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說文解字序》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文字是一個文化得以承載的最重要載體之一,口口相傳雖然同樣可以做到,但中間一旦出現斷檔,則會付之東流,而文字卻能更長久的保存,只要有可以寫字的介質,萬千年前的東西都能夠看到。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鑲嵌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倉頡像】

中國文字的創造,來源於一個耳熟能詳的傳說——【倉頡造字】,可是,這位偉大的“倉老師”是如何靈光乍現地想到文字,又是怎麼樣造出的文字呢?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倉頡其人

倉頡,又名蒼頡,複姓侯剛。後來,黃帝賜予他“倉”的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足見黃帝對其功德的讚賞。

相傳倉頡長有四目,有四隻眼睛本來就已經非常奇異了,倉頡同時還是個“重瞳子”,即每個眼睛都有兩個瞳仁。這個特徵被看作帝王之相,歷史上被認為有重瞳的都是名震歷史的人,如虞舜、項羽、重耳、高洋、關羽等人。

倉頡傳說是黃帝的史官,當然,由於黃帝時期還處於部落聯盟,國家概念並沒有誕生,因而還沒有系統的官職。倉頡的工作應該就是替黃帝記錄各種事情的“記錄官”,後世根據倉頡的工作性質為他安上了一個讓後世人更容易理解的名稱。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造字傳說

起初的倉頡,並沒有想過任何關於“文字”的事情,作為記錄部落大小事務的“記錄官”,每天認認真、清清楚楚地記錄好打獵的收穫、作物的收成以及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他最主要的工作。

起初,部落不大,事情不多,腦子這個人肉“儲存卡”還夠用,每天的事情,倉頡都是和副手全都背下來。慢慢地,部落的人口越來越多,事情也越來越雜,記憶已經無法適應工作了,倉頡便想到了在繩子上打結記錄數量的方式。

這個方法頗解決了倉頡很長時間的困難,劃定出一塊塊專門的區域,一個放糧食的繩子,一個放獵物的繩子,一個放要做的事情的繩子。每天都把繩子按類別、排順序地放好,統計數字的時候,就數一數繩結的個數就好了。

可是好景不長,慢慢地,連繩結都不管用了。隨著時間越來越久,系下的繩結越來越多,不用說旁人,連倉頡自己都分不出繩結的日期和類別了。

這件事一直縈繞在倉頡心中,後來,倉頡雲遊四方,腦子裡依然在想著這件事。

一天,他走到一個三岔口,路遇幾個人為了往哪裡走而爭執起來。一個人說走右邊那條路,因為這條路上有羊;一個說走中間那條路,那條路盡頭有鹿群路過;還有一個人說應該走左邊,因為左邊有老虎,不趁現在打死就會錯過機會,以後後患無窮。

倉頡聽聞,感到奇怪,便上前詢問幾人為何知道哪條路上有何種東西。幾人告訴他,因為路上有野獸的腳印踩下的印記,每種野獸的腳印都不相同,通過腳印就可以分出是哪種野獸了。

幾個獵人的話讓倉頡茅塞頓開,既然腳印的不同形狀可以讓人們分辨出不同種類的野獸,那麼其他的東西是不是也可以用各種形狀的符號來表示呢?想到此,倉頡便開始了創造“符號”的過程。

擁有“四隻眼”的倉頡充分發揮了自己善於觀察的能力,為平常能看到、用到的方方面面的東西都創造了符號。

有具象的如“日”、“月”、“山”、“水”,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也有抽象的如“上”、“下”、“老”。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自此,人們開始用各種符號來表示各種事物,符號的數量和種類也越來越多,華夏大地人們越來越豐富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起來。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漢字起源

考古發現,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龜甲上,已經能看到先民刻畫在上面的符號,雖然不能稱之為文字,但已經能起到記錄事情、傳遞信息的功能。而到了三千年前的甲骨文,象形、形聲、會意、假借這些基本的造字方法已經都得到了初步應用,系統性的表現想法的功能初見雛形。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倉頡】

文字的創造,不會是倉頡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的,自遠古到倉頡所在的時代,這麼長的時間人們零零散散地創造出來了很多文字,這些文字可能既不規範、也不繫統,而倉頡應該是最早的系統性總結上古文字的人,雖然不是以一人之力創造文字的人,但彙編改進文字同樣是一大功績,而後人也將“造字”這一功勞都彙集到了倉頡一人的身上。

魯迅先生在他的《門外文談》中說“......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也表達了文字是眾人共同努力結果的觀點。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歷史遺蹟

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長裡村北,有一座高6米、周長100餘米的方形夯土臺,在夯土中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器皿遺物,推知為上古文化遺址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蹟。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倉頡造字臺】

隋朝時,為紀念倉頡造字功績,便在此處修建“倉頡造字臺”以紀念,唐以後逐漸破敗。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修復後造字臺遺址】

1990年代,西安市對造字臺進行磚砌維修,以便更好保存。現今的造字臺外圍以青磚砌築,南面建有一道寬八米、有36級臺階的斜坡,上雕刻五個兩米見方的隸書大字“倉頡造字臺”。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淮南子·本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洞曉了文字的人類,對於事物的思考方式發生了變化,很多事情變得不那麼神秘,自然、鬼神在人類的眼中不再只有敬畏,而是有了征服和探索的想法。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文字讓人類的進化更上一層樓,但也讓人類更加自矜萬物靈長的地位,好事,可能也不全是好事。

|雜談|“倉”老師是怎麼會寫字的?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