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阿拉伯人說:知識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西方人說:中國遍地是黃金。為何追求不同?

Can抵制網絡暴力


古代阿拉伯人說:知識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小編非常喜歡這段格言,可以說這是一句阿拉伯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

古代的阿拉伯人對於遙遠而廣大的中國充滿著好奇和嚮往,所以隋唐時期就有阿拉伯人到中國經商的記載。而最早由阿拉伯人撰寫的關於中國的作品是《蘇萊曼東遊記》(一譯《中國印度見聞錄》)是中世紀阿拉伯人所著最早關於中國和印度的旅遊記。系根據唐代來華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等人的見聞所撰,851年彙集,880年續成。該書是先於《馬可·波羅遊記》約4個半世紀問世的關於遠東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古代的阿拉伯人對於中國充滿著嚮往和敬仰之情,這段格言既體現了阿拉伯人對求知的渴求,也體現他們對中國的嚮往更多的是學習和交流。阿拉伯人來華的目的主要也是經商和學習。

(古絲綢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年都有大量的阿拉伯留學生來華學習,獲取專業知識又回到他們的國家去為建設做貢獻。以加強對話與合作、促進和平與發展為宗旨中阿合作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2014年在中國留學的阿拉伯國家學生總數達1.4萬人,同比增長11.7%;中國先後在9個阿拉伯國家設立了11所孔子學院、3個孔子課堂,累計為阿拉伯國家培訓近2萬名官員和技術人才;2014年中國接待阿拉伯國家遊客34萬人次,中國赴阿拉伯國家旅遊人數近100萬人次。所有這些都是中阿交流的碩果,也是“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具體生動體現。

阿拉伯人的心裡想要的是中國的知識。現在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很多都是與我國自古交好的阿拉伯國家,這一戰略性倡議獲得了這些國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讚賞。小編相信中國智慧(知識),將隨著一帶一路更多地惠及到阿拉伯人民,到那時這段古老阿拉伯的格言將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中東快訊


大家好!本人為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博士,長期研究古代文化與歷史。

首先,我們來談談“知識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這句話的完整版本應該是:“學問雖遠在中國,你們當去尋求,不去尋求是錯誤的,不去尋求是犯罪的!”此句為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穆德留給穆斯林的聖訓。本人認為如果想要理解這句話必須得先搞清楚默罕穆德講話的背景。


一幅古代帖木兒帝國的穆罕穆德畫像,畫於公元1436年,現藏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默罕穆德生活的時間相當於中國的隋朝和唐朝初年,正是中華文明的隋唐盛世巔峰期。中國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狀態,南北一統,擊敗了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百濟、高句麗、吐谷渾等眾多周邊國家,建立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對外邦人來說中國有著太多美麗的東西,華麗的絲綢、精美的瓷器、優美的建築等。還擁有著先進的技術,可以製作比羊皮紙更便宜更輕便的紙張、能夠建造像長安和洛陽這樣可容納兩百萬人口的巨型城市、能夠開鑿長度達到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等等,隋唐時期中國的科技實力在當時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等一的。

再來看看默罕穆德時期的阿拉伯社會,雖然剛剛由穆罕穆德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各個部落,但是他們還處於落後的氏族社會的階段,大部分是生活在沙漠裡的遊牧民。相比當時鼎盛時期的中國,阿拉伯人在文化和生產力等各個方面都極度落後。穆罕默德作為國家和民族領袖,站在增強本國國力的基礎上講出向中國學習的話是很正常的。


今天阿拉伯沙漠裡的貝都因人和一千多年前默罕默德時代的阿拉伯人在生活狀態上沒有區別


而之後的阿拉伯人也一直在踐行他的這句話,他們持續不斷的從中國引進先進技術,例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等重大發明創造都被阿拉伯人學去,這些先進的科技也推動了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建設和國家發展,隨後還進一步被傳播到了歐洲,為歐洲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其次,我們來談談“中國遍地黃金”這句話。

這個說法來自《馬可·波羅遊記》。要理解它同樣離不開對於當時歷史背景的分析。

馬可·波羅是公元十三世紀的一個意大利商人,他在中國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他曾經探訪了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多個地區。馬可·波羅在自己的遊記中泳大量的篇章和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


馬可波羅畫像


他將對中國的介紹重點放在物質文化層面,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馬可·波羅就是個商人,商人的注意力永遠都在財富上面,這也是這些逐利之徒跋涉萬里來到中國的唯一目的。

《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的影響巨大,可以說這本書直接推動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以及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浪潮。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在對東方財富的渴望之心的驅使下,冒險來到亞洲。

綜上所述,穆罕默德作為國家和民族領袖,出於提升國立的目的,所以鼓勵阿拉伯人向中國學習先進的科技和知識。而馬可·波羅作為一個商人,其追求無非就是物質財富,所以寫遊記的時候著力介紹中國發達的物質文化水平。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我,願意與大家分析更多歷史文化類的資訊。


天可汗文化


這和兩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談談阿拉伯世界。“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知”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所以這句話體現的是伊斯蘭教興起初期阿拉伯世界的意識主流。

先知穆罕默德帶領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崛起的關鍵在於虔誠的信仰,正是虔誠的信仰構建了團結的經濟與發展的軍事力量的基礎。先知重視知識,重視聖訓學的研究,是基於其個人品質以及宗教信仰傳播的需要。而對於財富,要知道,先知的政權是根據對伊斯蘭教的貢獻以及宗教資歷重新規定社會地位的,取代了舊有的血緣關係和財富多寡年齡長幼等因素的重要影響。



