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

约瑟夫·J·埃利斯在他的著作《华盛顿传》中,以华盛顿本人的口吻写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明白最大的荣誉来自哪里,这取决于后人的判断。”1797年,当乔治·华盛顿刚刚过完自己65岁生日后的第10天,他用行动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决定放弃所有国民赋予他的权力,恢复平民身份,去弗农山庄园过平静的退休生活,这一年,他第三次成为了平民,也是最后一次。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参考图1

同样是这一年,在亚洲的东端,清帝国竭力修饰出的庄严与神圣仍然影响着数量庞大的东亚人。嘉庆二年的十二月,焚毁乾清宫的一场大火所释放出的妖艳光芒,恰好与清帝国的这种气质相映成辉。而当这场大火燃尽之后,乾隆太上皇利用自己手中那迟迟没有转交的权力,以个人的主观意愿去处理造成这场意外灾祸相关负责人的事件,似乎在向我们演绎着这样一个不宣而自明的道理,专制皇权仿佛有着控制一切的力量,这种类似于魔法的力量几乎让所有人都欲罢不能。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清帝国晚期的求生态度

高晓松的误判

有幸观看过高晓松的讲谈节目,在其中的一期里,高晓松赞扬关于华盛顿高风亮节和美国1776、1789精神的溢美之辞坦率且热烈,深深地感染到了我,而他那种对美国早期建国史的过分痴迷,在描述美国建国所取得的成就时所采用的犹如童话一般的言论描述更是让我大惊失色,如鲠在喉。我对此产生了这样一种困惑:“尽管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力,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更好行使这种权力的能力呢?”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参考图2

当然,在华盛顿和他的追随者中,出现了一大批人类精神道德上的楷模,也出现了许多进行有关人类前途命运设计的伟大改革家,有关他们的历史,我们可以用简单的1776和1789精神加以概括。还记得我们童年时候听到的那个故事吗?华盛顿的父亲对小华盛顿说:“乔治,我另愿失去100棵樱桃树,也不愿你撒谎”。这个虚构的故事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对自己理想领袖提出的最基本道德素质的要求。但我们不应该忘了,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当面对人类因理想与现实出现撕裂而产生痛苦时,也许只有虚构才是最有效的麻醉剂吧。

那么高晓松又是如何评价清帝国的专制制度的呢?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差点就要被他那愤世嫉俗,慷慨激昂的言论说服,我差点就要被他提出的所有关于清王朝黑暗腐朽的证据所摆布,成为他坚定的追随者。但理智告诉我,一个带有情绪的历史判断是幼稚可笑的,是沉醉于自己绝对主观世界里的一种病态,因为在他所提出的所有证据和所有言论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他对清帝国存在合理性的分析与论证,既然没有合理性,那清帝国为什么又客观存地在过呢?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参考图3

华盛顿和乾隆的困境

在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的期间,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刻意搁置了两个显而易见,且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议题。一个是关于奴隶制问题的争议,一个是关于印第安种族问题的争议。但是我们在他们共同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理想,在这份宣言中,他们强调,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华盛顿的第二任期里,他提倡强化联邦国家制度的思想再一次与主张州自主权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上的种种矛盾为后来的南北战争埋下了最早的隐患。这个标榜追求人类社会最高理想的国家,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战争的漩涡,直至今天。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参考图4

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去世。这一年的早些时候,位于亚洲大陆东端的清帝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乾隆死后的第15天,也就是公元1799年的2月22日,乾隆的宠臣和珅被嘉庆赐死于监牢之中。和珅及和珅一党的彻底垮台,预示着在清帝国延续了63年统治的乾隆时代终于结束了,

紧接而来的,那些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嘉庆改革举措,不但没有挽回清帝国的颓势,甚至将帝国危机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或许乾隆早已预见了在他死后,这个帝国将要接受的命运。他对权力的痴迷或许并不是单单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权欲,在清帝国秩序庇护下的权力行使人,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早被他外在的权力光芒所掩盖,那些只有极个别人才能敏锐感知的压力和危机,也只有乾隆和他的少数追随者来承受。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参考图5

因而,当华盛顿潇洒地回到自己的农庄过退隐生活时,乾隆与和珅,包括他们的接班人嘉庆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机会,用《无间道》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乾隆或和珅的一生,或许更为合适!“如果有的选,我想做个好人”

由此,谈艺似乎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尽管并不合理的结论,分散的权力可以降低行使权力者的个人风险,集中的权力则会加大行使权力者的个人风险。分散的权力同时也分化了整个社会的风险,但集中的权力却只能加大整个社会的风险。

结论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参考图6

许多粉丝给谈艺私信,强烈要求我写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写一些跌宕起伏且能引起大众共鸣的英雄传奇历史,这个要求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我也想像华盛顿一样,在获得个人荣誉和成就的同时,能够全身而退,但在追寻真理,或者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我们总要面对现实的各种刁难,因为所谓的真理和理想,也有着他的天敌,这个天敌就是为了迎合别人而迷失自己。

乾隆和华盛顿的一生,各有着各的精彩与无奈,他们也都曾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热情的付出过,但在现实面前,人的天性总是要屈服于外部的环境,这是伟人的生存哲理,是帝王的生存哲理,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哲理。

高晓松为何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而极力贬低同时代的乾隆呢?

谢谢阅读

向读者致敬,期待您的宝贵意见!记得关注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