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偏寻怪是魏碑学习之大忌——名家讲解《嵩高灵庙碑》临习要点

■王学岭

北魏《嵩高灵庙碑》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碑阳23行,行50字,碑阴7列,上2列字较大,计22行,下5列16行,字较小,各列行数不等。额篆书阳文4行共8字,侧刻“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马元贞投龙简记”。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碑今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

求偏寻怪是魏碑学习之大忌——名家讲解《嵩高灵庙碑》临习要点

北魏《嵩高灵庙碑》拓片(局部1)

此帖多有向旁斜处学习者。北碑天真烂漫,非是形容涣散而是刀笔果敢、字体谐调。求偏寻怪,最是不得。“祭非礼典,神怒民叛”,书非法度,失韵无神。

“运极反真,乱穷则治”,今人多喜学碑,好似笔道一柔便非书法。但碑本珍鉴而传、考据而兴,书丹虽由蔡中郎始,却终乏好手。故碑可学亦须思辨为先,知学诸何碑、学碑之处、学用相谐。

求偏寻怪是魏碑学习之大忌——名家讲解《嵩高灵庙碑》临习要点

北魏《嵩高灵庙碑》拓片(局部2)

此帖摹笔画则不似学结构。想其立马胡旋之回望者,目有定而袂带犹飞、方圆混成,是其意。拙因趣生而非笔。草原纵马为朴拙,花园游缰是懈怠,解得经论之所由不图减省、不做唐突,才是“灵庙”真神,方祭有可依礼有所续。书者文心,文即尊,而敬解深意、焕为歌舞。

临习要点:

1、此碑风格雄强,结体生拙,用笔老辣。楷中带隶,若有行意,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佳本。结字大小错落,粗细变化丰富,不拘一格。临习此帖,要把握其整体风格,心要活,笔要活,不必往楷书或隶书上靠,或楷或隶的意趣,正是它的可贵之处。

求偏寻怪是魏碑学习之大忌——名家讲解《嵩高灵庙碑》临习要点

王学岭临《嵩高灵庙碑》得句中堂

2、在用笔上,首先要领会方笔的妙用,这在魏碑中很常见。但方笔不能如刻石所示原样复制,而是要遵循毛笔的书写规律,自然而出。此外还要细心体察方与圆之间的关系。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很有道理。再者,此碑捺画最具隶意,注意提按与顿挫。行笔中,中侧锋并用,要重视中锋的运用。

求偏寻怪是魏碑学习之大忌——名家讲解《嵩高灵庙碑》临习要点

王学岭选临《嵩高灵庙碑》中堂

3、在结体上,重心中下。有撇捺者字势较开张,个别字借隶意而收势,形成对比。此碑既有“拙”意,又有“灵”气,这种辩证关系,需细心体会。我们处在五体相对成熟的时代,初次接触此碑,写得好看容易,写出韵味实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