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

如果問有哪項檢查是很多人從內心表示拒絕的,「腸鏡」一定榜上有名。

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

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佈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38.8萬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會長、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院士認為,我國14億人口,按照每年10%的百姓需要做胃腸鏡檢查,也有1億人以上。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為你把關於腸鏡的6個疑問一次說清。

受訪專家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 陳偉慶

本報記者丨董長喜

為什麼我國腸鏡篩查率低

不久前,美國癌症協會發布《美國2019年腫瘤統計報告》顯示,1991~2016年這25年來,美國腫瘤死亡率總體下降27%,相當於死亡人數減少262萬人,其中結腸癌死亡率下降了53%。

與我國數據對比,就能看出腸鏡的重要意義。

陳偉慶表示,近年來,美國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年檢查結腸鏡,以防控結腸癌。

數據顯示,美國相應人群的結腸鏡普查率到2017年約65%,結直腸癌發病率下降至男性0.6‰,女性0.27‰。

在我國,5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的不足15%。權威雜誌《內科學年鑑》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點,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

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

“我國很多人對腸鏡檢查有誤解,有些人對腸鏡的不適心有餘悸,不想承受痛苦;有些人嫌麻煩,明知自己腸胃有問題,總是一拖再拖。”陳偉慶說。

他認為,阻礙我國腸鏡篩查普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公眾對腸鏡的認識不足,包括對腸鏡的知曉率低、恐懼心理等,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 體檢機構沒有將腸鏡列為普查項目,只能去大醫院做腸鏡,過程繁瑣、排隊時間長;
  • 無痛腸鏡的價格較高,也是阻礙人們選擇的原因之一;
  • 做腸鏡前,需要服用瀉藥以清空腸道,也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做。

6個疑問專家一次解答清楚

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

1、什麼是腸鏡?

腸鏡又叫電子纖維結腸鏡,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纖維軟管,直徑約1釐米,前端裝有一個帶冷光源的高清攝影頭。

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可讓醫生直觀看到腸道內部情況,圖像動態地呈現於屏幕上,把病變部位看得清清楚楚。

檢查時體檢者取側臥位,雙膝屈曲,整個過程大約20分鐘。

腸鏡是內窺鏡的一種。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描述過一種直腸診視器,與現代臨床所用的腸鏡十分相似。

內窺鏡的真正發展並廣泛應用起於近代。1804年,德國一位醫生以蠟燭為光源,發明了現代內窺鏡。之後,內窺鏡的發展經歷了硬管式、半可屈式、纖維內窺鏡、電子式等四個發展階段。

1983年,美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內窺鏡。如今,最新的內窺鏡還有膠囊內鏡、紅外內鏡、激光內鏡等。

腸鏡檢查技術在不斷髮展。近日,四川省人民醫院與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科學家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

研究人員將AI技術運用到結腸鏡檢查,實驗發現,與標準結腸鏡相比,腺瘤檢出率增加了近50%。

2、腸鏡能查什麼病?

任何影像檢查,包括X線和先進的CT、MRI、PET等,都比不上直觀的肉眼觀測。因此腸鏡既是大腸癌的篩查手段,又是其確診的‘金標準’。

陳偉慶表示,結腸和直腸黏膜的微小變化能被直觀看到,這有助於醫生診斷腸炎、腸結核、腸息肉、腺瘤、大腸癌等40餘種疾病;做腸鏡時,醫生還可用活檢鉗取得小塊組織,以對病變部位定性。

大腸癌早期症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容易漏診。

同時,大腸癌又是一種早期發現治癒率高的癌症,結直腸腫瘤從良性發展到惡性,通常需要15年以上,如能早期發現、手術切除,治癒率可達90%以上。

3、哪些人最該做腸鏡?

張曉東表示,原則上,年齡在40~74歲的居民都屬於結直腸癌的篩查人群。

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或異常,也建議50歲以上者去做一次腸鏡;如家裡有患腸癌的親屬,最好40歲甚至35歲就開始篩查。

根據結果決定後續檢查頻率,高風險因素的人群應縮短腸鏡篩查時間,高危人群每年應做一次。

4、做腸鏡痛苦嗎?

做腸鏡的不適症狀為腹痛、腹脹、肛門周圍疼痛等。據瞭解,目前美國基本上是“無痛腸鏡”。 做之前,通常是消化科內鏡醫生給病人用鎮靜藥物,必要時請麻醉科醫生做麻醉。

陳偉慶說,國內開展無痛胃腸鏡的三級醫院雖多,但一、二級醫院無痛胃腸鏡開展率仍較低,很多地方還沒有無痛腸鏡,無麻藥情況下做腸鏡,一般人會有痛感,程度因人而異。

體檢者積極配合醫生的指導變化體位、按壓腹部,不適症狀會明顯減輕。

5、做腸鏡有風險嗎?

任何操作都不可能絕對沒風險,但是腸鏡相對很安全。

做腸鏡最大風險就是腸穿孔。引起腸穿孔的可能性小於1‰,出血可能性小於1%。

如果是做無痛腸鏡,體檢者不必擔心麻藥的風險。臨床研究表明,短時間麻醉對人體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6、做腸鏡前要做什麼準備?

  • 檢查日前一晚,體檢者晚餐禁食或只吃流質食物(無渣飲食,如清湯、白糖水、蜂蜜水等;
  • 禁食乳製品,如牛奶、椰奶、奶油濃湯等),不吃高纖維蔬菜、水果,禁吃紅色或多籽的食物,如西瓜、西紅柿等;
  • 服用醫生開的瀉藥清洗腸道,服藥期間要來回走動,輕揉腹部,加快排洩速度;
  • 檢查前一般需要做傳染病篩查、心電圖,老年人及需鏡下治療者要檢查凝血功能,無痛腸鏡要做麻醉評估。

無痛檢查者必須有成年家屬陪同。檢查結束後建議24小時內不要開車,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你是不是高危人群

張曉東說,中國人生病喜歡扛,很多人覺得拉肚子、便秘是小病,扛著不去就醫,這樣潛藏風險很高。

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

雖然有的疾病只是小問題,有的不能立即治好,但終究可以診斷清楚,以免耽誤病情。

張曉東提醒,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即為腸癌高危人群,要進行腸鏡篩查。

  •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
  • 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 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便秘(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慢性腹瀉(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等。

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做腸鏡檢查特別是無痛腸鏡,等待時間少則數月,多則半年,最長甚至需要等待一年半。

陳偉慶指出,要解決腸鏡檢查排隊久的難題,一方面是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患者分層,採用適合自己的篩查方式,引導老百姓精準就醫,讓胃腸鏡檢查成為患者檢查的最後一個關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