並且先知本人是孤兒出身,自幼貧苦。所以先知制定的法律特別照顧孤兒,奴隸,弱者,以及受欺壓的貧苦農民。先知簡樸節約的品質也得到了他的繼任者哈里發們的繼承。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去世時,所有的家產只有1名黑奴,1峰駱駝,和1床被單。哈里發歐麥爾當初前往耶路撒冷接收聖城時,穿著破爛的長袍,騎著騾子,帶著一名僕從便上路了。

有一位阿拉伯戰士,在分配戰利品時得到一個貴族的女兒,那個婦女用一千枚迪爾汗向他贖身,戰士立馬同意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多要些贖金,他說:“我從來沒有想到還有比一千更大的數目。”

拜占庭總督居魯士的使者當初曾用以下這段話描寫城外的阿拉伯軍隊:他們只坐在地上,他們只跪坐在雙膝上吃飯。他們的長官,像他們中的一份子,下級與上級無差別,奴隸與主人難分辨。到禮拜的時候,任何人不缺席,大家梳洗完畢後,都畢恭畢敬地做禮拜。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落後的社會文明限制了阿拉伯人物質資料的豐富,他們的統治帶有一種原始社會的公平色彩。並且,伊斯蘭教聖訓的影響深入人心,在虔誠的戰士心中,維護並發展伊斯蘭教事業的崇高追求遠遠甚於物質財富的享受。

而歐洲人的“中國遍地是黃金”的說法也要考慮其社會背景。很明顯,應該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和航海大發現時代的歐洲。

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天主教的黑暗精神壟斷,積累了財富並且其社會地位日益提高的資產階級要求釋放人的天性與合理的私慾。而航海大發現更是符合社會多個不同階層的利益需求,野心勃勃的冒險家,希望開闢新商路的商路,虔誠的傳教士都能找到參與其中的理由。

商品經濟的發達,自治城市的傳統,市民階層的富裕與文化普及,種種因素使得中世紀之後的歐洲帶有強烈的銅臭氣息。而正是這種背景和歷史傳統下,僱傭軍制度,封建采邑制,私人資本的擴大,武器及軍事技術的民間採購都蓬勃發展起來,強大的經濟對於維護政權比同時期亞洲的任何國家都重要。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基督教死板的教義和清貧的說教根本無法扭轉對世俗化利益的追捧,和崇尚奢侈生活的傾向。舉幾個例子:

天主教的法國與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暗中結盟以對抗共同的敵人神聖羅馬帝國。

為了保護自己的私人武裝船隊,那些意大利城邦的船長在作戰時經常採取所謂“避戰保船”的戰略。

在十字軍聖戰時間。以貿易起家的威尼斯共和國屢次違反教皇的禁令向所謂天主教的敵人——馬穆魯克蘇丹國運輸軍事物資,因為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


所以說,嗜錢如命的歐洲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後來的殖民擴張的,他們對私人資本的保護往往放在和國家利益同等的層次上。而反觀後來的伊斯蘭帝國,也逐漸淡化了教義的約束。


普魯士之魂


可最後阿拉伯人只是來中國掙錢,讓後把皇帝出賣給蒙古人,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哪怕在中國呆了幾百年,他們也沒學會忠君愛國和儒家的半點教化!阿拉伯人就是這德行!所以我不喜歡伊斯蘭教,他們總是在強調我們穆斯林和您們異教徒,而不是強調團結和中華!


小鬼密鑰


這裡講的是地球上的三大民族,中華民族,阿拉伯,西方白人。中華民族同時擁有智慧和財富,而阿拉伯人想向中國求取的是智慧,西方人想向中國求取的是財富,後來後者終於組成八國聯軍乾脆掠奪來了,這也印正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性格,我覺得西方人還是比較貪婪的。


金能王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從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談起,伊斯蘭教教導人們友善,和平,尊重他人,和諧共處,一心向善……中國有著燦爛的文明吸引了好學的阿拉伯人。而歐洲人野蠻,無知,貪婪為了金錢不擇手段……這就是阿拉伯人和歐州人的區別!


英雄本色36510287


是的,歷史背景不同,但西方人確實更注重物質文明的發展與財富掠奪,與現在不同,阿拉伯文化最昌盛的阿拔斯王朝,雖以伊斯蘭文化為主,但吸收了古希臘,羅馬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已用,在文化上兼容幷包,文化昌盛,那時穆斯林中流傳一句諺語,古希臘人睜著一隻眼睛(看世界),中國人(當時是唐王朝)睜著兩隻眼睛,其它民族都是瞎子!這是他們在吸收不同文化後對不同文明的深刻總結。我曾經不只一次的說,西方人是進化不完全的人種,現代人對西方式文明的崇拜是源於工業革命後,人們對物質財富與物質享樂盲目追求的結果,而中華文化無論是如來藏,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內聖外王,還是武學的化境之至臻境界,都是指人放下對外物的執著,使身心合一達到人與道合,專注到反璞歸真,挖掘出自身與規律相通的真如本性,便可一通百通,便能隨心所欲而不與道離,這也是中西文化一大差別,一個重體悟,一個重邏輯,一個修身心,一個窮外境,這也便是木心所謂的,忘言猶欲辯與欲辯已忘言之差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識所達之境,言語早已無法表達,若與不同境界者而言,也只能是無語罷了。


利莫里亞——香巴拉


古代阿拉伯人是早期希臘文明雅典文明那個時期,人們追求文化、追求精神的富裕,而那個時候中國文明也已發展到較高階段

西方人是屬於海洋文明,他們主要傾向於商業貿易,而且那個時期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政府鼓勵進行財富積累,尤其是元代馬可波羅的那本書《馬可波羅遊記》更讓外國人把中國當成是黃金遍地的國家,自然看中了中國的錢財


above生活


知識改變命運,那句話沒別的意思,就指大傢伙一定要尊重知識


用戶7893404057820


這告訴我們不要高估人性,金錢利益的吸引力遠大於看起來高尚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