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墾故事:不屈的兵團人

不屈的兵團人

紅星二場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六軍十六師47團,1953年在哈密火石泉建場,大業初創,軍墾戰士戰天鬥地屯墾戍邊。為傳承兵團精神,我們將老軍墾的故事採集收藏,呈獻給大家。

軍墾故事:不屈的兵團人

軍墾老兵侯喜春和妻子2013年合影


1931年6月,侯喜春出生於甘肅安西縣西湖村。5歲時,母親去世,父親獨自帶著他們兄妹生活。沒多久,父親被生計所迫,將他們拋棄,送到地主家打雜。年齡稍大一點,侯喜春開始放羊、放牛。11歲時,他把地主家的羊放丟了,被攆出來,一直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

1947年,15歲的他來新疆,正趕上南疆招工,他想不管幹什麼,只要有口飯吃、有個落腳的地方就滿足了。他去修公路,從若羌到和田,每天可以吃飽飯,每天定量是1.5公斤麵粉。

1949,他在甘肅敦煌幹活,被國名黨馬步芳的部隊抓了壯丁,後來又參加了陶峙嶽將軍的部隊,和平起義成為解放軍隨部隊進疆。

1950年1月,侯喜春隨部隊來到新疆鄯善,他的任務是種瓜、種菜、種高粱、種芝麻和養豬。那時經常有維吾爾族農民拿著葡萄乾、瓜幹,還送來羊慰問部隊。當時部隊的生活條件很不錯,戰士們可以經常吃到豬肉。3月,上級下達命令開始剿匪,主要負責天山山區。天氣冷,戰士們的手腳都凍壞了,硬是堅持到7月份平叛了匪亂才從山裡撤回來。

1951年上半年,他接到任務,押送國名黨軍官參加勞動改造,一共3次,一次去二師,一次去七師,最後一次是步行去石城子水庫,送200多人修紅星一渠。

軍墾故事:不屈的兵團人

軍墾老兵候春喜在天山五道溝渠首留念

總長60多華里的紅星渠修的很艱辛,上山打石頭、拉石頭、推石頭,修紅星渠,11月底從山上撤下來稍事休息,1952年接著修,47團營級以下官兵不分職位,全部參加修渠。打石頭最難的就是打眼,需要用炸藥才能炸開,很危險。當時生產條件差,修渠沒有水泥,他們就自己想辦法,自制代水泥。老人說紅星渠也是一條智慧渠,是集中了大家的聰明才智,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修成的。渠寬6米多,口寬8米,渠深3米,8月1日峻工,開閘放水。

1952年8月2日,來不及休息,他們直接轉修紅星二渠,先修五道溝渠首。當時全靠人力,用扁擔挑石頭和土送上山。紅星二渠全長37.4公里。嚴冬戰士們也沒有休息,雙腳踩在冰水裡繼續工作,中午也顧不上休息,一天要連續幹十幾個小時。有時為了趕進度,寒夜還要加班加點繼續幹。戰士們用著汗水與生命澆築著紅星二渠。因為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很多幹部、戰士收工後,困的倒頭就睡,來不及蓋被子,受涼生病的人很多。

1953年開始開荒,先從一、二、三、四連開始,那時幹活是命令,有時間限制,必須在那個時間段完成。當時一個人的工作量是現在三個人都幹不完的。主要任務是治鹼、打埂子,沒有機械,最好的是用馬拉犁。白天治鹼,晚上挖蘆葦,女職工的工作是在1米多高的蘆葦地裡割蘆葦。戰士們每天頂著晨星開工,迎著夜星收工,兩頭不見太陽,每天工作長達十三四個小時,收工回到地窩子,沒有力氣洗臉洗腳,躺下就睡著了。特別是吃晚飯時,黑燈瞎火看不見,勞累了一天,又餓又累又困 ,吃著吃著饃饃就掉了,在地上摸著個跟饃饃差不多的石頭也不知道,放到嘴裡一咬,差點沒把牙咯掉。

那時候開墾出來的地,種植水稻一畝地能打300多公斤。他們白天給水稻放水,晚上衝鹼、打埂子、打鬥渠,用辛勤的汗水一點一點的改變生產條件。戰士們自給自足,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新生活,慢慢改變紅星二場的面貌,把戈壁鹼灘慢慢變成綠洲城鎮。

1954年,侯喜春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旗面前,他莊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成為侯春喜一生的信仰。

1958年,組織派對他去紅星一場學習機械作業2個月,回來調到機耕隊開拖拉機。當時他們所用的機車都是蘇聯產的,二場共有3臺拖拉機,6個人開,輪流24小時作業。老人很自豪,他們用拖拉機,帶著鐵犁,開墾出大片良田。

回憶那段艱苦歲月,侯喜春說,沒有特別能吃苦的精神,根本堅持不下去。他就是憑著吃苦耐勞、堅韌的毅力、信念的支持挺下來的,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練,不斷成長。這就是兵團人,這就是兵團精神。

哈密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