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进步的积累,教师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新论/反思是进步的积累,教师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经常有人问小编,你常说的“反思”是什么意思?作为教师该反思些什么?

“反思”一词,最早源于佛学,是指人对照佛祖的规训,对照自己的行为,在内心自我剖析、自我谴责、自我慰藉、自我律戒,以到达灵魂升华的境界。悟空、悟静、悟能、悟心、悟道,都是反思的至上结果。我国古语中也有“反求诸己”之说。后来,引用佛语的引申义,“反思”一词,泛指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总结、思考、内省的过程。反思即自我比较,是对自己言行的追溯性思考,即所谓“切己体察”。反思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明辨事理人伦,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

反思,必定有一个参照标准。佛教中反思的参照标准是佛祖规训、佛道佛理,日常生活中反思的参照标准是纲常伦理、道德规范,而专业生活中反思的参照标准则应是专业领域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教育领域专具有哪些专业的行为规范,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果连正确和错误、趋势和背离都辨识不清,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反思活动的。

反思之所以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是因为通过反思,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反思,不断觉醒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维方式,改善教育行为方式,凝练教育教学艺术。

按照波斯纳的观点,教师反思的对象是教育经验。教育经验很笼统,它包括教育工作中的感受、做法、想法。说的具体一些,就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方式等方面。而真正值得去作深刻反思的,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因此,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是理论和观念。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一定的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现在中小学进行的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上课教师大多要进行说课。总觉得说课,就是要说上课的理念依据,说“为什么要如此进行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说出教学中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回答自己是怎样看待学生,如何设计和分解教学目标,怎样处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等方面关系,甚至要思考自己与课程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的掌握和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培训、告诉而获得的,更主要的是通过反思逐步建构起来的。

新论/反思是进步的积累,教师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内容,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在处理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上,我们往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单一性思维、封闭性思维、客体性思维等等方面的错误。

单一性思维往往是就知识论知识,就学业成绩论成绩。比如,老师们非常关注的学生考试成绩问题,总是容易陷入单一性思维的角度处理问题,认识不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因素的多维性,总以为练习是最有效的方式,总以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其实不尽然,比如学生语文成绩就不只是受语文书本知识的学习、练习制约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必须要把握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二是生活体验的丰富和感悟。按照单一性思维来处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就忽略了另一重要的途径。

封闭性思维往往是就教育论教育,总是从消极的方面考虑问题,缺乏一种开放的态度和胸襟,丧失改革的意念,排斥一切新鲜事物。比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就无数次被中小学教师们问道这样的问题: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会对学生考试成绩造成哪些负面影响?我觉得这样一种典型的基于封闭性思维提出的问题。每每被问及此类问题,我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考试成绩的关系。同时为我们许多老师的思维方式被应试教育压迫的没有丁点开放的空间而感到深深的忧虑。面对改革,为什么不能从积极的方面来开放地思考问题?为什么不思考一下综合实践活动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什么不思考一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关注点也许同样是考试成绩,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两种思维方式,导致的行动结果就大相径庭。

客体性思维往往是就对象谈对象,把握不住事务内部的多层次关系,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及处理平面化,难以认识到事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活动中,客体性思维把诸多教育要素表层化理解,意识不到诸种要素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比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定论的东西予以传递,仅仅看到知识的内容,认识不到知识的形式、知识的意义等更深层次的构成。从而,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内容传递的过程,而不能真正成为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意义的过程。其实,任何知识都内在地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的内容、知识的形式、知识的意义。客体性思维是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和处理好知识的形式与意义要素的。在客体性思维的影响下,教师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静物展示在学生面前,不能引导学生开展意义的建构活动。

超越单一性思维、封闭性思维和客体性思维的局限性,确立复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主体性思维,方能切实实现教育教学的丰富价值。

新论/反思是进步的积累,教师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