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登基时才三岁,为什么摄政王载沣不自己当皇帝?

羽评郡主


我是七哥

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慈禧的安排,作为慈禧的宠臣,载沣是不会违背的。(慈禧剧照)

载沣,和光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是兄弟,但两人对慈禧的态度全然不同。(光绪)

光绪明目张胆地反对慈禧,载沣则相对比较乖巧,讨慈禧欢喜。因而,载沣备受慈禧厚爱,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军机大臣,最后直奔清廷中枢。

最终,在慈禧的授意下,将载沣的儿子溥仪送上皇位,载沣当上了摄政王。

这种格局,是慈禧希望看到的,既没有人为光绪平反,也不会有人动摇慈禧的地位,敢挖慈禧的坟头。

第二,载沣,性格比较平稳,处事中庸,不具备野心。

慈禧之所以看上载沣,就是因为这一点。

载沣平庸,处理国家大事,可能不怎么样。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载沣也不会动摇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一旦政治的天平打破,载沣是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应对的。

举一个最好的例子,载沣想要铲除袁世凯,本来是要彻底除掉他的,但却在张之洞、奕匡等人的阻挠下,留下了袁世凯一命,最终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一次政治较量,就很好地说明了载沣的水平,载沣身为朝中中枢,手握清朝最高权柄,连一个小小的袁世凯都收拾不了,更不用谈论什么,废除皇帝,自己上位了。

本事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这一点,载沣也是明白的。

所以,也才会有载沣卸任后,高兴的说到:回家陪孩子吧!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岁七夸父


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被放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哭着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仪式后,他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则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

按理说,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能力很强的载沣显然比3岁的溥仪更适合做皇帝。而且虽说溥仪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载沣为什么不直接夺位呢?

(溥仪登基)

我们先说,为什么慈禧不让年富力强的载沣继承皇位。

说起来载沣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他为人低调,做事踏实,又很有才学,慈禧相当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载沣也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1894年,由于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德国不但逼着清廷在克林德丧命之地立碑,还要求他们到德国负荆请罪。

由于载沣既是光绪的胞弟,又是慈禧的亲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选。

载沣到了德国后,德国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谢罪”的条件。载沣尽管平时为人谦和,但当时却坚决不同意这个条件。甚至很硬气地准备打道回府。最后还是经过双方协商,才改为鞠躬行礼。

此事一时轰动国内外,就连国际上也称赞载沣为“中国之贤王”。如此,载沣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载沣也因此飞黄腾达,在他25岁时,便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领导圈中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

光绪无子,当时清朝又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危险时刻。按理,慈禧应该找个成年有才干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却选择了载沣才3岁的儿子溥仪。

按慈禧的诏命,溥仪被过继给光绪,同时肩祧两房,承继同治之子,继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三个原因。

一、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再加上当时她并未考虑到自己会死。所以她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这样她就能继续垂帘听政。

二、载沣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为载沣很乖,听话。说明白点,就是天生的打工仔,执行能力不错,但领导能力不行。这一点,从他后来处理袁世凯的问题就能看出来。所以慈禧认为他做国家决策者是不合适的。

三、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本来有7子,夭折了3个,还剩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其中载湉4岁时被过继给咸丰,成为光绪帝;载洵被过继给瑞郡王奕志的后人;载涛又被过继给钟郡王奕诒,所以载沣就成了奕譞这一支的独子。如果把载沣再过继给咸丰(也可以说过继给慈禧),奕譞这一支就没有后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变中有功,慈禧怎么也不可能干出让他绝后的事,所以载沣就没有机会成为合法的帝位候选人了。

不过,虽说慈禧并没有选载沣为继承人。但是,慈禧选定溥仪后,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那时候,溥仪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夺权篡位的好机会,为何载沣没有直接夺权篡位呢?

