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三年级,自小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但是写作文却很一般怎么办?

背书的周老师


学习写作的过程:

第一,先记录自己发生和看到的事,哪怕是流水账也行,让孩子学会记事。

第二,再引导孩子通过事引发所思所想,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散孩子的思维。

第三,在学会表达方式和文体,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前两条表达出来。并学会修饰。

看作者题目里面说的,孩子只是看书而没有收获的感受,自然就脑袋里是空的,写不出东西来了。


这是一个正确学习写作的过程,首先孩子得有经历有感悟,然后再学写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结果很多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搞反了,急于求成,先让孩子学写作,学技巧!这时候孩子脑子里是空的,根本没有事情可写。


这就是道和术的关系

也是武功里面招式和内功的关系。让孩子只学术或者招式,孩子根本是照猫画虎,全靠照着看过的文章编写篡改!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写作,先让孩子多经历事,多参加活动,多带孩子玩呀旅游呀,让孩子脑子里积累素材,(这就是为什么5060年代出了大量的作家,新因为经历那个时代的沧桑变化,会刺痛心灵,产生表达的欲望),然后让孩子联想感悟,最后用我们现有的好的方式和文体表达出来!
r


教育界的牵牛花


读的书多不一定代表作文就会写得很好。我小时候读书也算多,但是生活在农村,平时一辆汽车飞机都很少见过,更不要说什么动物园,夏令营。那时候看着别人城里的孩子写的范文,都理解不了是什么。

写周记永远是日复一日的干农活,收庄稼。后来上了初中,家里有电视了,接触的事物开始变多,特别喜欢漫画的异世界。于是,我也开始想象,看见一张画,一个物品都可以写出一段故事。语文成绩从此独霸年级第一。

个人认为增长孩子的见识,认知和想象力,对于写作提升更有帮助。


卡在烟囱里的胡小胡


其实在家长中间一直流行一个错误观念,孩子读书好作文就一定不会差,甚至是看到孩子在读书,就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差不了。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过,你们看到孩子在读书,只是看到,并不知道他们看的效果如何,对不对?但是你看到孩子在读书,就会想当然地以为,这是好事,要鼓励,自己的心里也会有一丝安慰。


有一句话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用来形容那些低效率的勤奋者。而换在孩子身上,其实也有一种“你只是看上去在读书”。很多孩子读书的效率是很低的,甚至在积累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对于学习的帮助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知道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的主要方式,体现在学习上,就是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多学生书读得多,说起话来眉飞色舞,讲故事绘声绘色,可是一到要动笔写作文,却左思右想,抓耳挠腮。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有效地把输入转为输出的例子。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打破这个观念。读书多,真的不意味着作文就一定好。两者之间毫无必然的联系。作文好一定要多读书,但读书多未必意味着作文一定好。


那要如何才能将阅读有效地转化为作文水平的提高呢?


一、做个有心的读书人。


读书不仅是为了读个乐,读个高兴,更是为了获得知识,增长见识,积累词汇,提升思想。读书不动脑、不问为什么,不在写作文有意识地去主动运用读到的词,读再多的书,也只是把大脑当成了一个储存车间,而不是一个机器轰鸣的工厂。要让知识学有所用,必须开动大脑,将大脑这个工厂运行起来,不停地在工厂里进行加工,将所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将学到的词汇积累在大脑中,最后学以致用。这样,当一篇作文中需要形容一个声音很响亮时,你才不会只是说“巨大的声音”,而不知道去用更精彩的“铿锵有力”。


二、仿写与借鉴是两条捷径。


总有家长问我,林老师,有什么能快速提高孩子作文的好方法吗?我总是无耐地告诉他们,办法很多,但是没有快的,想要求快,真的没那么容易。


相比较而方,仿写与借鉴算是两条快速提高作文的方法了。


仿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了解所要仿写的那篇作文的结构与手法,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风格,都是我们需要模仿的。这时候,“照猫画虎”地去写一写,总是会有一些收效与心得,就算学不到文章的精髓,也总是会学到一些皮毛。这些皮毛如果能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作文上就会有质的变化。


