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日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日本也有自己传统的戏剧。在日本,能乐(Noh)、文乐(Bunraku)、歌舞伎(Kabuki)被称之为“日本三大国剧”。而歌舞伎作为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1,1858年7月在江户市村屋剧场,歌川丰国(Utagawa Toyokuni III)的三联木刻版画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Okuni,约1572—约1640),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 Izumo Grand Shrine,日本古代最重要的神社之一)的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2,阿国最早的画像

1629年—1673年:过渡到青年歌舞伎(yarō-kabuki)

在1629—1673的这几十年中,被称为青年歌舞伎(yarō-kabuki)的现代全男歌舞伎成立了。男演员穿着女性的衣饰,代替了女性进行表演。年轻男性因为外表美丽,声音高于成年男性而更适合女性的角色。此外,由于青春期男性的魅力,剧场经常选择的吸引力年轻人出场,伴随着表演者性别的变化,表演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因为观众经常粗暴的争吵,或者两个观众同时青睐于一个年轻英俊的男演员时,便爆发了争斗。于是,幕府禁止了“女性角色”和青春期男性进行歌舞伎的表演。但是这两个禁令在1652年之前都被废除了。

1673年—1841年:黄金时代

以元禄时代为中心的约半个世纪,是歌舞伎发展跃进的时代,许多表演的形式是在这个时代确立的。后人称这个时代的歌舞伎为元禄歌舞伎。在元禄时期歌舞伎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名演员,包括了在上方以和事(恋爱场面)出名的坂田藤十郎,在江户以和事出名的中村七三郎及荒事(打斗场面)出名的初代市川团十郎。在这个时期,歌舞伎有着正式的结构、风格和诸多元素。日本的歌舞伎戏剧和后来被称为“文乐”的精巧的木偶剧开始紧密结合,各自影响和促进着对方的发展。著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Chikamatsu Monzaemon,1653 —1725),日本国内的歌舞伎的剧作家之一,也是在这一个时期里面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3—4

1842-1868:萨鲁瓦卡时期(Saruwaka-chōkabuki)

到了安政年间,另一位歌舞伎大文豪河本默阿弥出现,他的作品被称为白浪物,主要以盗贼作为主角。主要作品包括三人吉三廓初买、青砥稿花红彩画(白浪五人男)。默阿弥的作品台词带有音乐性,被称为默阿弥调,且受到许多人喜爱。

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反复的干旱,自然火灾使得江户地区的居民开始恐慌。传统上由木头制成的歌舞伎剧院不断被烧毁,迫使他们进行搬迁。1841年,中村地区被彻底摧毁时,幕府以防火为理由,禁止建造歌舞伎剧院。幕府十分反对城镇商人与演员、艺术家甚至是妓女之间的交易。幕府则利用1842年的火灾危机,迫使中村、市村和河垣崎迁移至江户北郊。歌舞伎演员其他与表演有关的人也被迫离开。以剧院为中心的地区和生活方式也在迁移,但新的地区所带来的不便降低了歌舞伎的演员和观众的人数。种种因素,以及幕府严格的规定,使得江户地区的“歌舞伎”大部分属于“地下运行”,以避免当局的干扰。

剧院的新址则被称为Saruwaka-chō或者Saruwaka-machi。德川幕府最后三十年的统治往往被称为“萨鲁瓦卡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日本历史上最夸张的歌舞伎。

1868年,德川幕府垮台,明治天皇恢复了权力,并从京都迁移到新都江户,即东京,开始明治统治时期。歌舞伎又重新回到了江户地区。歌舞伎在明治时代变得更为激进,也是在这一时期,歌舞伎现代风格出现,新剧作家在传统故事中创造了新的流派。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5,布鲁克林博物馆(Brooklyn Museum)收藏的歌舞伎场双连画

歌舞伎的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歌舞伎来说是一个困难时期。除了战争的破坏之外,还有许多人拒绝过去的风格和思想——歌舞伎。

如今,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其明星演员经常出现在电视或电影角色中。歌舞伎甚至还以动漫形式出现在流行文化作品中。今天一些歌舞伎团任然使用女演员在扮演女性角色。全女性剧团在1953年首次亮相,但是没有开始受到特别多的关注。在1991年,东京最知名的歌舞伎剧院之一开始了全年的表演,并于2005年开始销售歌舞伎院电影。歌舞伎剧团定期进行亚洲巡回演出,欧洲和美国也有过几个以歌舞伎主题制作的西方戏剧。西方剧作家和小说家对歌舞伎的主题进行了尝试,例如杰拉尔德·维泽诺(Gerald Vizenor)的《广岛布吉人》(Hiroshima Bugi,2004)。2005年,歌舞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台设计

旋转舞台(廻り舞台 まわりぶたい):位于舞台上,是歌舞伎演出里重要的换景设备。歌舞伎对舞台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设置于剧场的旋转舞台。

升降平台(セリ):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换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台则用来让演员出其不意地登场或退场。

舞台陷阱区(奈落 ならく):位于舞台与花道的下方。

花道(はなみち):自观众席后方左侧的休息室通联至舞台的表演区域,通常与舞台同高。花道除了是演员登场的重要通道之外,就演出而言,和舞台一样属于表演空间。花道在歌舞伎的演出中是固定配置,偶有另外架设于观众席右侧的假花道。

悬吊设备(宙乗りちゅうのり):位于花道上方,用来使亡灵或动物角色的演员腾空飞行。古代的悬吊设备由人力控制前进与升降,现代化的剧场中都已采用自动控制,并且也有在舞台上左右飞行的可能。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6—9,歌舞伎剧场舞台

在日本,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10—12,日本图绘,早期歌舞伎演员

在日本传统的文化艺术中,歌舞伎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成为大雅之堂的高尚艺术,今天,它已经走过了400余年的历史。周作人曾惊叹: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再想想日本的茶道、禅宗和歌舞伎,恰恰是这种兼收并蓄构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400余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国三大国剧之一

​图13,位于东京都中央区银座四丁目12番15号,日本首屈一指的歌舞伎座

歌舞伎通过传统的舞台形式,使我们看到了几个世纪以前的江户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样子。这是歌舞伎在世界戏剧历史上创造的艺术成就。也是歌舞伎能够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创造的艺术价值。也正是它能够在日本取得这样高的社会地位的原因。日本歌舞伎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洗礼,今天在全世界的舞台上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