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杀了魏忠贤?

大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杀了魏忠贤?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说的是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这是一篇翻案文章,结论简单直接——大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杀了魏忠贤。

奇怪,魏忠贤不是大坏蛋吗?怎么就不能杀呢?

文章中给出了很多证据。

魏忠贤掌权的时间其实不长,前后也不过三年。这三年,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朝堂之上,是一派乌烟瘴气。但是,前线的形势非常好,打仗很牛。

魏忠贤前期积极支持辽东督师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来因为孙承宗不太买魏忠贤的账,后期换了袁崇焕督师辽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所以我们看,袁崇焕最显赫的战功,几乎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建立的。所以,实际上大忠臣袁崇焕,是说了不少大奸臣魏忠贤的好话的。

对内呢,也不能说魏忠贤什么好事都没干,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收税。他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工商税、海税。收税干嘛?还是为关外作战的军队提供军饷。

你别一听收税就觉得是坏事啊,这是收商人的税,不是收农民的税,没有增加农民的负担。所以后来魏忠贤臭名昭著的“建生祠”事件,就是当时的浙江巡抚先提议的,辽东的军队也积极响应。所以这次拍马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

而打倒魏忠贤之后,东林党执政,基本上就是一反魏忠贤的作为。江南的税也不收了,辽东的军饷自然也发不出来了,最后天下糜烂。

大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杀了魏忠贤?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但是,我并不关心魏忠贤是好是坏,在史料中找出蛛丝马迹证明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很容易。就算魏忠贤干了很多好事,太监掌权,毕竟也不正常。

所以,我关心的是:在官僚体系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太监能经常取得权力?

这就要从皇权时代的国家运转的角度来考察。

过去皇帝管理一个国家,靠的是官僚集团为他提供信息,然后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再靠官僚集团去执行。表面上,皇帝高高在上,权力是最大的。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并不是这样。我们来看两点:

首先,天下是皇帝的。除非改朝换代,只有皇帝一个人的位置是稳定的,官员的位子随时可以丢掉,就算不丢,也不能传给子孙。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官员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很容易就做出选择。

客观上,皇帝更倾向考虑整体利益,官僚系统反而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这既是人性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皇帝往往是孤家寡人,官僚集团倒是人多势众。从这个角度上说,皇帝其实反而弱势。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皇帝做所有决策的信息来源都是官僚系统,实际上他就没有啥权力。你想,这些官员集团在向皇帝汇报信息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去加工,皇帝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就不会和官僚集团的利益偏离太多。

如果皇帝的政策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呢?那也好办,雷声大雨点小的敷衍一下,不让政策真正落地,他们的日子就能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举个例子,官僚集团拿来一份下级官员的任命名单,一长串都需要批准,说这些人都好,我们都考察过了。皇帝除了批准,还能怎么办?难道皇帝一个个再去考察一遍?精力上做不到嘛。

所以,权力这个东西,不是掌握在有决策权的人手里。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它其实是掌握在有信息权的人手里。就像你开车,虽然方向盘在你手里,但是在陌生的地方,还是导航软件说了算。

所以,皇帝为了制衡官僚集团,通常就要干一件事,就是在朝廷里搞制衡,搞党争,拉一派打一派。这表面看起来是权术,实际上是围绕信息控制权的博弈。有了两派,信息就不容易被垄断,两派相互攻击,打小报告,这就是皇帝信息权的来源。

但是这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官僚之间会串通,党争也容易搞得不可收拾。所以,皇帝必须开拓别的信息渠道。能用的人,官僚集团中已经没人可选了,他只能在正常的政府体系之外去找,那我们看皇帝身边还有谁啊?只有太监。

过去,我们看太监干政这件事,总是简单地认为,是因为太监太坏,皇帝昏庸。但是设身处地想,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当皇帝,你不用太监,还能怎么办?咱们看崇祯在清除了魏忠贤之后发生的故事,就特别能理解这一点。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把各地的镇守太监都撤了回来,把权力都交还给大臣。结果怎么样呢?

没有了太监的监督,内阁大学士钱龙锡马上就跟蓟辽督师袁崇焕秘密协商,把毛文龙给杀了。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毛文龙这个人很重要,我们过去的节目也讲过(第169期《一桩大案的背后》)。对此,作为皇帝的崇祯竟然毫不知情,信息权被剥夺了。

袁崇焕把后金皇太极派来议和的白喇嘛等使者,留在宁远好吃好喝招待了几个月,又给兵部尚书写信商议怎么和平谈判,皇帝还是一点都不知道。

到了大明朝快灭亡的时候,首辅周延儒号称要带兵出城,去打清军。地点就在通州,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吃吃喝喝一仗不打,天天报告大捷,崇祯还很高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明朝发展到崇祯的时代,整个官僚体系已经烂透了,皇帝的信息渠道已经被彻底堵塞了。

军事上的不断失败,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官僚体系无人可用,崇祯皇帝没办法,又开始启用太监来做事。

当时朝臣一起反对启用太监干预朝政,崇祯只能叹气道:“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明史·宦官传》)

意思是,你们这帮大臣如果全心全意为国家做事,我何必要用太监呢?崇祯这句话说的相当心酸、相当悲愤。

大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杀了魏忠贤?


就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城的前几天,还发生了这么一段对话。崇祯的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要是还在的话,天下大事哪会搞到这个地步?

崇祯听了这话之后,心中追悔莫及,还秘密派人收葬了魏忠贤的尸骨,专门祭奠了一下。

其实,这并不是说魏忠贤就是什么好人,有什么雄才大略。一个不识字的人来治国,能雄才大略到哪儿去?关键是,作为太监,他是皇帝的家奴,至少有可能跳出官僚系统的集团利益,为皇帝的利益多做一些考虑。至少,他也能给皇帝带来另一条通畅的信息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