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入殮師: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幫他們從容穿過死亡之門

文/羊城派記者 符暢 通訊員 廖培金

圖/羊城派記者 梁喻

“死亡就像是一道門,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通過它進入下一個世界,就像一道門一樣。而我則是守門人,在這裡送走無數人,並對他們說,一路好走,來世再見。”這是著名電影《入殮師》的經典臺詞,也是千千萬萬入殮師的真實寫照。

“80後”王星(化名)是廣州市殯儀館的一名遺體防腐整容技師,到現在,從業已有近20年。電影中,入殮師對待遺體的每個細微舉動,都引起他強烈的共鳴。“逝者也曾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有尊嚴地離去。”他說。

一天就打了通關,之後再沒害怕過了

王星並不是“科班出身”,他最早是從師範學校畢業的,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老師。那是1999年,王星還不到20歲。臨近畢業,在等待學校分配的過程中,他無意間從報紙上看到了廣州市殯儀館的招聘信息。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王星和另外幾名同學相約結伴應聘,結果真的到了報名那天,王星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去了。經過層層面試、考核,他順利入職,成為廣州市殯儀館的一名員工。

“80後”入殮師: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幫他們從容穿過死亡之門

剛開始,懵懵懂懂的王星還不知迎接自己的將會是什麼。從小到大,他其實從來沒有和遺體打過交道,在這一行的經驗更為零。“得知自己要做的工作是給遺體防腐和化妝的時候,其實還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王星說,但第一次“實戰”,還是給了他巨大的衝擊。

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老人遺體。王星跟在師傅後面,首先要做的是為遺體清潔和消毒。在手指碰觸到遺體的一瞬間,“嘭”一下,王星的腦子裡似乎有東西猛然炸開,頭皮發麻,整個人處於完全空白狀態。

“第一次接觸,能明顯感覺遺體的觸感不一樣,似乎還留有一點體溫。”王星迴憶道。也許是對第一次工作的印象太過深刻,他坦言,就好像一天打了“通關”,之後不論面對什麼樣的遺體,他都再也沒害怕過。

在自己手上調色,為特殊遺體整容

按照廣州市殯儀館的傳幫帶培訓模式,跟著師傅學習了半年之後,通過考核,王星才算出師,可以單獨開展服務。從遺體送入殯儀館之後,給遺體清潔、消毒、更換衣物、防腐、化妝等系列工作,全部需要王星和同事們來完成。在他看來,剛上手的時候,最難的地方在於根據遺體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化妝。

“80後”入殮師: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幫他們從容穿過死亡之門


“80後”入殮師: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幫他們從容穿過死亡之門

“剛接觸化妝,不會那麼多技巧。而逝者家屬肯定希望能夠儘量還原逝者原本的樣子,所以只能自己多練習。”王星說。但是在哪練、怎麼練呢?他想出辦法:用顏料在自己的手上調色,然後和膚色進行對比。

就這樣,經過不斷嘗試,終於慢慢有了進步,現在一次普通化妝,王星只需要10分鐘左右。他還在第二屆全國民政行業遺體整容師職業技能競賽中,榮獲二等獎。

在殯儀館,經常還會遇到需要特殊整容的遺體,比如遭遇車禍,頭部和四肢有缺損。王星和同事們需要通過縫合、拼接、塑形等各種手段,儘量恢復遺體完整。這個過程更為複雜,有時需要多位防腐整容技師合作完成,王星表示,最久的一次,4位技師同時修復,還花了整整兩天時間。

“80後”入殮師: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幫他們從容穿過死亡之門

他介紹,這種情況,一般先是把遺體的骨頭拼接好,再縫合組織,然後修復皮膚,進行塑形。難點之一在於,骨頭拼接的時候要根據人體結構,考慮各個細節。

另外,技師不認識逝者,在面部修復的時候,只能對著照片一點點還原。有的家屬也會提出一些需求,比如尊重逝者生前習慣,髮型是否保留劉海、妝容偏淡還是偏濃等等。

“他們提出後,我們都會盡量滿足。”王星說。而修復完遺體,或為遺體化好妝之後,當家屬說出“謝謝”時,他都會感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認可,是有價值的。

從一對老夫妻身上感受生離死別的另一面

從業多年,王星見慣了太多生死。“逝者也曾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有尊嚴地離去。”他說。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遇到的一對夫妻。老爺爺離世後,被送入殯儀館,老奶奶一直堅持陪伴在旁,還和王星一同,輕柔地為老爺爺沐浴更衣,細細撫平衣服的每一道皺褶,就像日常生活一樣。

過程中,老奶奶還向王星講述了和丈夫過往的點點滴滴。“這樣的畫面,讓我感覺很溫馨,原來死亡也可以這麼溫情。老奶奶全程都沒有哭,但我能感覺到他們的愛。原來,生離死別除了悲傷,還可以這麼唯美。”王星說。

而每當看到年輕的生命逝去,王星都深感可惜。

“80後”入殮師: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幫他們從容穿過死亡之門

“每個人都應該善待生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容易,不要輕易放棄。”於他自己而言,作為生死之門的“守門人”,對待生死,他會更加淡然:善待自己,關愛他人,珍惜生命,等最後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順其自然。

家人的支持是最大動力,盼得到社會認同

這麼多年走下來,王星說,最大的動力,是父母和妻子的支持。

入職之初,王星曾猶豫過,是堅持留下,還是回去做老師?但跟著師傅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他認為這份職業是值得尊敬的,便徹底打消了後一個念頭。“我想在這行好好幹下去,還原逝者原本的樣子。他們有尊嚴地離開人間,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認可。”他說。他也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父母。

父母起初還有點擔心,但還是選擇支持兒子的決定。他們告誡王星,既然要做,就要把這件事做好,不要半途而廢。王星的妻子也很支持丈夫的工作,還放棄了北京的工作機會,選擇留在廣州,繼續和王星在一起。天氣好的時候,夫妻倆有空會在殯儀館的花園裡散步。現在,他們育有兩個兒子,大的8歲了,小的1歲多,一家四口很幸福。

“我經常跟大兒子說,爸爸的工作是為了服務別人,讓其他家庭過得更好。”王星說。不過,考慮到孩子在學校的成長環境,擔心給別的家長造成困擾,他幾乎不會主動說自己的工作單位。這其實是很現實的問題。

曾經就有要好的朋友,得知王星的工作之後,變得慢慢疏遠了。“平時那麼好,突然不來往了,我心裡很難受,但沒辦法,這就是我的工作。”他說,“其實,我們的工作並不恐怖,也是為大家提供服務。希望社會對我們行業的認同感能更高一點。”

來源 | 羊城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