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各地的年画流派-聊城、潍县、高密、平度年画各有不同

山东的年画是祖国画苑中的一株奇葩。在山东,原产地不下30余处,东部主要产地有潍县、高密、平度、青岛等处,西部有聊城、阳谷、菏泽、曲阜、滕县、嘉祥等处。从风格特点、体裁品种、印销关系和渊源影响加以区分,可归纳为鲁东与鲁西两个大系。鲁东系以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为代表,鲁西系以东昌府(今聊城市)为代表。发源地分别为西杨家埠村和张秋镇。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山东民间年画,除行销山东各地外,且远销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以及东北各地。仅以潍县西杨家埠一地为例,在最兴盛的光绪年间,年产量竟高达5000万份。

山东民间年画的制作方式,按其发展过程区分,有手绘、半印半画和全部木板套印3种。木板套印年画约始于光绪年间,这种制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因其含有年画与版画两种因素,故一般称之为“木版年画”。

年画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旧时以神像居多,清末到民国初年,曾发现反映现实生活的时事年画,如《攻打南京》、《湖北军事图》和鞭鞑社会上陋规恶习的讽刺年画,如《我看你吹牛胯骨》等。新中国成立后,以群众生活题材为主。

山东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差异明显。鲁东系的潍县年画,古朴、淳厚,线条简括流畅,造型朴实夸张,构图充实完整,色调鲜艳明快、对比强烈;高密年画雍容华贵、跌宕不羁,线条飞动不滞,造型醒目突出,色调鲜亮谐美;平度年画则清新秀逸,线条缜密,造型写实,色调柔和。鲁西系的聊城年画(亦称东昌府年画),其风格倾向耿直、慓悍,线条粗壮坚挺,造型概括传神,人物形象古朴夸张,富装饰感,色调凝练深沉。

为了继承和发展山东民间年画的优秀传统,早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地处冀鲁豫解放区的聊城年画,就创作了一批反映军民斗争生活的新年画,对促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1951年与1952年,前华东区文化部与山东文化局曾先后两次联合组成年画工作队,深入潍县对潍县年画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为继承与发展山东民间年画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30余年来共创作新民间木版年画300余件,其中有的参加了全国美展,有的荣获国家级奖,并由国家收藏,有的被选送出国展览,受到国内外专家与群众的好评。

【聊城年画】聊城年画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支较有影响的年画派系。

清初,山西商人在阳谷张秋镇开设了3家画店,其中之一的“刘振昇画店”后来迁到聊城东关清孝街,生意兴隆。而后,各地客商相继在聊城创办画店。聊城木版印书业基础雄厚,刻版技艺精湛,这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到清末,聊城一带年画店铺多达2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五福祥”、“义和祥”、“同泰”、“同顺和”、“通顺”等,它们资金充裕,储备了大批的画版,常年开业。平均每个画店年需用纸600令,产销相当可观。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除在当地出售,大部分被各地商人转销到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东北地区。

聊城木版年画的题材非常广泛,除天帝、灶王、门神之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如“天河配”、“龙凤呈祥”、“武松打虎”、“赵云救阿斗”等,其中有些往往具有年画、门神合为一体的特点,如“神荼郁垒”、“马超马岱”、“秦琼敬德”以及杨家将人物;另一类为喜庆、吉祥的传统题材,如“双喜临门”、“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福寿三多”等,画面色彩绚丽,适于人们迎春、纳庆的心理;再一类是以天真活泼的“胖娃娃”为主体,有的抱鱼、采莲,有的捧花、扑蝶,一个个生动形象,招人喜爱。聊城木版年画生活气息浓郁,情调高昂,赞美了历史英雄人物,表达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愿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聊城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线条简练、流畅,构图饱满、完整。在塑造人物时,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有意缩短人物的身长,使形象威严雄壮。面部眉目清秀,鼻梁瘦窄,表情安祥,而且从不开脸(即脸上不着色),使人物更加突出醒目。聊城木版年画历来只有“草版”,只印不画,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色彩有丹红、粉红、黄、绿、青、黑。最多七色八版,色彩对比强烈,整个画面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

