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都挺好》里,大家都心疼苏明玉,可是最惨的其实是苏明成。

投资被骗,妻子跑了,工作丢了,几乎完败。为什么会这样?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

大家都骂苏明成“啃老”,他声泪俱下地哭诉:

“我为什么啃老?是因为大哥你在美国读书,苏明玉就不拿自己当苏家人,妈说就我一个儿子,她就想天天看着我,不让我抽烟喝酒,不让我应酬,我也不想混成这样啊。她说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我就一直陪着妈。妈走了,我成废物了,你们要求也太高了吧。”

这段话其实恰恰讲出了部分原因,从家庭动力来看,苏明成的问题或许需要往上追溯。

“当父母没有从他们的原生家庭里成长好时,需要借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成长。如此一来,孩子就没有办法成为他们自己,孩子出于忠诚会帮助父母来完成其成长,因而孩子也没有机会拥有自己。”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首席心理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沈家宏说。

我们看苏母的背景,她也来自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与苏大强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只是为了城市户口。当她获得城市户口想离婚时,被她的母亲阻止,理由是苏母还有亲弟弟没进城。

苏母也是重男轻女家庭中的“牺牲者”。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原生家庭》曾对重男轻女中的女性有过一段分析,当她们建立自己的家庭,在面对孩子性别时,内心是复杂的:“男孩曾是她备受歧视的原因,苦痛的根源,她对男孩的情感是怨恨或敌视。然而,又正是因为男孩,才让她在家族中获得了地位和价值,她又感激这个男孩。”

“在过去,因为自己不是一个男孩,父母又希望要一个男孩,她只能用卓越来超越男孩,这样才能在父母那里获得一份存在感或价值感。为了保持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她仍然不能放弃和男人的竞争。于是,她选择了一个平衡的养育方式,那就是溺爱。溺爱既能保住母亲的能力优势,又能保住儿子对母亲的感激。”

苏母对苏明成的溺爱,“使他没有足够的能力生活,于是离不开妈妈,对妈妈有所依赖;越依赖,就越没能力,就越离不开母亲”。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与此同时,“时刻准备与男性竞争”的苏母,性格强势,与丈夫关系紧张,使家庭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夫妻关系出现瓦解。

“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其他关系想好也很困难。”沈家宏说,“家庭系统的一个特性是追求平衡,当夫妻系统出现危机时,出于平衡的需要,系统里的成员就会站出来维护系统平衡的事情,这个成员通常是孩子。”

在苏家,大儿子早已出国留学,重男轻女的苏母又排斥女儿苏明玉,于是常年在身边的二儿子苏明成“站了出来”,“他可能会越到妈妈丈夫的位置,满足母亲的情感需要,此时角色发生错位,孩子通常会有罪恶感,可能会通过自我伤害的惩罚来平衡这种罪恶感,于是,他用完败惩罚自己”。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说到底,这个过程,其实是“孩子适应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的“人生脚本理论”认为:“相较成年人的父母而言,处在童年期之前的幼儿通常是非常弱小的,他们如果要活下来,就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父母不要他们或者抛弃他们,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灾难。而让父母能够留下他们的话,他们能做的就是让父母开心,能够满足父母的要求,并且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对父母的这些要求内化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便形成了个体一生的‘人生脚本’”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比如,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我就不该把你生出来,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小孩!”孩子会觉得:“我是多余的,我不该活在这个世上。”

当父母本想要个男孩,却生了个女孩,对孩子说:“你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此类孩子通常也会拒绝自己的性别,女孩可能会通过改变外形、着装、爱好,变得更像男孩,来取悦父母。

“这些早年所形成的模式对原生家庭是适用的,但被应用在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变成非适应性的了。”沈家宏说。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于是,为了取悦重男轻女的母亲,明玉表现得比男人更优秀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同样是为了取悦母亲,明成遵从了母亲“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的教导,放弃了实现自己。

因此,似乎可以认定都是父母的原因。

可是沈家宏说,“我们再想想,父母的问题又是从何而来呢?”

“如果再从系统观的角度看,父母也有他们的家庭系统,他们也是系统的动力结果,因此,如果要让父母来全部承担责任就不太公平。”

父母的问题,是由他们的原生家庭影响的。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惨的,其实是被宠坏了的“苏明成”

父母是“无辜”的,父母的父母也是“无辜”的,而一代代人传递的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似乎就像无法阻止的多米诺骨牌,绝望地一片片倒下。

那么,这种负面传递应该如何中断?沈家宏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接纳”。

“拒绝缺陷可能会带来缺陷的维持,接纳缺陷可能会带来缺陷的改变。”

因为父亲的缺位、母亲的焦虑,80后心理咨询师乔淼曾困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难以自拔,甚至尝试过自杀。

但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过去,又改变不了那些曾伤害过你的人,乔淼开始自我救赎,他从专业角度分析和挖掘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从祖上三代的经历和每个人自身的时代背景出发,回顾了这些经验对家庭结构、个人人格和命运的影响,写下了一部心灵传记《我的父亲是loser》。

他说,这本书的写作是他个人治疗的一部分。

同样,如何接纳?沈家宏的建议是“了解”和“理解”,

“做和父母的连接,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了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舅,

去了解爸爸妈妈的过去,了解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理解就越多,对他们的怨恨就会慢慢被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