(载沣剧照)

我认为载沣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载沣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那种生活。所以当他辞职后,他很高兴地对家人说,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说过载沣虽然拥有国家最高权力,但他是个老实人,和他的祖父一样,是把权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载沣没有必要篡位。

他已经掌管了军政大权,溥仪又是他亲儿子,将来溥仪亲政后,他顺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载沣是个顾虑很多的人。

载沣做摄政王后,认识到手握北洋军军权的袁世凯,对自己独掌大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光绪之死,袁世凯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光绪报仇,载沣打算杀掉袁世凯。

但他左思右想,还是找来奕劻和张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说了一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就让载沣吓住了。最后只是撤了袁世凯的职,让他回家洗了睡。

这个事做得极不漂亮。袁世凯这人若不杀,就不要闹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杀,等于放虎归山,再想让他忠于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载沣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明里暗里不听从载沣调遣。眼看各地纷纷独立,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的载沣,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掌管军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并解散了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皇族内阁,辞去了摄政王职务。

载沣但凡有一点私心,他大不了抱着和清王朝同归于尽的心也要满足私欲的话,也依然可以疯狂一回。不过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实在平庸,又说话容易结巴,哪里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载沣从没有想过做皇帝这事。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载沣没有法理去继承皇位,也就是他没有资格当皇帝。

溥仪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绪。

也就是光绪的下一任皇帝只能是他的儿子。大家都知道光绪没儿子,那也是有办法的:

古代有一种过继的办法,由亲族选一人过继给没有后代的一脉,承继香火。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袁绍。

袁绍的父亲是袁逢,但由于是庶出,且伯父袁成无子,于是过继给袁成。袁绍本是袁术的亲哥哥,于是变成了堂哥。法理的改变,让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袁绍,可以继承袁成的政治遗产和人脉资源,不落于袁术的政治资源。

再比如说司马攸,原本作为司马昭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他被过继给司马师,于是有了继承晋朝江山的法理性,虽然最终没有继承,但也被哥哥司马炎视为皇位威胁者。

所以,溥仪过继给光绪,法理上溥仪是光绪的儿子。溥仪只是生理上是载沣的儿子。

同样,光绪也不是醇亲王的儿子,而是咸丰皇帝的儿子,他法理性的妈妈就是慈禧。所以载沣是没有权利也没有法理继承皇位的,因为他是醇亲王的儿子。从载沣的官位也得知,他是摄政王,却不是太上皇,可见一斑。不过说那么多有啥用呢?大清都亡了


铯媒体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为什么慈禧在临终前不让载沣当皇帝,而是让三岁的溥仪当皇帝,并且还让载沣当摄政王呢?作为一个正逢多事之秋的国家,让一个三岁小孩来当国家领导人,那不是往国家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慈禧之所以立溥仪为皇帝,而不立载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她的家族叶赫那拉氏有关。载沣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溥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孙子。

再有当溥仪继位后,虽然摄政王是载沣,但宫中实际权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谁?她是光绪的皇后,但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也是属于叶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说句实话,慈禧太后其实不愿意将权力交给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须得是爱新觉罗氏,这个她改变不了,同时又得是与叶赫那拉氏很亲近的人,那就只有载沣和溥仪两人。

相比于已经成年的载沣,三岁的溥仪当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是载沣继位的话,那么就没有隆裕太后什么事了,换句话说,也就没有叶赫那拉家族什么事了。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选定溥仪为皇帝的过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皇帝那时还没死,不过他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将要把他毒死)。当时慈禧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据说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

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入内,奕劻正去东陵验收慈禧地宫未回。“慈禧问诸臣近支王子入宫读书相关的事,众臣知道慈禧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为当时的王子都很年幼,当时世续说:“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内忧外患,交乘涛至,窍以为宜选年长者。”世续的意思是应该立一个成年的,而不是从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选择。

慈禧拍床怒骂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实际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么可能真正听取大臣的意见?而且世续所说的,正好与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骂。

张之洞看着势头不对,替世续说情:“世续承太后垂询,据所愚虑,约略言之。立储自宜承宸断。”于是慈禧假装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说:“载沣子溥仪尚可,但年稚耳,须教之。”

