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逄[páng]王村,位于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相传汉代有此村,村北发掘圆形薄方砖垒砌墓葬为证。据《安丘乡土志》:“逄王旧传为汉逄萌王君公栖隐之处”,故取此名。1947至1974年间,先后为区、乡、公社驻地。1982年,行政区划调整时,逄王大队划分为逄王一、二、三、四村。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在逄王一村西南,有一座逄王墓。而该墓和曾在逄王村栖隐的“逄萌王君公”没有任何关系(昌乐县营邱镇古城村南有逄萌墓碑)。关于该墓的来历,需从杞国历史说起。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逄王墓“碑位于陵墓的东偏北侧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掉商纣之后,将大禹后代东楼公封于杞,这里的“杞”是现在的河南杞县。

后来,由于其他国家的入侵,杞国无法在河南立足,被迫将杞国从杞县迁到了山东新泰。在新泰短暂停留后,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杞武公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707年,杞国在鲁国的帮助下,占领了淳于国,将都城搬迁到了汶水之畔的淳于城,并将其改名为杞城。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今昌乐县东南)。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在位时,又把杞国迁回杞城(今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杞县、新泰、杞城的地理位置(图中线路并不代表迁移路线)

杞简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灭亡。杞国从迁都杞城到灭亡共经历了262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16位国君先后在位执政。

附:杞国历代国君(周武王复封杞始)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杞简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灭亡。杞国从迁都杞城到灭亡共经历了262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16位国君先后在位执政。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dao)公姒成参加诸候在皋鼬的盟会时死去。他的长子姒乞即位,就是杞隐公。

公元前505年杞隐公即位仅七个月,他的弟弟姒过为篡夺君位大动干戈,杞隐公奋力抵抗,兵败受伤逃出杞城。爬行不远因伤重而亡,故有“爬王”之称。姒过得君位,是为杞釐公。

为掩人耳目,杞釐公在杞隐公死去的地方修建了陵墓,就是现在的杞隐公陵,杞隐公陵在民间又叫“爬王坟”、逄王墓。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杞隐公陵“碑位于陵墓的南侧

杞釐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他的儿子杞湣公姒维。在位16年后,又被他的弟弟姒阏路所杀。

楚惠王44年(公元前445年),杞国的最后一代君王杞简公刚刚继位,争夺中原霸主的楚惠王就兵临城下,这个从周武王封杞开始延续下来的古老王国,最终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逄王墓,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封土高10米左右,黑粘土和姜干石分层夯筑而成,占地约60平方米,农业学大寨时期,西部封土被取走。1986年,村民在取土过程中,部分随葬品流失。

墓葬现存封土高约6米,黑粘土和姜干石分层夯筑,夯层0.15-0.3米,周围采集到的陶片多为泥质灰陶,带有粗、细绳纹,可辩器形有罐类、瓦、砖等,主要为汉代时期的文化遗存,是杞国故城遗址的组成部分。

1999年秋,该墓被盗。当地政府现已对该墓进行了修复保护,将其重新封存。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逄王墓历经千年,依然静静的矗立在这片原野之中,在阵阵的秋风中,显得格外孤寂。

地理研学,行走潍坊,杞国人,去逄王,探“逄王”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杞国已湮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杞城”历经沧桑巨变,也只残存了历史的遗迹,但杞人创造的”杞城“文明却连绵不绝,奔流向前,给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杞城“大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