借鉴则更简单粗暴了。就是“拿来主义”——做摘抄,然后原封不动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上。这在景物与状物类作文里,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里,都是最容易学到的。虽然这样的方式技术含量不高,但却可以清楚地明白,什么地方该如何去描写。比如,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写静水深流的潭水,写挺拔的青松,写青嫩的小草,写展翅的雄鹰,写皎洁的明白……当你学到了优秀的文章中是如何描写这样的景物时,当你的作文中也出现类似的景物时,完全可以学习他们的方式方法去描写。


三、既然读的书多了,那就写些读后感。


读后感是检验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作文水平的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式。既然读书那么多,读了好书之后,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感慨与心得。尤其是刚刚读完的时候,趁着阅读的惯性还在,趁着情感的共鸣仍存。不妨拿起笔来,将自己对书中内容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甚至其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和段落都可以抄一抄,然后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欣赏与喜欢的原因。或是对书中某个人物发表一下你的看法,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帮助作文更有思想,更言之有物的方式。


当然了,以上这些方法不是灵丹妙药,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是在遇到作文学习上的困难时,是值得一试的办法。


也许,这些方法都不会起什么作用,但是你的孩子仍然在一直坚持阅读,直到一天,你突然发现他的作文开始越写越好,再也不是问题了。这也是十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林老师讲作文


在孩子写作方面我有很多经验,我是一名在北京地区有11年经验的儿童教育学者和写作教师,教过上千个孩子学习写作,孩子们从不会写到写得好,转变非常快,在华人少年作文大赛、全国春蕾杯作文大赛中屡屡获奖。

前几天,有个叫馨然的孩子作文得了大奖,领到奖状第一时间跑来告诉我。这个孩子跟我学了一年写作。在我这里,没有固定的写作方法,我只是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善于发掘司空见惯的事情背后所蕴藏的独特意义。我一直最厌恶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所以我让孩子们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想法,我从来不用固定的套路和招数去限制孩子的想象,我们不要太多技巧,只是大胆表达自己。所以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总是自带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同一个题目,1000个孩子能写出1000篇各不相同的文章,孩子们写作时能感受到自由、快乐和超然,这才是作文的意义所在。

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是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按照三段式的写作方法教孩子,教了孩子很多写作技巧和方法,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总分总等等的套路,孩子学了这些套路,按照套路去套,被束缚了想象,写得不成样子。

所以让孩子放开胆子去写很重要!

我让孩子们忘记什么三段式,忘记什么总分总,就是自由地去表达,天马行空地去想象,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去写。

孩子们自如发挥,能写出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作文写得相当出色!

给大家随便看几篇学生课堂上在40分钟之内写的作文,大部分孩子都是二三四年级,最大的五年级,这些文章都是孩子们的纯原创:

要教孩子学会选择素材,生活中每天见到的人和事有很多,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事情是最有意义的、最新颖的、最值得写的。

还有就是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事,多经历,多去看世界。

有的孩子整天宅在家里,生活经历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无事可写,只要一让写事,每次都写帮妈妈洗碗、帮妈妈扫地,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自己都写烦了,老师更是看烦了,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入老师的法眼。

而那些生活经历丰富、去过很多地方、有很多见识的孩子,总是有写不完的事情,作文题目《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写自己去动物园给河马刷牙、跟着船夫出海捕鱼、跟妈妈做披萨、跟着姥爷去农庄采摘火龙果,去海里抓海胆……这些素材写出来,老师一看就很喜欢。

比如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我做的一道菜》,很多孩子都写在家里做西红柿炒鸡蛋、煮挂面、煮方便面,有的孩子从来没做过饭,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写,无从下笔。50篇作文交上来,有20篇写的是《做西红柿炒鸡蛋》,唯独有一个孩子写得很新颖,这个男孩在家里经常做家务,经常跟妈妈一起烹饪美食。所以他看到题目后,一下子想到十几道菜的做法,他的写作素材非常多,后来他写自己做爆炒花蛤,写自己如何给花蛤去沙子,如何去腥,如何提味儿,把制作这道美食的详细过程写得非常生动,孩子写得特别棒,也写得特别开心!这个孩子的文章首先从素材选择上就比其他孩子胜出一筹。

所以家长一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要舍得让孩子去做事情,一个什么都没经历过、没见识过、没尝试过的孩子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总结一句,就是让孩子多见识,多观察生活,多积累人物和事件素材,学会挑选出最好的素材,放开胆子去写,课下还要大量阅读优质书籍(必须是优质书籍,要不然读多少都没用)。这样,时间久了,孩子的作文水平就能有大长进。

