亡国之君罪无可贷,我想他也应该甘愿被朱元璋打一顿。

第四个会打的是朱由校,明朝的灭亡他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而且朱元璋最看不起太监,生前制定了不少措施阻止太监专政,如果朱元璋知道魏忠贤的事情估计气坏了。

其他在被打的名单中的:

明武宗正德皇帝,虽然正德有可能有被嘉靖和清朝史书泼污水之嫌,但作为皇帝没有子嗣也没安排好继承人就忽然死去,朱元璋肯定是不满意的;

还有嘉靖皇帝,痴迷于炼丹不关心民生,肯定是让朱元璋大大不满的;

最后是明英宗,朱元璋打着光复汉人江山的旗号得了天下,明英宗差点失了北京自己也被俘虏,如果不是于谦给力真是明朝的奇耻大辱。




摊剑听潮


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里,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直到清朝才被西方超越。明朝是古中国最后一个排名第一的朝代,统治历时276年,共出现了16位皇帝。

社会上,人们对明朝的风评是差评多于好评,这16位皇帝也出现了很多奇葩,比如喜欢斗蛐蛐的明宣宗,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造反篡位的永乐大帝。总共16位皇帝,几乎每位皇帝都做了令人惊讶的奇葩事,可谓是古来第一朝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为了建立明朝,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次出生入死,与元朝、陈友谅、张士诚等交战无数次,甚至好几次跟死神擦肩而过。但是明朝只存在了200多年就被他的子孙败光了家产,最后居然被流寇灭了,可想而知朱元璋有多么痛心了。

那么如果明朝16位皇帝齐聚一堂,朱元璋会先揍谁呢?

我认为,朱元璋会先揍朱允炆,为什么呢?

首先,朱元璋为朱允炆付出得最多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继承者,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一开始,朱元璋立的太子不是孙子朱允炆,而是他和马皇后的长子朱标。朱标天资聪颖,为人宽厚,内心刚强,非常受朱元璋的喜欢,也受到了兄弟们的爱戴。

朱标一出生就被朱元璋内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带在身边,请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教他处理军务,培养他的执政能力。朱元璋对朱标可是寄予了厚望的,但是朱标不幸去世。后来朱元璋又立了朱允炆为太子。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制度向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朱标死了,应当是在朱标的兄弟中选取一个继承人,比如朱棣什么的。但是朱元璋就不,也许是在朱标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朱元璋选取了朱允炆为太子。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儿子们就不服了。大哥朱标在时,他是太子,弟弟们自然没有意见,但是大哥死了,又立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为太子,这些叔叔们的心理肯定不乐意。谁会愿意被自己的侄子骑在头上,而且这些叔叔都是有机会当皇帝的,被朱允炆这个毛头小子抢了,心理当然会不服。

当然,朱允炆的叔叔们心理再不乐意,也得服从朱元璋的命令,毕竟天下还是朱元璋的。不过心理肯定对朱元璋有了怨言,对朱允炆也不满。朱元璋这个做法不仅为之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也让儿子们对自己产生了意见,可以说立朱允炆为太子是朱元璋牺牲了父子关系换来的。

除了影响到朱元璋和儿子们的关系外,朱元璋晚年对功臣的清洗也是为了朱允炆能顺利继位。

明初四大血案是指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皇权所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血案,又称洪武四大案。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朱允炆能顺利继位。

朱元璋1368年当上皇帝,1398年去世,而朱允炆1377年才出生。所以说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早就一统天下了,皇帝都做了将近10年了。朱允炆压根没有参与到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战争中来,甚至消灭北元的战争都在朱允炆才12岁的时候就结束了。

远离战争年代,对普通老百姓家庭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幸事。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对帝王的继承人,尤其是开国君主的继承人来说,如果没有军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因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武重臣都是战功赫赫,地位和官职都是一刀一刀杀出来的,自然不会服气没能力的君主来统领他们,怎么样的君主才有能力,很简单,在战场上起到了作用的君主,简单地说就是有军功在身的君主才会让这群骄兵悍将服气。

朱允炆不仅没有军功,甚至从来没有过军事生涯,跟朝中的文武大臣都不熟,等于没有支持自己的班底。虽然朱元璋重新立太子时,那些文武大臣都赞成立朱允炆为太子,但是他们只是觉得朱允炆宽厚仁慈好说话,而另一位候选人朱棣强势,不好相处,并非是朱允炆的支持势力。

朱标就不一样,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处理政务,朱元璋的手下都很服气他。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孙儿留下一套可以控制的班底,又不能让朱允炆的统治受到威胁,于是在晚年,朱元璋掀起了一系列清洗功臣的行动,主要就是洪武四大案。

我们来看看洪武四大案造成了多大的杀戮。胡惟庸案造成了三万多人的死亡,包括胡惟庸、李善长等开国功臣;蓝玉案牵连达1.5万人,明朝最后的名将蓝玉就因此案而死;空印案是一个冤案,也诛杀了上百名官员;郭桓案造成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全部处死,上万名官吏死在狱中。

洪武四大案造成了至少十万人的死亡,不仅开国功臣几乎死伤殆尽,明朝的后起之秀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数贤能之人被无辜牵连,优秀将领几乎绝灭。简直可以称之为国难,虽然四大案的爆发都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给朱允炆继位铺路。

为了朱允炆,朱元璋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杀孽,很多还是冤死的。历史第一杀神白起坑杀了几十万赵国降卒后,都心神不宁,夜不安寝的。朱元璋因为这四大案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旧臣,不得不说,朱元璋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朱元璋牺牲了父子之情,牺牲了君臣之义,宁背上后世骂名造成了数十万人的大杀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扶持朱允炆登基。可是朱允炆又是怎么回报朱元璋的呢?

