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量下滑时,厂商为何不降价?

e车一族


1.虽然汽车销量较低,但你仔细看销量降低的是哪些品牌?仍然是一些品牌和产品竞争力不足的车型!比如国产车型和一些合资品牌口碑有瑕疵的车型。而对于那些口碑良好,长期霸占销量榜的车型,现在仍然热销!而这些热销车型,当然不会刻意的降价应对汽车产品产销负增长!仍就是去高高兴兴赚该赚的钱!



2.而哪些车型被整个市场销量降低所波及?品牌影响力低的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产品品质口碑负面的品牌和车型; 还有一些车型,产品的定位不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品牌和车型。而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面对汽车销量降低的大环境下,要不要对自己的车型进行降价,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3.首先说和我关系颇深的国产品牌。众所周知,国产品牌虽然发展较晚,但依靠多年的努力面向工薪阶层的车型和洋货相比,已经没有品质上的差异。但我们清楚同级别同价位售价更低配置更高;但和合资品牌相比,利润更低!但正是利润更低这一条,让自主品牌这些受到影响的车型,已经无法再考量汽车整体销量降低的因素,再对自己的车辆进行降价处理!否则更低的价格必将可能突破自己的成本线!要么产品材料选择降低成本带来负面的口碑!要么亏本卖了!卖的越多,亏的越多!这个生意你做不!


4.再说那些品牌或者产品以及战略布局出现错误的合资品牌。它们受到销量负增长的影响之后,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持续降价以更低的售价换取市场!但这种情况合资双方的利润不能得以保证,只有以持续的简配或者选择成本更低的用料来保证利润的同时有保证售价的高竞争力。这样以来,总有贪便宜有要能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品牌车型。但是,这样对这个品牌的影响力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5.关于受影响合资品牌第二个处理方法,一般是不会给予持续的降低售价。而是用车型更新换代也获取自己这款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但新车型也可以说是一种非直接的妥协!可能会以更大的车身尺寸、更丰富的配置、以及最新技术的采用来反馈给消费者,并且同时大幅提升品牌和车型的竞争力。正式如此有许多的办法去解决自己产品销量降低的情况,所以受影响的品牌和车型都去大幅降价迎合市场的需求!


汽车G值联盟


企业竞争战略的三大基本模式分别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战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靠成本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是以差异化战略为核心,如果销量出现下滑,它至少有两个选择,要不加大投入,通过更大、更好的差异化来吸引更多的需求;第二则是降价来换取需求。所以说,价格战不是唯一的手段。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最传统的模型是营销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种手段中,促销和价格可能是价格战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全部。产品不用说,价格策略中,有点产品适合低价策略,而有的产品可能需要高价策略,比如奢侈品,你要是敢大幅降价,非但不会促进销售,反而会伤害品牌,赶走客户。

第三个方面,即使降价可能带来销量,企业也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可能应对,如果对手也采用降价手段,大家一块打价格战,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销量没有增加,收入反而下降,利润大幅缩水的结果了。从历史证明,价格战是最无能,最两败俱伤的竞争手段。

企业什么时候可以打价格战呢?肯定不是销售下降的时候,而是企业通过模式变革和管理提升成本远低于竞争对手,这个时候是可以通过大幅降价,实现将竞争对手挤出去的目的。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不要降价了。


五州不惑人随抒


我没在厂家呆过,不了解内情,凭着个人感觉,揣测几句。

汽车价格,同时还体现着品牌价值,这一点,多数厂家恐怕会非常注重。对于厂家来说,只有把品牌价值维护住,才能健康地发展。

所以,厂家不会轻而易举地降价。但别忘了,厂家宣布的价格叫“指导价”,并非定价。车子卖给零售商之后,价格就可以随行情而变了。供不应求就加价或变相加价,卖不动时,就降价。比如奥迪Q5,刚出来那些年,很受欢迎,听说就出现过加价。可如今,降个三四万元,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沃尔沃等几个品牌,降价幅度更大,动辄10万元。

有的厂家,对零售商的价格管理很严,不允许随意降价,而是采用降低产量,或年度改款时增配的办法,面对市场。



最后,说个小故事。几个月前,某人看中了奔驰GLE的320四驱动感,指导价71.98万元。一位在汽车媒体供职的朋友,自告奋勇,联系了一家4S店。店家承诺优惠6万元。恰在此时,他无意中经过另一家4S店,店员表示可以优惠8万元。他深感意外,立即支付了订金。

随后,他因故耽搁了2个月,店家来电催促,并表示,可以有更多优惠。最终,店家优惠了11.5万元,但前提是必须在店内做1.5万元的装饰,也就是说,实际优惠10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