张之洞说:“载沣懿亲贤智,使摄政,当无误。”他还引出顺治初多尔衮摄政之事来佐证。太后说:“得之矣,趣拟诏。”第二天,军机大臣奕励从东陵回京,他也是主张立长的人,但是草召已经拟好,入时给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储二,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酮。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二,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即皇帝亲裁政事。”

为此,载沣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再辞,钦遵于申刻携溥仪人宫。”载沣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况且,同治、光绪两帝的命运,举朝皆知,把不满3岁的幼子送到火坑里去,载沣舍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预料,儿子当上愧儡皇帝之后,自己也将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惧慈禧权势,不得不听从。

当时溥仪去慈宁宫见到慈禧,那时候慈禧已经快死了,给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载:“我记得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之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魏青衣


溥仪是载沣亲生儿子,载沣是摄政王,溥仪虽然是皇帝但年纪小,甚至都没亲政,清王朝就灭亡了;还有溥仪当皇帝是慈禧临终指定,光绪帝死后,慈禧太后让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具有合法继承性。清王朝此时内忧外患不断,作为摄政王的载沣哪会有心思想这些。

然后说说慈禧选择溥仪的原因:

第一、因为光绪帝(载湉 )没有子嗣、无后,不得不选新的继承人;

第二、溥仪和慈禧的关系;

老醇亲王是慈禧的妹夫,光绪帝和载沣都是老醇亲王的儿子,他俩是亲兄弟,溥仪是光绪帝的亲侄子;

第三、慈禧自己亲生儿子同治帝(载淳)早逝无后;

按道理来说,应该把溥字辈的过继给同治,按宗法制把同治这一宗续上。但是慈禧出于私利,把年纪小的载湉 (即后来的光绪帝)过继给咸丰,她好继续垂帘听政。后来光绪帝死了,慈禧太后让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之变,史学界有一个周期率的说法,不超过三百年。两宋相加也仅317年。而明朝为276,清朝267年。

王朝


兴起相同处很多,但衰亡的原因各有不同。或君昏糜烂,或阉党朋党,或内乱外患。

清自乾隆后期己开始腐败,从兰儿、兰贵人、兰贵纪慈禧的出现,更加速了清帝国大厦倾覆的进程。

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都是她拥立。虽然一直在帘子后面,但朝中军国大事却是她一人掌权。

君幼母壮是历代亡国之兆。在慈禧西太后这里更为突出。

载沣和慈禧的关系很不一般。其父醇亲王是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其母又是慈禧的亲妹妹。他是慈禧独生子同治帝的堂兄弟,光绪帝的亲二弟,宣统帝的亲生父亲。

与慈禧可谓亲上加亲,按民问论法,慈禧既是载沣的大娘,又是亲姨母。醇亲王府先后出了光绪、宣统皇帝,与这些有直接关系。

当然这一切都是慈禧的安排,而载沣与帝位扯不上关系,所以不存在他当皇帝的问题。

载沣是一个本份实在人,所以能得以善终。不过他当时的一个举动言行一直受到非议。

三岁的宣统帝登基大典时,他跪扶一边,小皇帝一直哭闹着要回家,举足无措的载沣焦急恐慌,竟顺口安慰: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到此等不吉利的话,议论纷纷……。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但对当时那句"快完了"的话,是谶语?是先兆?一直为后人热议。


晚亭与落霞同晖


悟空问答上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某某为什么不当皇帝。

并不是人人都想当皇帝的好嘛。

现代电视剧电影,全是皇帝文治武功,后妃佳丽,似乎当了皇帝,无所不能,为所欲为,以至于造成了一种皇帝情节,似乎人人想当皇帝。

但是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爱钱,有的人爱做官,有的人爱女人,有的人都爱,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喜欢搞研究,有的人就想做一个谋士,有的人就喜欢辅佐别人,有的人喜欢花天酒地,无忧无虑,每个人追求不一样的啊。

