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西隴水庫

古鎮探幽

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潘真進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我們氣喘吁吁登上華亭紅旗水庫的庫壩時,突然眼前一亮,豁然開朗。可謂“高山出平湖”,碧綠盪漾的水庫鑲嵌在美麗的紫雲山峰巒之間。遠處的山巒倒影,被一些游泳者攪得晃動如銀幕。與別的水庫不一樣的是,這座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水庫,是由東側和南側各有百餘米長的兩條大壩圍成,顯得格外寬闊壯觀。

第一次看到這個水庫,不禁思緒蹁躚,感慨良多。記得當時這座水庫叫西隴水庫。我還是上高小剛要上初中的時候,為了建這個西隴水庫全民動員,支援水庫建設,學校接到任務,組織學生挑沙上西隴山。我們學生也曾兩次用畚箕從木蘭溪岸邊裝沙,挑沙上山,作為勞動課。當時我還不到一米二,挑著兩畚箕的沙,在浩浩蕩蕩的學生挑沙隊伍中,沿著崎嶇坎坷的羊腸山路,搖搖晃晃碰碰撞撞地,唯恐落後。看一路上都是灑落的沙粒,到了目的地,自己畚箕裡的沙也所剩無幾。在西衝院用自帶的地瓜乾糧做午餐後,就高高興興兩腿打顫地下山,再沿公路步行回家。那時是集體勞動的興奮,根本就不知疲倦,卻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畢竟是人生中少年第一次重體力勞動。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現在看到水庫的大壩,想象也有自己的勞動汗水凝聚在這裡,覺得親切的同時,也想探究一下這個紫雲山上的西隴水庫。據說水庫上游有多處落差十米以上的小瀑布,有一條龍潭小溪直通莆田名剎龜山寺。風光旖旎的庫區周邊,還有美麗的傳說。水庫建設前庫區原址有一座千年古剎西衝寺。傳說當年寺中有一位書生,因屢試不第,被人嘲笑,便剃髮為僧。但他不甘寒窗苦讀沒有結果,在大舉之年又進京參加科舉,居然高中進士。然而他金榜題名後,又回西衝寺當和尚。因此,西衝寺曾留下許多歷史名人或當時地方官員的題頒匾額和碑刻。

建設水庫時,西衝寺遷建到大壩北側,作為當年的水庫建設工程指揮部。我們從東側的壩頭下山,通過新修的通往西衝院的人行道,也膽戰心驚地搖晃著走過溢洪道上一座30米長的鐵索橋,再走約300多米的林間山路,有兩座房子。一座一排五個門房的比較簡陋,有一間房門上標著“興安五女”,裡面供奉莆田歷史上的五位知名女性:蔡香兒、陳靖姑、林默娘、吳媛、崔大媽的神像;另一間門房上標著“閩中五賢”,裡面供奉這莆田歷史上的五位知名男士:鄭樵、朱繼祚、林龍江、陳文龍、蔡襄的雕像,供人瞻仰。還有一座就是從水庫底搬遷再建的西衝寺,現在命名為“西衝別院”。裡面有一個大場院,院內外保存這一些文物,如巨大的石槽和石盆、還有精美雕刻的石廊柱等。所以當地有句俗話叫“先有西衝院,後有龜山寺”。紅旗水庫最早就叫“西隴水庫”,據說水庫大壩前曾經有落差達一百多米的“西衝千丈瀑布”,從懸崖上飛流而下,瀑布下有巨石落下形成的水簾洞。

“西衝別院”就是原來在水庫中的西衝院,遷建時能夠轉移這麼多的文物,很值得欣慰。我們看到嵌在過道里的一排石雕工藝精湛,雕刻的盤龍、花鳥、人物栩栩如生;院裡還有一個石槽,邊沿刻著“北宋治平四年丁未歲月”等字,在前院,有一個大石盆,盆壁可見西魏“大統三年”的刻字。除了“西魏”年代的石盆、“北宋”年間的石槽,還有10多個唐代以來有各朝代特徵的柱礎、牆角墩等諸多文物。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曾一度是市圖書館研究員的許元松介紹說,據《莆田縣宗教志》記載,西衝院創建於唐元和間(806-820),明永樂十四年(1416)僧無盡重修。這裡風光秀麗,自古就是士大夫遊覽勝地,劉克莊、黃公度、鄭樵等都是西衝院的常客。許元松說,在莆仙歷史上,還發生過幾件與西衝院有關的歷史事件。宋明兩朝,莆仙地區發生過轟轟烈烈的保宋抗元、反清復明兩場戰爭,西衝院僧人積極投身到保衛家園戰鬥中。由於戰爭,西衝院兩度被毀。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7),倭寇犯莆,西衝院僧人同仇敵愾,與民眾一起打響可歌可泣的雲峰保門阻擊戰,使日本倭寇難以進人華亭。1934年,國民黨集中五路大軍圍堵發動“福建事變”、聯共反蔣的第十九路軍,在西衝院山下瀨溪發生殘酷的阻擊戰。西衝院僧人冒著槍林彈雨,和華亭人民一起搶救中共地下黨傷殘人員。這場戰爭結束後,十九路軍在仙遊被國民黨整編遣散,西衝院又收留十九路軍被遣人員等。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這座院場前還豎著一塊刻有“中國*莆田紅旗知青場”字樣的石牌。幾間屋子的牆上貼著富有時代特徵的知青合照,一些黑白照片陳舊泛黃。水庫建成後工程指揮部也撤出,新建的西衝院成為紅旗知青農場。當時有50多位知青住在這裡,至今還保留一塊當年知青留下的“志在紫山繪宏圖”的石刻,鑲嵌在前院的牆壁上。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許元松介紹說,1974年7月1日,紅旗水庫知青場迎來一批知青。這批知青是由57位來自莆田一中、莆田五中等中學高中畢業生組成的。當時,他們在這裡採石蓋房、開山種果。沒有幾年,最後6位知青被招工離開這裡。知青返城後,紅旗水庫知青場成為茶場。不久,茶場也荒廢了,附近的群眾在這裡養牛,知青場湮沒在雜草和牛糞中,被人遺忘。前幾年,一些當地熱心人發起重修西衝院的倡議,建議當年的知青一起修復紅旗水庫知青場,並得到響應。這批知青現在活躍在各行各業,他們中有國家幹部,有大學教授,也有企業家,他們對紅旗水庫知青場有很深的感情。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穿行在石頭壘成的房屋間,看著牆上張貼的標語,摸著一方嵌在牆裡的1974年遺留下的“志在紫山繪宏圖”石刻,猶見當年萬丈豪情,時光彷彿穿越到紅色年代。2004年初夏,紅旗水庫知青場30週年紀念活動舉行,在這裡留下青年時代的歌聲和笑聲,灑下金色年華的汗水和淚水,鐫刻著紫山兒女的真情和豪情,這裡保留著當年的石階,當年的土屋,還有庭院曾經聚集天真快樂、心比天高的“仙女一族”。雖然這裡的知青歷史沒有幾年,但這小小庭院卻見證了那個時代青春的特色,書寫著青春的故事。

【家園記憶·華亭篇】后角有座『紅旗知青場』

現在,紅旗水庫知青場雖然寂寞了些,卻有著高高的大壩和巍巍的紫山熟悉親切的歷史氣息,那水庫的碧水似乎還在盪漾著一首未曾消失的青春之歌,那疊翠的山巒彷彿還在飄動著一杆永不褪色的鮮豔紅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