您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在作文上丝毫没有体现,您要看看孩子读的书是否优质,在语言表达、思想层面和想象方面是否是真正的好书,要读1本顶10本的好书,比如中外名著、科普读物、自然科学、古典文学等。

阅读量大的孩子一定能厚积薄发,有的孩子到了高中,之前储存的知识能量才爆发出来,白岩松就是一个例子,很多高考文科状元也是如此,所以家长也不要太心急,要静待花开。


我是丰非,儿童教育家,儿童阅读推广人。0—12岁育儿妙招、推荐儿童书单、导读世界名著,传递各国先进的育儿理念。


丰非说


首先,家长要明确:读与写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读书多,阅读量大,对于写作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读书多,并不代表着写作文就一定能写好。

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也是一位专注小学作文教育的自媒体人,对于题主的女儿,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有以下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第一,题主要多关注一下自己女儿在看什么书,和她一起挑选几本比较经典的,陪她一起精读。

读完了,可以鼓励孩子把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以及她的看法,讲给家长听。因为,复述书中故事以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就是一个消化输入、尝试输出的过程,对于孩子整理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说故事,对于写作文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能说,写起来就相对容易些了。

第二,鼓励孩子多练笔。

不练笔,不多多写作,哪怕读再多的书,还是不知道如何写好作文。因为,实践远比空想重要。

让她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哪怕一开始写成了流水账或者是颠三倒四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让她大胆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这个阶段,家长要多鼓励,多找她的优点表扬,不要光挑剔她作文的毛病,那样,她就更没有信心写好了,再写作文,就更畏手畏脚。

第三,孩子写好了作文,家长可以找一篇类似的优秀作文,或者是名家文章,和女儿一起坐下来,分析一下,人家的作文好在哪,自己这一部分为什么写得差。

练笔的目的,一是锻炼文笔,二是为了找出自己写作的缺点,然后,修改,提升。如果没有修改这一步,孩子下次还这样写,那就永远没有提升。



这个暑假,为了我女儿和她的同学,能坚持练笔,提高作文水平,为下学期做好准备,我举办了一个写作闯关营。通过这些天的点评孩子作文,我发现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几个通病,今天刚刚写成了一篇文章,题主要是愿意看,可以关注我,然后点击我的主页,找到文章阅读。也欢迎你女儿参加写作闯关营,和小伙伴们一起写作文,每一关都有一个主题,由易到难,每一篇作文我都有认真阅读点评,指出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孩子的领悟力是很强的,几位小同学,凡是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在下次的作文里就改正了。目前,闯关点评都是免费的。

总之,读书,要多思考,写作文,除了多写,还要多多修改,多多对比借鉴优秀作文的长处,按照老师正确的指点,改正自己作文中的缺点。


小作家起跑线


经常有家长有这个感觉:孩子也很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可作文就怎么也写不好,这是为什么?又怎么才能写好呢?

对这个问题,我很认真地思考过,在自己孩子的写作过程中和我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有总结,具体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孩子写作文不是说读了很多书就可以写好的。读书和写作是两回儿事。不可混为一谈。

多读书不一定能写好作文,但不读书绝对写不好作文。

写作不仅仅是通过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素材,更是一种心灵和视野的开阔,是一个人内在的积累,只是为写作文做了一个好基础。

2,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读书积累自己,更多的还是需要从生活中积累自己,用心去感悟和学习。好作文的素材来自于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思想。

所以那些只追求孩子读书量的家长这一点一定要注意,读书为了什么?写作文只是真心阅读附带的一个赠送品而已。这个附赠品你能否用上,也看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其他条件是否具备。

3,写作文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加上讲故事的能力,最后通过语言(文字的或者口语的)表达出来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篇文字。

思维是可以锻炼的,也是一个孩子不断学习中所拥有的,表达的能力也是可以锻炼的,这些除了一点儿天份外,更多的是有意识地练习,当然这种练习是有章法可循的。比如讲故事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过程中也有章法可依,如果仅限于一般的作文就把事情说清楚就好,而一篇作文好不好,关键是能否出彩?

如何精彩?

