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字任之,号壬云斋主、涤云堂主。1964年生,陕西扶风人。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教育部全国艺术类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书法教材审定专家,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会员,Athens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学术委员,国际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和《Athens Journal of Philosophy》编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报》学术顾问。主持及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3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研究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等4部。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提名奖,西安交通大学艺术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项奖励30余项。

三千年前,在宝鸡这块历史文化深厚的土地上,周公制礼作乐,使得周文化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身为扶风人,我从小就在周文化熏陶下长大,周文化滋养了我的艺术,是浸润在我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杨锁强教授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师法自然,他的书法以周原出土的金文为根,古文字化作了律动的精灵,逸趣横生,超然化境。

//

故乡的山水造就了我

//

“秋日的清晨,关中平原上笼罩在薄雾之中。阳光驱散雾气,微风吹拂着野花,放羊娃坐在湋水畔……”这一幕,常常浮现在杨锁强的脑海中。

“宝鸡的山水滋养了我,给我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机会,培养了我丰富的想象力,让我这个农村娃有机会走出山村,求学治学至今。”正如他诗里所写“幼为牧羊民,求知岁岁辛。今为交大客,落落育才人。”

今年55岁的杨锁强出生在宝鸡市扶风县聂堡村郭家河。幼年跟随父亲杨禄魁习书学画。“小时候看语文老师写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心里说不出的羡慕,从那一刻才知道中国汉字的书写原来可以那么美。”杨锁强回忆说。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读高一那年,他的父亲杨禄魁调任至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工作,自此他常常能近距离观察青铜器和上面的铭文。触摸青铜器,仿佛超越时空和周人在亲切对话。他被青铜器上那些大气不张扬、厚重又神秘的文字震撼,令他没想到的是,生命就此和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而且把金文书法作为自己书法艺术安身立命的志业。

1985年,杨锁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7年他跟随当代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教授研习书法,从此开启了他漫漫的书法之路。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书法作品

//

宝鸡是中国汉字书法的祖庭

//

走进杨锁强位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巨幅金文书法的“奔”,以及大篆“处”,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杨锁强说,这是他每天为书法事业奔跑的地方。这舞动的“奔”,和宁静的“处”,又给人一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趣。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书法作品

多年来,杨锁强以书法意象为切入点。他认为,书法技法的取得有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三种途径,最重要的是,必须洞察到笔法的来历。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屋漏痕、柝壁路、虫蛀木等笔法都是人与自然精神契合而意化的产物,均具有对抗外在阻力或者破坏勇往直前的生命的感动。他指出了“意象”是中国书法的本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以有限而寓无限”的本根之所在。

他开创性地对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周原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周原甲骨文的审美历史分期、契刻工具等学术难题,并首次确立了周原甲骨文书法史的地位。杨锁强对于西周金文书法史的系统研究与个案研究,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先秦书法史的学术研究处于国际与国内领先水平。他在历代楷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源头性地提出了楷书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进而提出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溯源异流的重要思想。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杨锁强书法作品

“宝鸡是中国汉字书法的祖庭。周原的陶文、金文和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了不起的书法源头。”杨锁强指出,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是周原甲骨文的五个艺术分期;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商、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甲骨文与西周甲骨文的分水岭;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自然书法观”的确立下,“草甲骨文”的创造、萧散简远烂漫恣肆写意流便新的审美范式和周原金文书写性的强化更进一步彰显了西周人性的觉醒和审美的自觉。

杨锁强认为,书法的发展不能丧失本源,“当书法家寻找突破时,我们要从本源和自然界中汲取营养,溯源而异流。就像离家久远的游子,容易迷失自己。只有不时的向源头回望,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才能不忘初心。”杨锁强说。

杨锁强严谨的治学之风,赢得了好评。历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建猷曾评价杨锁强教授:“胸怀中国文化情意而体识汉字结体形象,辛勤躬耕于中国艺术的这一精致之域,修谨致思在中国文化及美学哲思之畴,艺书与艺论结合,情意与气象兼照,取雅与脱俗并行,书道与践写日彰,向中国书学及其书法践行之域奉示了精致的秀枝!”

//

擦亮宝鸡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

宝鸡是周文化的肇基之地,素有“炎帝故里”“东方佛都”“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宝鸡因法门寺、太白山而闻名中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宝鸡著书立说,“天下第一楷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在麟游境内……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今年宝鸡要举办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这是一次全国书法水平的集中检阅,也是推介宝鸡、宣传宝鸡的绝佳机会。”杨锁强说,宝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易经》产生于宝鸡的古周原。《易经》中的阴阳观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亦成为了中国书法的哲学观。周文化、佛文化和秦岭文化是宝鸡文化的三大优势。周文化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文化基因,佛文化对书家明心见性、意临和书法创作进入道体境界有着重大影响,而秦岭文化又成为艺术家师自然、师造化的福地。宝鸡是中国书法的祖庭,在宝鸡办展览就是让书法回家。相信书法家们来宝鸡,一定不虚此行。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书法在演变与发展进程中,大部分古法已经泯灭。而向金文与甲骨文的学习是洞悉书法古法的重要法门。”他建议,在宝鸡成立中国金文书法院,弘扬周原的金文、甲骨文与石鼓文书法艺术。在法门寺成立中国佛教书法院,使其成为世界佛教书法的培养基地。并建议邀请国内外文化专家、学者来宝鸡座谈,群策群力,为宝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很乐意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宣传宝鸡,推荐这一方热土。”杨锁强笑呵呵地说。(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超)

杨锁强:周文化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