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京城第一玩家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让人感叹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属于旁门偏道,却又把这些属于民俗范围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914年5月25日,他出生于北京的名门世家。祖父是前清官员,官至工部尚书,是收录于《清史稿》的人物;伯祖是光绪三年的状元,徐世昌和梁启超都是其门生;大舅金城是20世纪初北方画坛领袖,四舅金西厓是一代竹刻大师。

父亲王继增从事外交工作,担任过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曾留学英国,是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家。正是这样的家族,带给了他强大的艺术基因。

为了让他与世界接轨,父亲把他送入美国侨民学校,因此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文,父亲希望他学医,可是自己却无心学习,门门功课都不及格,随后他转至国文系,幸好小时候打下良好的国文基础,他才轻松胜任,能继续留校。

后来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绘画,直到1939年,最疼爱他的母亲去世了,这给了他极大的震撼,这个公子哥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变,认认真真地坐在书桌前,发奋读书了。后加入梁思成创办的中国(李庄)营造学社担任助理研究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其学术上的领路人——朱启钤,让他逐步走上文博专家的道路。

追回因战乱流失海外的文物

1945年日军投降,抗日胜利后,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成立,经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梁思成两位先生推荐,他被指派参加了“清损会”,在北平负责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敏锐的他留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46年,他宴请了,当时北平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调查后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都被德国人杨宁史低价买去了,于是他整日往返于北、津之间奔波,最终没收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等。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商饕餮纹大钺

抗日期间,曾有一批善本书运去香港。后来这批书全部被劫往日本,中央图书馆善本110箱,中华图书馆协会210箱,岭南大学20箱、国立北平图书馆70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5箱,东方学图书3箱,其中,宋刊本《五臣注文选》,《后汉书》,《礼记》,明写本《永乐大典》,可谓是国宝级的书籍,这批善本事关中华文脉,中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说过:若是这些书落在日本人手中,那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文化,岂不是要跑去日本留学了!

从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还收购郭禅斋藏瓷200多件,追回美军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一批,抢救面临战火威胁的,长春存素堂丝绣约200多件,接收溥仪留在天津张园保险柜中的,珍贵文物1800多件。他日日夜夜为追回文物奔波忙碌,代表国家追还抗战时期被劫夺的文物,总计多达2000余件,其中宋代马和之的《赤壁赋图卷》等,皆为国之珍宝。可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份功绩非但没有让他得到表彰,还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25年之久。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收藏成痴

1946年,劳苦功高的他,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其后,受故宫委派,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这期间他又记录下了,诸多重要的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国后的1952年,三反运动开始,正因为他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他竟然成了运动中要打的“大老虎”,理由就是:作为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没有不贪污的。审查进行了一年多,毫无证据,之后被取保释放,结果刚被释放回家,未曾想,这个曾经对故宫以终身相许的人,就收到原单位故宫的公函:故宫开除了他的公职。被无端猜疑、审查,最后撵出故宫,那时他的内心,会是多么的凄凉!

离开故宫之后,他每天起早贪黑,钻研自称“偏门”的学问,开始收藏、研究明清家具、鸽哨、竹刻、葫芦等。在风起云涌的时期,“不问政治”的他常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与工匠、民俗艺人混在一起。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他待人谦恭,跟底层人打交道非常多,因此许多民间的工匠也愿意跟他交流,把技巧告诉他。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辛劳动,刻蜡版、油印,整理成册,完成了数十万字的着述:《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雕刻集影》等。

在离开文物岗位的整整十年中,王世襄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坚持文物研究。诸如《髹饰录解说》一书的撰写,明式家具实物、技法、文献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则例的访求、整理、汇编等,都是这十年中惨淡经营、点滴积累而成的。