这是在完整的基础上几经修改、思考、再修改,这个过程中慢慢练成的(这个练的过程有很多方法,我在以前的回答中曾分享过我自己的做法)。


9岁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就想一下子把作文写的很精彩。这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很功利。家长的心踏实下来,孩子的心才能踏实下来,踏实地读书、踏实地思考、好好地写作文,写出好的作文。


快乐庭院


孩子上三年级,自小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但是写作文却很一般。怎么办怎么办?

你的提问中,有两个关健词:阅读,写作文。

🌹先讲阅读。我曾在头条上发了一个有关阅读的回答,有时间可以翻阅一下。阅读,大体分三种读法:泛读、精读、专读。根据你提问中的“大量”两字,估计你孩子虽然读了很多课外书,可能多半是图本读物,阅读也属于泛泛一读。爱读书还要会读书:一目十行是读,逐字逐句也是读,当然后者的效果要好于前者。光是读的认真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理解。理解其中的字词义,理解作者写这本书想表达些什么?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运用。所以,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设有阅读练习这个内容,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只是深浅、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三年级的孩子在阅读上属于起步阶段,孩子在阅读时,家长最好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会精读。而且要学会做简单的阅读笔记,把书中好的词句、好的修辞方法都记录下来。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做笔记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也便于查看。以后写作碰到类似的作文,不妨拿出来借鉴一下。

🌹再说作文。我也曾在头条上写过一篇回答。所举的例子恰恰也是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可以翻看一下。在这里,我再复述一遍。三年级的作文属于初涉作文。面对一篇作文,孩子会心存许多疑惑:写什么?怎么写?稿纸摊开,铅笔在握,因为心中不懂得谋篇布局,腹中积累的词汇不多,下笔之时难免有些不知从何写起。

下面就谈一些初学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于求知的低年级小作者们有所帮助。

a、先审题:当你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先看清楚这个作文题目属于什么性质的?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日记等。

b、再立题:(也叫中心思想)。作文无论长短,意在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下笔首先要想好自己写这篇作文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c、再布局:前两步完成后,就开始给作文搭个架子。比如:作文怎么开头?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去表现主题?怎么结尾?这个过程叫谋篇布局。也就是老师常说的:文章结构。

掌握了这三步,你的作文基本就搭起了框架。这好比建房子,肯定是先搭架子,再砌砖瓦;又比如画树,一定是先画枝干,再添叶子。

写作文也是如此。

当然,架子搭的好坏,大树长得是否丰满旺盛。这就要看作者的文学功底。写作文是个慢功夫,需要多年的日积月累。

🌹迁移能力。这种能力是阅读到写作之间,最重要的一步。也是高考得高分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阅读,对读者来讲,是学习是借鉴,属于输入接纳。写作,对作者而言,是表达是抒发,属于输出展现。换句通俗点的话讲,就是把平时从书本中、观察交流中所学到看到的知识以及客观现象,通过自己的思考后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展示给读者。这中间的能力就叫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一种可以用在任何地方的能力,人人都可以掌握,但掌握的方法和结果却差之千里。

举个得罪人的例子:写作文,凡是当语文老师的,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在课堂上讲述如何写作,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但並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会写文学作品。这里面就缺少一个从会讲技巧到掌握技巧的能力。作家也一样,能写书写影视剧,但是如果让作家站在讲台上,他不一定能像老师那样讲述出对学生很有实用价值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迁移能力肯定不太行。那就在写作文,不妨来一些仿写和借鉴,把阅读中发现好句子,好诗文,仿照着写出来,中低年级的学生也可原样照搬。当然前提是仿写和照搬一定要用的合适合理。

写到最后,还想说几句题外话。上头条的都是家长,讲体会的多是老师,而真正需要指导的是学生。这三者如何很好的配合,靠的是家长。我写过几篇与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文章,阅读量也上万,但提问留言者很少。我是头条新手,粉丝少,可以理解。但是同样的话题,阅读量上十几万的,同样没几个提问留言的。当然,也可能提问本身不复杂,家长看后己胸有成竹了。但愿如此。为了孩子,大家的目的相同。

但愿上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留言。也可私信我。定会尽力而为之。


文子心语


刚好女儿也读三年级,她读的书可能没有您家孩子那么多,但她也勉强算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她从刚开始的不知道怎么动笔,到现在享受写作文,我不知道是不是误打误撞让她找到了些写作文的方法,现在写出来跟您分享,看看是否可以给到您一些帮助:

