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金银趣事:汉武帝斤斤计较,斩获匈奴赏黄金,盗铸银币利润高

汉朝的货币分为黄金、白金、赤金三种,黄金不用解释,白金就是银锡合金,最低一等的赤金,其实就是铜。于是人们很容易把赏金千斤是金还是铜而发生争论,比如卫青征讨匈奴,明确赏金数量的有两次,一次二十万斤,一次五十万斤。当然,这些钱是出征的汉军人人有份的,以卫青的人品,是不会私吞的。灭吕安刘之后,周勃以首功得任右丞相,赐金五千金,陈平以第二功臣的身份就任左丞相,赐金一千斤。于是有人一口咬定:所谓的赐金,就是给他们一些铜,让他们自己去铸钱——赏赐黄金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朝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黄金。

这种事情其实没有必要争论,汉朝一斤只有二百多克(合现在半斤),汉朝五千斤黄金才一吨多,一千斤黄金一个手提箱就能装走,跟现在轿车后备箱里装一吨黄金的人根本就没法儿比,就是换成钱,也不过就是几个亿,晁盖那个级别的人,弄到一吨黄金都不是难事儿。

汉朝金银趣事:汉武帝斤斤计较,斩获匈奴赏黄金,盗铸银币利润高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讲将汉朝黄金的故事,而从这几个故事里,我们不但能知道汉朝的黄金是不是很稀有,还能知道斩杀匈奴的赏格,最有趣的一个现象是:汉朝的银币要是拿到今天,至少能换一栋楼,至于能不能换一吨黄金,那得专家说了算。

首先咱们来说说汉朝黄金有多稀少。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捐赠大户”叫做卜式,此人一旦国家有事就捐款:抵御匈奴,他要捐出家产的一半充作军费,汉武帝没要。第二年赈济河南流民,卜式又捐出二十万钱,这回是直接捐给太守的,汉武帝看到捐款名单的时候,钱已经花了,所以汉武帝只好赐给他一个左庶长的爵位和十顷土地作为奖励,最后这个卜式还当了齐国国相、汉朝御史大夫。

卜式当齐国国相的时候,正赶上吕嘉反叛,卜式又上书要求带着全家参战,汉武帝大为感动之余,对卜式的赏赐是“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顷。(史记平准书)”给一个拥有一千多只羊、一次能捐赠二十万钱的卜式六十斤黄金,可见汉武帝手头也不宽裕,或者说黄金比较稀有,所以汉武帝比较肉痛,就想了个办法“堤内损失堤外补”:先是把卜式的善举广为宣传(布告天下),希望诸侯能群起效仿,但是诸侯装聋作哑(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羌、越)。被气歪了鼻子的汉武帝使出绝招:“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

汉朝金银趣事:汉武帝斤斤计较,斩获匈奴赏黄金,盗铸银币利润高

​所谓“酎金”,说白了就是承包封地的诸侯交给皇帝的份子钱,标准基本是封地有一千人(当时只统计人丁)缴纳黄金四两,一个万户侯也就需要上缴几斤黄金。但是黄金成色足不足,那得由汉武帝说了算,一百零六个诸侯因此被收回了封邑(坐酎金失侯)。连卫青的两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都没有能够幸免,更多的王国侯国都挨了罚。汉武帝送出去六十斤黄金,收回了一百零六个侯爵头衔和封邑,还是大赚了一笔。

尽管汉朝的黄金比较稀有,以至于汉武帝也不得不斤斤计较,但是赏赐有功将士,却一点也吝啬不得。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故事:汉军斩获一个匈奴首级能得多少赏金。

汉武帝两次给卫青大军的赏赐,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大将将六将军,军十馀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这笔账好算,平均下来一个人头五六斤(汉斤)金子(一千五百克左右),当时匈奴强悍,汉军胜少败多,赏格自然要加码。后来连匈奴祭天金人都抢回来了,赏格也没有降低了:“大将军、骠骑大出击胡,得首虏八九万级,赏赐五十万金。”《史记》特别注明,这五十万黄金纯属赏金:“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

七十万汉斤黄金,换算成现代重量,就是一百七十五吨左右,但就是这一百七十五吨黄金,掏空了汉朝百年积攒下来的家底,黄金都分散流落到民间,所以后来汉武帝才那么计较酎金的成色,此后也没有再发动大规模的对匈战争——赏金花不起了(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汉朝金银趣事:汉武帝斤斤计较,斩获匈奴赏黄金,盗铸银币利润高

​现在回过头来说陈平周勃得到的五千斤和一千斤是黄金还是赤铜,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故事:熟悉汉朝法律的人都知道,从汉武帝开始,就不允许诸侯和民间铸钱了,私铸铜钱就要杀头,如果汉文帝赏赐给周勃陈平赤铜让他们自己铸钱,那就等于是在要他们的老命。

综合《汉书食货志》和《史记平准书》的记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值三千;二曰以重养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橢(椭圆)之,其文龟,值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汉朝金银趣事:汉武帝斤斤计较,斩获匈奴赏黄金,盗铸银币利润高

​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就知道从汉朝孝武帝刘彻开始,就开始铸造银币了——银币与银锭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有图案一个没图案。汉朝的银币并不是按重量来计价的,据唐朝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以及宋朝裴骃《史记集解》记载,“一金,万钱也”,说明黄金跟铜钱(不同时期为半两、五铢、四铢、三铢)是按照重量比价的,而汉朝银币则是近似于近代钞票:价值三千钱的圆形龙纹图案的银币重八两,价值五百钱方形骏马图案的银币重六两,价值三百钱的椭圆形灵龟图案银币,重四两。

这时候有读者可能就要问了:既然两个价值三百钱的龟币就能铸造一个价值三千钱的龙币,民间岂不是盗铸成风?

汉朝金银趣事:汉武帝斤斤计较,斩获匈奴赏黄金,盗铸银币利润高

​不知道读者诸君听没听过郭德纲和王玥波一人说一半的评书《波斯寻宝》,那里面的“草币”“花币”“虫币”“兽币”“凤币”“龙币”,就跟汉武帝时期的“龟币”“马币”“龙币”差不多,所以明朝儒生商人钟海千卖桔子大赚了一笔——他只要“草币”。

明朝人“聪明”,汉朝人也不傻,皇帝大臣也不傻,所以民间盗铸银币的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气得朝廷干脆取消了银币。这时候我们该明白了,汉朝(中后期)盗铸钱币是要抄家灭门的, 如果汉文帝真的赏赐给周勃陈平一千斤和五千斤赤金(铜),那就是摆明了要告诉这二位:赶紧回家抱孩子养老去吧,否则我就要灭你三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