上文我们提到了朱允炆被立为太子时,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很不服气的,最典型的就是燕王朱棣了。朱棣这个人很有能力,也很有野心,虽然对大哥朱标的太子之位没有意见,但是对朱允炆的继位意见可是大得很。

但是朱元璋为了保朱允炆上位所施展的铁血手段震慑了所有人,朱棣纵然野心再大也不得不蛰伏起来,接受朱允炆称帝的事实,或者说暂时接受朱允炆继位。或许朱棣占据燕地,成为了事实上的燕地的皇帝,也勉强能过下去。

但是朱允炆上位后,居然要削藩。这等于向所有的藩王宣战,包括燕王朱棣。其实朱元璋也想到了藩王势力太强会威胁到朱允炆的统治,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对藩王的力量进行了削弱限制,可以说此时任何一个藩王的力量都是对抗不了中央的。

而且朱允炆削藩的手段之弱也很感人,在威望不足,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听从三个草包的意见强行削藩。而且朱允炆还是专挑软柿子捏,一年之内连废周王、代王、齐王、岷王,还将亲叔叔湘王逼死。

朱允炆仗着中央压倒性的实力,这一系列动作又毒又快,自然可以让这五个实力弱小又来不及准备的藩王措手不及,但是也打草惊蛇,惊动了最强的燕王朱棣和宁王等实力强大的藩王。这一系列动作看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际上却让朱棣等人获得了准备战争的时间。

朱允炆削藩初期虽然取得了还算满意的效果,但是面对朱棣,朱允炆却被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束缚住了,他始终不忍心对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动手。

朱允炆有好几次可以除掉朱棣,比如朱棣进京参见新帝时,表现得十分校长,御道骑马,见帝不拜,这等于给了朱允炆收拾朱棣的机会,但是朱允炆将朱棣放回了北京。靖难之役开始前,又将朱棣的五个质子放回北京,失去了跟朱棣谈判的筹码,朱棣再也没有顾忌。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完整的江山,为了朱允炆,不惜牺牲与其他朱家子孙的亲情,也不惜削弱其他藩王的势力,甚至背负了数十万人的性命,可是朱允炆不善用人,过度仁慈就是懦弱,最后将大好江山白白交到朱棣手中。

朱元璋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为的就是让朱允炆顺利的登基,然后让大明王朝千秋百世的传承下去,谁知道朱允炆别的能力没有,败家的能力可是一等一的,愣是将朱元璋留给他的四个二带大小王的绝世好牌打了个稀巴烂。我想朱元璋最想揍的应该是朱允炆吧,至于其他子孙,毕竟不熟。好在天下落在了自己的四儿子手中并发扬光大了,还是老朱家的天下,朱元璋也算没什么遗憾了。


历史风云阁阁主


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代表着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这样,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就都齐聚地府了,朱元璋看着这些不争气的子孙后代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朕奋斗多年的基业,让你们用短短不到三百年都给朕败掉了,看朕不抽肿你们的脸

第一个,朱允炆,朕本来最看重你的,朕最喜爱的皇孙,本来还想指着你将我大明王朝发扬光大,可是你非得猴急削藩,不然怎么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你也没必要四处逃亡

第二个,明成祖朱棣,你这个大逆不道的逆子,我传位给你的侄儿,看他仁厚,寻思你们这些皇叔也可以帮着他好好治理国家,万万没想到,你竟然大逆不道,篡权夺位,枉我对你多年的教诲。虽然大明在你的治理之下走向辉煌但是这一巴掌我还是要抽你,抽你大逆不道篡权夺位


第三个,朱祁镇,虽然年纪轻轻就登上皇位,但是宦官权力过大却是从你这开始的,要不是你听王振的谗言,你是皇帝,他是太监,作为一个成大事者,竟然会信太监的鬼话,不然你也不会被瓦剌俘虏,当了我大明王朝第一个当俘虏的皇帝,真是奇耻大辱。其次你竟然废除了你老祖宗我早就制定的殉葬制度(虽然是好事,但是朱元璋不一定这么以为),这是违背祖制,这一巴掌你躲不掉的

第四个,朱厚熜,朱翊钧,你们祖孙两个最该打,直接把我大明朝弄得衰落了。

嘉靖,你作为一个皇帝竟然每天不管政事,整天鼓捣这些个求仙问道的事情,弄得整个朝廷党争不断,官员贪墨严重,整天求仙问道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和你老祖宗我在地府接受我的惩罚,pia,打死你

朱翊钧,就你们爷孙两个最不让我省心,你爷爷多年不上朝,你也跟着多年不上朝是吧,你还是为了沉迷享乐,你爹的有点咋都没继承过来,隔代遗传吗,我要抽你两巴掌


看着你们都生气,打的朕手都疼了,剩下的等朕先休息休息,明天再抽你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