1. 关于读

自从她开始自主阅读,我除了去图书馆借书,更多时候,我喜欢给她买。因为借的书,不方便在书上做笔记。孩子早期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学会欣赏好词好句,然后在书上做记号。我还没有让她开始摘抄,因为怕她有负担,认为阅读就是抄写,所以在她刚学会自主阅读的时候,我就给她准备了荧光笔,教她划好词好句,并引导她什么是好词,什么是好句,从形容词开始,到成语,到各种写景写人的片段。引导一段时间后,她就学会自己划了。以至于她后来养成了看书就拿荧光笔的习惯。

2. 关于写

孩子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知道怎么动笔,草稿一个字都写不出。于是我想着让她从写日记开始训练。我在网上淘了一漂亮的小本子,有带锁的,有带亮片的,有带羽毛的,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她,告诉她可以拿来记自己觉得特别的事,可以是趣事,也可以是心事。可能她太喜欢这些小本子,就真的当宝贝一样开始学着往里面写东西。从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开始,到后来将学校里学到的新词,书上看见过的新词,还有我平时跟她聊天时教给她的词,都一点一点慢慢写进日记本里。现在她三年级,写作对她来说,成了一件很好玩的事。

今天,她们学校刚好考作文,题目是《记一次难忘的节日》。考完回来,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讲她写了七段,哪里详写,哪里略写,记了什么人,描写了什么场景,中间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有什么感想等等,讲得绘声绘色。虽然现在她的作文也没有多么惊艳,但从组织文字来讲,还算过得去。

我想,孩子学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然后自己多积累好词好句,多练笔,可能对日后的写作会有些帮助。

以上是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的一点点经验,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纠正,谢谢🙏

我是书僮妈妈,欢迎关注,一起叨叨育儿经🌷🌷




书僮妈妈


嗯,不错,就是厚积薄发,反正我是到了高中才爆发的,高一,一篇作文语文老师给了满分,全年级传扬,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作文次次高分。

继续保持读书的好习惯,不一定要读名著,只要喜欢的书除了衰什么哪种几乎没有字而且低级趣味的书。

还有可以多读一些像《博物》、《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前者开广见闻,后者很多作文素材。

还有,可以辅以别的,譬如户外活动、旅游,接触大自然,当年我如果能多旅游多接触大自然的话肯定能更早爆发。

言之有物,不旅游、接触大自然、社会,哪儿来的物可言?


钢笔刀


很多妈妈都有一个困惑: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可语文成绩就是不见提高,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有什么进步。



原因何在?——时候未到!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只有到了八年级下学期甚至九年级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非要到这个时间点呢? 一方面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夫,字词的积累,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时间。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到了大概13岁的时候才真正发展起来。

13岁左右,在生物学上是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大脑也快速生长,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了大的飞跃。并且身体成长也带来了心灵的敏感。心灵敏感就会带来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且他原来阅读的积蓄就会慢慢发酵、内化,形成知识和能力。阅读量越大,这种发酵和内化的后劲越足,孩子的作文也会越好。

所以,关于孩子读书,我们做家长的不能着急,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把眼光放远。




第二,再来谈谈作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怎么训练呢?

1.能力的训练。小学生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要求孩子在叙事的同时会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我们学生的主要毛病就在于不能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这就要训练,分步骤,一个点一个点训练。

比如语言描写,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写: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开心地看起了电视,妈妈在做晚饭饭。后来发现没盐了,妈妈让我去买,我不去。后来,妈妈生气了,我只好去了。

让学生在这个作文中找毛病,并且修改。学生会发现这篇作文只有叙事,没有描写,那我们启发学生,在这个事件中,妈妈和我说了什么话,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你的心理等等。让人物开口说话,就是语言描写。这种训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2.方法的学习。能力训练是主要的,方法学习是次要的。可以让学生多模仿别人的好作文,看看别人的开头结尾,作文的形式。甚至让学生抄别人的优秀篇目。别怕学生抄或者模仿,很多技艺都是先模仿,再独创。我们孩子的作文为什么就非得例外呢。

这是我多年研究作文的一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另外,孩子才三年级,不要心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