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對於鰲拜,想比沒有什麼人是不知道的,但是大家瞭解的都是電視裡的他,歷史上的鰲拜又瞭解多少呢?

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在大部分的歷史史書中,對於鰲拜的記載都是:欺君罔上,橫行霸道,廣結黨羽,剪除異己……然而事實真的完全是這樣嗎?作為康熙年少時的四大輔臣之一,鰲拜在位期間,也是為清朝立下了無數的汗馬功勞。

他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瓜爾佳氏,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侄子,從早期的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四處征戰,再到後來掃除各種反清勢力,為清朝奠定根基,可謂是費勁了心思。

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皇太極駕崩之後,鰲拜更是堅決支持皇太極的兒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了阻攔多爾袞繼位,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成功讓順治登上皇帝寶座。

康熙五十二年,年近六十歲的康熙對大臣們說過這樣的話:“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後雍正帝上臺,更是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

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以上種種,都足以說明,鰲拜對清朝還是有著極度的忠誠。因為追隨皇太極征戰沙場,成為了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那個時候的他還有著一腔熱血,但是隨著年齡與權力的提升,再加上皇太極的駕崩,讓他慢慢的變得越來越驕橫跋扈。

封建制度下的權力,往往能讓人徹底的迷失自我,一旦擺在眼前的權力足夠誘人,那麼誰也抵制不住。鰲拜也不例外,在出生入死、立下無數戰功後,最終成為了滿清“第一勇士”,更因為康熙年少,成為四大輔臣之一,從而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皇權之威。

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其實在順治駕崩時,清朝如果來個官員大清洗,那麼4個大臣和其黨羽幾乎是可以盡數更換的,但是由於天下初定,如果一個不慎引起內亂,那麼清朝很可能會從此土崩瓦解。所以孝莊太后)並沒有怎麼做,反而採取拉攏分化,團結多數,孤立少數的方法。

從一開始四位輔臣的設立,孝莊太后就已經在想辦法為康熙掌權鋪路了。因為康熙年少,黃廷這個時候最需要的並不是誰的勢力,需要的反而是時間,康熙不可能一天就長大親政,所以孝莊太后利用了輔臣之間的權力矛盾,為康熙的長大親政爭取時間。而鰲拜作為當時的四大輔臣之一,權利被剝奪是註定的。

清廷首先拉攏的就是位高權重的索尼,把索尼的孫女冊封為皇后。然後挑逗蘇克沙哈和鰲拜的爭鬥,蘇克沙哈本屬於多爾袞陣營,而鰲拜恰恰受多爾袞打擊最大,稍一挑唆,兩個人果然就鬥了起來。

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這個時候,在幾大輔臣的不斷鬥爭中,康熙也成長了起來,擁有了可以自行解決朝廷中內部鬥爭的實力。而當鰲拜等人發覺皇帝已經不再受他們的掌控了,並且已對他們產生了反感,要知道,君王一旦猜疑某個臣子,那麼作為臣子下場一般不會太好,所以鰲拜等人便準備造反。就在幾人秘密投票選擇反不反的時候,鰲拜還是在紙條上寫了“隱”而其他幾個都寫了“廢”。

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還是選擇了處死他,因為鰲拜代表了滿族傳統貴族勢力,特別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對皇權的一種分化。

康熙雖然年少,但終究是一國之君。身為一個帝王,對權力的慾望和掌控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及的。

從古至今,顧命大臣能得善終的可謂是極少極少,君主被廢也是在史書中常有記載。究其原由,權力是罪魁禍首,不接觸還好,一旦有所接觸,誰也逃不脫沉迷其中,最終難逃一劫。而古代的諸葛亮就是君臣關係裡的典範,劉備對其是毫無懷疑,但劉備駕崩滯後,劉禪也曾因為宦官的一時挑撥,而害得諸葛亮遠征失敗。

鰲拜身為權臣被除,晚年康熙卻因此後悔,雍正登基後復其為一等功

總結下來,當時的鰲拜,完全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皇權和大臣的鬥爭必定要分出勝負,而作為一個驕橫權臣的鰲拜,晚年註定難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