要饭三年,给个皇帝都不换。

释迦摩尼啥都不要,什么权力,金钱,地位,女人,对他都如浮云,这是他的追求。

《天龙八部》里的段家皇族子弟,看着皇帝宝座就像是烫手山芋,比如段正淳,就喜欢游个山玩个水,追追美女少妇,你让他当皇帝,他也不想当啊。

当然了,不做皇帝有两种答案:

一种是想做,做不了。

一种是就是给他做,他也不想做。

载沣属于后一种。

从载沣的一生处事风格来看,这个人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好好活着,他对政治没啥兴趣,他对如何好好活着兴趣很大。

这个人一辈子都是顺势而为,做事也比较平和,对于政治的态度是,你给我我就接着,需要扔了我就扔掉,涉及到政治的人,不管好人坏人,能放则放,不和他们过不去。

比如,慈禧让他做摄政王,他就做了;汪精卫刺杀他,最后放了;袁世凯搞破坏,让他跑了;让他儿子做皇帝,他就同意了;清朝溥仪退位之后,载沣索性不管政治了。

载沣下台之后,看看他的后半生如何呢?

孙中山亲自拜访他,北洋政府给他尊崇,南京国民政府依然如故,日本人也没有过分为难他,最后寿终正寝。

如果一个皇族子弟一辈子追求平安的好好活着,他可不就是达到目标了么。

所以,有时候对一个人不做什么,并不需要分析太多理由,他不喜欢,四个字就足够了。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我媳妇都知道,载沣未必想当,慈禧未必能让他当!

很多人说让慈禧不让载沣当皇帝是因为溥仪好控制,这是扯淡,在立溥仪的时候慈禧就剩最后一口气了,即使慈禧的权力欲望再大,也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还考虑那些。

实际上,当时没有比溥仪更合适的人了!

载沣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很多人认为载沣当时已经25岁,毕竟有一定的执政经验,用他来当皇帝总比一个三岁的孩子要强吧!实际上,载沣根本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慈禧是有意栽培载沣的,首先从关系上来说,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媳妇又是慈禧最信任的下属荣禄的女儿,7岁的时候就袭封醇亲王,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18岁的载沣被慈禧任命为“头等专使大使”出访德国,两年后20岁的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大臣,1906年23岁的载沣负责掌管健锐营,1907年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1908年正月担任军机大臣。

从这个任命来看,慈禧是有意把国家大权交给载沣,这个安排,实际上就是慈禧要放权的节奏,这么短的时间一直做到一品大臣,估计整个清王朝也没有第二个人。

为什么没有把皇帝之位传给他,反而让他当了监国摄政王,实际也是慈禧对他的器重,在清朝的历史上,只有两个摄政王,一个多尔衮,另一个就是年仅25岁的载沣。

为什么载沣没有资格呢?载沣7岁的时候就袭封为醇亲王,从名分上来说他已经有爵位了,在清朝的爵位是继承制,一旦你继承了别人的爵位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这一点从多尔衮身上就能看出来,光绪可以当皇帝,是因为光绪当时没有袭封为亲王,而是以过继给咸丰皇帝的方式登记。

所以,载沣从7岁时开始就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尤其是清朝并不提倡兄终弟及的继承关系,在同治死后,光绪继位已经有违礼法,如果让载沣继承光绪皇位的话,那就更说不过去了。

载沣是父以子为贵而当上摄政王的

如果溥仪继位的话,很多礼法上的东西就能说得过去了,溥仪是溥字辈的,本身就比载字低一辈,溥仪继承皇位,是把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说来慈禧还挺讲究,也算照顾了一下光绪。

这样的话,就都说得过去了,当然,即使这个皇帝由别人来坐,也要一人祧两房,必须是溥字辈的。

为什么是溥仪呢?因为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义女,是慈禧比较信任的人,纵横大胆的推测,先有溥仪当皇帝,才有载沣当摄政王,是父以子为贵,为什么这样说,实际上慈禧晚年就一直在思考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1906年春天溥仪刚出生,慈禧就让载沣负责健锐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负责卫戍京师),1908年正月载沣担任军机大臣,当年冬天就把溥仪抱到皇宫里面养,实际上这就是个信号。