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鲁豫文联和新华书店,对聊城木版年画进行了改革和引导,创造出一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军民生活题材的木版年画,象“农民翻身”、“分田分地”、“送子参军”等,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揭开了木版年画史上新的一页。

【潍县年画】发源地在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该村与附近的东杨家埠、仓上、寒亭、齐家埠等十余个村庄生产的历史年画都在潍县集散,故通称为“潍县年画”。潍县年画传统产品以“神像”和“小横披”为大宗。产品以全部木版套印为主(唯仓上的“大贡笺”接近杨柳青年画,属半印半画方式) 。 潍县年画题材丰富多样,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如《男十忙》;有儿童游戏,如《摸雀》;有反映吉祥如意的,如《三羊开泰》;有历史故事,如《勤学图》;有戏曲故事,如《李逵夺鱼》;还有一些是谴责外国侵略,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科学文化的作品。潍县年画除黑色线版外,一般用红、绿、黄、紫、桃红五个主色套版,通过巧妙的安排处理,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受。品种有“福字灯”、“竖披”、“方贡笺”、“洋条子”、“毛方子”、“月光”、“窗顶”等等,能装饰到农家的每个角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潍县年画一直受到政府重视,在潍县曾先后建立了“年画业管理委员会”、“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和“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潍县成为山东民间年画调查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30余年来,潍县年画取得了很大成绩,潍县被列为“全国三大画市之一”,名闻国内外。

【高密年画】高密是鲁东系民间年画主要产地之一。兴盛时期,这里的生产规模,作坊数量仅逊于潍县而居全省第二位。高密年画产地遍布本县东北十余个村庄,其中公婆庙、棉花屯、沙岭子相传是高密扑灰画的发源地;夏庄北村是高密全部木版套色年画的发源地。高密年画的题材有表现妇女儿童的,如《母子图》;有小说演义的,如《刘公案》、《西游记》;有戏剧故事的,如《许仙借伞》;有翎毛花卉的,如《凤穿牡丹》。以及各类门神、家堂财神等。体裁有大挂画、窗旁、窗顶、桌围等。

“扑灰画”是高密的一种古老而独有的手绘年画。制作方法:先用柳条烧成炭、研成末,并渗以米汤,调成色料、再用笔蘸色料起稿于纸,俟干即成粉本。再把粉本覆到正稿上轻轻按摩粉本背面,粉本上的炭末便扑上正稿。然后根据炭痕进行粉绘、敷彩、描金、勾线。最后是“上明油”(一般是涂以松香酒精溶液)。除扑灰画外,尚有半印半画年画(约始于道光以后)和全部木版套印年画(约始于清末民初)。1984年夏,高密县首次在京举办了“民艺展览”,展出的高密年画,特别是传统扑灰画轰动了北京画坛,被誉为高密民间艺术“三绝”之一。

【平度年画】 约始于光绪年间,主要产地为平度城郊的宗家庄,其他有侯戈庄、荆戈庄、双丘、邵家疃等村。30年代末,由于平度有一部分作坊迁移青岛,更促成了青岛年画的产生与发展。平度年画的制作技法与艺术风格、特点受潍县年画影响较大。早期的平度年画多属半印半画形式,民国以后才发展为全部木版套印。平度年画的题材多半为戏曲故事,如《战宛城》、《七里关》等;有象征喜庆吉祥的,如《双喜临门》、《瓜蝶富贵》等;有以民间故事或以诙谐故事为内容的,如《老鼠娶亲》、《猴夺草帽》等。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宗家庄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政治斗争的时事年画,如《日本攻打青岛》、《日本攻打南京》,体现了民间画家关心国事,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平度年画的体裁有“三裁”、“窗旁”、“窗顶”、“桌围”、“站童子”、“美人条”、“画对子”等。平度年画造型朴实,体现人物比例较为准确,线条细密,一丝不苟,几乎可与优秀的传统书籍版画插图媲美。年画的色彩常用桃红作全画的主调,并以部分中绿等作其对比色,给人以和谐感。

代表作品有《清河桥》、《猴夺草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