为了收藏文物,他可以说是散尽家财,当时他为此曾穷到何种程度?收藏家马未都曾回忆说:在北京通县,他看中一张黄花梨方桌,价格仅5元,舍不得运输费,就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将桌扣在背上,推着车子一步步运回家。很多人说他傻,可他觉得一点也不亏。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他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根“贱筋”,搜集文化器物总有一个经历。越是曲折,越是奇巧,越使人难忘。”正是这根“贱筋”,使他长时间囊中羞涩,但却藏下了诸多珍宝。论数量,他一人收藏明式家具多达79件,论质量,其弟子古家具专家田家青曾说过:“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代表中国文化,那先生的收藏就占了5件。任何其他收藏领域,比如瓷器、绘画、书法,不可能一人的收藏占其中半壁江山,这足可见他的收藏能力,而且是他一个人,在那么困难的条件收藏起来的,不可不说是个传奇。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王世襄觉得离开了故宫,离开了这是非之地,自己就可以安宁了,可以研究自己的藏品,专研自己的“偏门”。可是不久,“文革”开始了,红卫兵冲进他家的四合院,推倒葫芦架,拔起葫芦秧,砸碎盆栽花卉,临走在他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王世襄站在一片狼藉的院子当中,他知道自己手中的家传之物和平素收藏是躲不过劫难的了,于是“自我革命”,主动向自己单位“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提出了“抄家”申请,1966年9月2日,古玩、字画、图书、家具等大批财物都被抄走。

我在《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中见到过这些查抄清单和后来的返还清单,清晰而详细。正是这个“自觉行动”挽救了他的绝大部分收藏,使大批宝物得以整体保存下来。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1985年,他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出版,又填补了中国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被称为继郭沫若的青铜器、沈从文的服装史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不久之后,《明式家具研究》问世,更是激起了收藏家研究明式家具的热潮。此书甚至让明式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开始飙升,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全世界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收藏,为世界保存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也带动了一个巨大的收藏产业。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王世襄先生在传媒与大众里走红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而后来的收藏热、传统文化热更是将先生的声望推向又一个高峰。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但王世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学者,他的着作专业性都非常强,但是,他研究的基础是兴趣。他的专业水准是在常年的兴趣中、在不断赏玩的过程中点滴积累起来的。

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着10余部,论文90余篇。

2000年,86岁的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这套奇书出版后一纸风行,成为从事收藏和鉴赏者的必读书,半年内重印4次。

“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

着名翻译家杨宪益曾经为这位多年至交赋诗一首,短短四句,道出了王世襄最精髓的人生故事。

千金散尽剩一筐

王世襄的前半生一直在收藏,可他的后半生,却开始选择散尽。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

2003年10月29日,和他相依为命、患难与共60年的夫人,袁荃猷因病故去,他悲痛不已,开始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加快了“散尽”的步伐。就在同年的11月26日,中国嘉德开槌拍卖“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所拍都是他和妻子,倾半生精力孜孜以求、精心收藏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文物精品,所得全部交予国家。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王世襄夫妇旧藏,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唐 “大圣遗音”伏羲氏古琴

要知道在收藏这些物品时,他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又无雄厚的资金支持,全凭自己的学识与眼力,点点滴滴集腋成裘。如此费尽心力收藏的东西,散尽时,又有人说他傻了。

可他却坦然回答:“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物归其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

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正是他这般的大开悟,大境界,终让这些藏品获得了新生,也有了更多的前世和今生。

2003年12月3日,为奖励他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荷兰王子曾亲自颁发给他: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而他也成为获得此奖的中国第一人!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2009年6月,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他“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这个荣誉,晚到了几十年,此时他已经重病在床,无法接受任何荣誉了。他去世前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那只菜筐,放在他和妻子的两个墓穴之间,代表“生死永相匹”。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这位穷其一生,玩得专心致志、玩得痴迷不悟、玩得忘乎所以的老人,就这样去了。

黄苗子先生说他是“玩物成家”。启功先生称赞他是“玩物壮志”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马未都先生说:他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出身上层社会,却关注社会底层的乐趣,这在中国文人里是不多见的。世间好玩的人多,会玩的人少,别人玩是图轻松,他玩却是图折腾,图艰深。

正如他所说,那是因为:“我爱文化爱到了极点。

他爱文化,所以可以十年如一日研究,将一些三教九流的玩意儿,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

他爱祖国,所以面对时代际遇,总是乐天知命。

他的研究,他的学问,正如明式家具一样,既有匠艺,又有匠心!

中国第一大玩家,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与他的国宝

以“玩”为生的他,玩不丧志,把“大俗”玩成了“大雅”,甚至玩出了“世纪绝学”。这样的中国人,真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的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