立溥仪为皇帝,可能从溥仪生下来就认定的,而载沣则是因为要立溥仪,所以才不断升官参与到政务中来。

这个配置实际上是最合理的,因为这样军国大权实际上是给了载沣,载沣不会去抢他儿子的皇位,换句话说,当时风雨飘摇的清廷,载沣还真就未必能去抢,还不如摄政王实在。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的答案,史论纵横答主的夫人都已经总结的很到位:载沣未必想当,慈禧也未必想让载沣当。

随着光绪与慈禧之间矛盾的日益积累,掌握着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已经开始考虑下一位继承人的问题。由于光绪帝没有子嗣,慈禧只能够从溥字辈的阿哥们中挑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当时同治皇帝死后无嗣,慈禧太后在载字辈儿的阿哥中选择了载湉,让其过继给咸丰帝。而此时,光绪帝尚健在,不能够继续选择载字辈的继承人。因为如果要这样做,就意味着先要废掉光绪。尽管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但这是仍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

所以,这个继承人一定要过去给光绪。因此,慈禧下从溥字辈中物色人选,以便过继给光绪载湉和同治帝载淳,让其一身挑两房。这个未来的储君,既是光绪帝的儿子,也是同治帝的儿子。

按照清代的传统,如果当朝皇帝无嗣,便要从与他血脉联系最为亲密的人中选立继承人。溥仪是光绪帝的亲侄子,也就是载沣的儿子。因此,慈禧太后只能够选择溥仪,而不能够选择载沣。

当时大家都很清楚,一但孩子进入皇宫,便会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溥仪的母亲听说这一消息后,当场精神崩溃,哭的死去活来。命溥仪为大阿哥的事情,曾争执过一段时间,但事情还是在慈禧的坚持下被决定了。

1908年11月,光绪帝病重,同样卧床的慈禧太后,命人将溥仪抱入宫中,准备继承大统。就这样,三岁的溥仪在光绪帝逝世后登上了皇位,成为晚清最后一位皇帝。在安排好这一切之后,慈禧太后也随之去世。

溥仪即位后,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被尊为为皇太后,她像慈禧一样开始垂帘听政。而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则成了摄政王。



因此,在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在载沣实际上并没有资格,慈禧原本也不愿意让载沣继承皇位。在她的安排下,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垂帘听政,而让载沣总摄朝政。

当然,慈禧最初的意思,或许是想着自己的余生里继续控制溥仪,在宣统朝垂帘听政。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她机会。就这样,载沣父子一人成了皇帝,一人成了摄政王。


史海烂柯人


诚邀,如题。自古少年登基的皇帝其危险最大,而且是越小登基麻烦越多,比如康熙少年登基则有鳌拜弄权,曹奂少年登基更是被司马炎篡位,原因大概是主少臣强,百官不服皇帝罢了。那么问题来了,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时才3岁,为什么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不自己篡权夺位呢?


小编以为原因很简单,因为载沣没有能力夺位,也没有必要夺位!

话说慈禧太后临死前,害怕光绪帝会在她死后乱来,于是秘密下令毒死光绪,又指定爱新觉罗溥仪为大清下任皇帝。由于溥仪岁数太小,不得不让载沣摄政,所以溥仪的帝位是慈禧太后认可的,载沣没有能力去质疑挑战这个命令。

而且载沣也很高兴这个命令

大家可能过多的注意了载沣和溥仪的君臣关系,却忘记了,溥仪其实是载沣的儿子。作为摄政王,载沣实际上掌握了大清最后几年的中央权力,又有自己的儿子作为皇帝。他有必要篡位吗?退一万步讲,就算载沣篡位,等他百年后,皇位不还是回到了溥仪手上,这不是瞎折腾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