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與佛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全文)

從形式上來看,道家、儒家與佛教修行的最大區別是:出家

佛教修行是需要出家的,雖然,也有在家修行的居士,但是,佛教修行的主體形式是“出家修行”,這在佛教的源頭,釋尊就是帶著弟子出家修行的。

而中華原生的道家、儒家並不需要出家,就在世俗社會中進行修行。

有的人可能會說道教不是也出家修行的嗎?

這裡需要理清一個概念,道教脫胎於道家,而且,最早的道教也不出家的,道教學習佛教的形式,也進行出家修行,這是在道教的全真派出現以後,才有了像佛教一樣的出家修行的形式。

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老子真經》中,根本就沒有出家修行的概念,甚至沒有迴避世俗社會生活、工作矛盾的概念,反而要求在世俗社會的競爭中修行。

而且,在世俗社會的競爭中修行,《老子真經》中也沒說什麼都要讓著別人,做個老好人,而是要依靠修行獲得競爭的優勢,贏得競爭的勝利。

(此處響起一片眼鏡跌落聲)

為此,老子在《老子真經》的第二章,特意打了一個“山谷”與“江海”的比方。“山谷”比喻是不修行的常人,而“江海”是修行的人,“江海”通過修行獲得了大智慧,懂得如何不與“山谷”直接衝突,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山谷”中的溪水,這篇就是《道德經》中被誤校的“江海之所以為百浴王”。

老子在《老子真經》的第四章中,不但教導修行者要在世俗社會中,通過修行獲得大智慧,贏得世俗社會中的競爭勝利,而且,告訴修行者,要在修行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工作環境的難度,練好了,最好是給諸侯國君當差,做大官,管理國家。

老子在《老子真經》的第十七章中,還告訴修行者,只有當大官,才能把修行的方法傳授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也來學習修行。

所以,在真正的《老子真經》中,既沒有“出家修行”的概念,也沒有後世假借老子之名的《道德經》的“不爭”與“無為”的概念。

孔子的儒家更是沒有“出家修行”的概念,孔子的儒家與《老子真經》的內容是一致的,也提倡在世俗社會中修行,修行好了,就去為諸侯君王管理國家,在管理國家的實踐中,繼續修行。

道家、儒家在世俗社會中修行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從大的角度來看,“老子的道家”與“孔子的儒家”所採用的修行方法,一脈相承,都是源自“源頭甲骨文”上所承載的“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系統轉換”練習是從大的角度來講的,但是,從最基本的,初學者上手練習的角度來看,老子與孔子都教人從“提升思考質量”開始。

儒家經典《中庸》裡的“好察而好問”講的就是“提升思考質量”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更是非常完整的“提升思考質量”的方法。

儒家經典《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講的也是“提升思考質量”的方法,再加上“正心誠意”的練習,就是一套系統而又高端的“提升思考質量”訓練體系。

而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老子真經》,在第一章的一開頭,就向初學者提出了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策略:在三層意識中,先從提升“第二層意識”的“思考質量”入手。

被掛在老子名下的《道德經》所誤讀的“絕智棄聖”那三句“絕x棄x”,其真正的內涵,是更為具體、細緻的“提升思考質量”的方法——教初學者通過運用“理清關係”的方法,來剋制“第一層意識”的作用,提升“第二層意識”的“思考質量”。

“源頭甲骨文”的“絕”字字義,是“用關係的方法進行梳理”的意思,與後世的“絕”字字義是完全不同的。

在《老子真經》的第六章中,老子更是具體地提出了“臨事之紀”:在“提升第二層意識思考質量”的基礎上,運用“看意識影像”的方法,學會從“用第二層意識思考”轉向“用第三層意識思考”。

“臨事之紀”這四個字要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才能顯現上述的內容,如果用《道德經》的字義去解讀,讀出來的還是《道德經》的內容。

除了老子、孔子以外,呂祖在《百字碑》中講的“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其內涵也是在講“提升思考質量”的問題,只是呂祖直接講到了用“第三層意識”思考。

還有《陰符經》中“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這段內容,其實,就是在講從弱化“第一層意識”思考開始,逐步強化“第二層意識”的思考質量,最終,學會使用‘第三層意識’進行思考。

所以,與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相比,中華原生傳統文化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在世俗社會中,提升“思考質量”去應對世俗社會的競爭,這,就是在修行。

佛教的修行邏輯是:讓修行者脫離世俗社會,用一種長時間打坐的方法,直接阻隔人的“第一、二層意識”發揮作用,讓修行者直接去感受“第三層意識”,然後,強化‘第三層意識”,讓“第三層意識”直接掌控心智系統。

中華原生文化的修行邏輯是:人類世俗社會就是修行場所,每個人生來就是修行者,在世俗社會中,每個人都會運用、感受到自己思考的意識活動,所以,就在這種思考體驗過程中,去感受“第一、二、三層意識”,並逐步從“第一層意識”主導思考轉向“第二層意識”主導思考、再從“第二層意識”主導思考轉向“第三層意識”主導思考。

所以,中華原生文化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工作需要的。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紙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中搜“老子真經

”。

道、儒與佛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