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遠:懷才不遇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謊言

在綜藝節目上,憑藉微博段子手身受到關注,鹹魚翻身的音樂人薛之謙說:在這個時代,根本不存在懷才不遇這回事。

在古代,懷才不遇的才子故事簡直汗牛充棟,諸葛亮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在劉備三顧茅之前也只能以隱士自居,就連以灑脫著稱的李白,也不得不寫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

高承遠:懷才不遇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謊言

但是今天,如果還有人鬱郁不得志,說自己懷才不遇,我真的覺得這是個人問題,而非環境和時代問題。

現在不是八十年代,不存在一個偉大的詩人在路邊修輪胎不被人發現。只要你在修輪胎的時候發一條朋友圈,你的朋友就會把你是個偉大詩人的事實告訴世人。

古代文人隱士懷才不遇,很多時候是因為信息不發達,而且個人前途相對單一,只有高考(科舉)一條路可以走,就人們所說的,“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實現抱負的路徑也相對多元,怎麼能說自己沒有機會呢?

如果唐代有58同城、智聯招聘、獵聘網,李白早就進國內頂尖廣告公司做高級文案了,最不濟開個淘寶店,幫客戶寫寫情詩啥的也能餬口,諸葛亮神機妙算,去麥肯錫做個諮詢顧問應該問題不大,何來懷才不遇之說?

古代的懷才不遇,有一部分原因是社會關係結構線性化導致的,諸葛亮到底做得好不好,是不是提拔,那得劉備說了算,而且在古代人眼中,從一而終非常重要,“跳槽”簡直想都不敢想,所謂“徐庶進曹營,—言不發”。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社交關係網絡化,立體化,你做得好不好你的同事知道,領導知道,連競爭對手的HR都會輕鬆知道,只要做得好,想懷才不遇都難。

設想一下,如果戰國時代有微信朋友圈,屈原不受楚懷王重視,他隨便發個朋友圈抱怨兩句,其他國家諸如秦國的HR或者宣傳統戰部門看到了,立刻說一句,來我們公司做個宣傳主管吧,也不至於屢次流放,最終落得個投河自盡的下場。

不過也多虧了當時沒有智聯招聘,沒有微信朋友圈,不然今天我們就沒有粽子吃了。

管理學上有一個彼得定律,每一個人都會被提拔到不合適的位置上,教小學能力強的老師會被提拔教初中,如果他還教的好會被提拔教高中,高中教的好的老師乾脆提拔做政教處主任,做的好提拔做校長,除非有一天你表現出不勝任,領導才終止對你的提拔……當然,彼得定律說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也可以間接證明這個社會並不會埋沒人才。

對於那些自詡“懷才不遇”的人,需要先認清一個現實:你的才華在現在的大環境裡,是否真的站得住腳?還是你為了自己的懶惰,給自己灌的安慰劑?其實很多時候,懷才不遇只是不願努力的遮羞布。

對於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溫馨提醒的是,不要在原地等你所謂的“伯樂”,你都不跑起來,伯樂怎麼能發現你是那匹“千里馬”呢?圈子和口碑也是能力,人脈和品牌,也是價值。

本文作者:高承遠,財經作家,新聞時評人,“流程稅”概念提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