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劉邦與劉備的一生,真是時也勢也運也命也

劉邦與劉備都起於微末,建立不朽功業,然而,一個掃平天下奠定漢朝基業,一個偏居一隅,至死未能出漢中。常常引人嘆息,我曾經查看過兩個人的歷史,就從時勢和命運來剖析其中的原因吧。

時勢

劉邦:

天下洶洶,無論士民,爭相西向反秦。然而強秦未必立即滅亡,勢大者招風,蕭何等輩不敢出頭,果然陳勝、項梁相繼敗亡,高祖雖然地位卑微,能得人相助,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張良。

項羽隨強,恰好吸引敵人,劉邦取巧進關中。項羽殺降失人心,劉邦收留秦降兵,鳥槍換炮,你要不信,請看灌嬰所率騎兵戰鬥力。

楚漢相爭階段,漢王已經佔據立足之地,各方紛爭仍然不斷,尚有縱橫捭闔的空間,勢分兩強,而項羽剛愎自用。韓信,陳平不為其所用,至漢而功成名就。

中間勢力弱小,韓信得以支線立功。主線佔據有利地勢,敵人雖然屢勝寸步難進,又有彭越遊擊,楚首尾難顧,漢贏得轉機時間。

待兩強疲敝,韓信滅齊而心歸漢王,劉邦得以反弱為強,佔天下大半。

劉備:

東漢朝廷雖腐朽而未倒塌,黃巾起義,豪傑爭相滅賊立功,士民分裂。豪傑響應朝廷號召,各自靠勢力錢財募兵討賊,勢大者易成。劉備僅得部分士人相助,簡雍,張飛,關羽。

手下人才稀少,輾轉不得立大功,無立足之地。各方混戰時,輾轉依投為他人做嫁衣。

待借荊州取益州,已然三足鼎立,智士能臣各歸其主,難得人才優勢。

三雄主志包八荒,都不願居人之下,忽而魏吳相伐,忽而蜀魏相爭,忽而吳蜀相攻,難有空間取關中,只能偏居一隅。

命運

劉邦:

少年學文,遊遠方,喜施大度,至48歲位不過亭長,然而屠狗販繒之徒,豪傑士紳之屬,都與他相交匪淺,多數一生相隨。一旦起事,兩年封王。

年近半百,終於佔有一方。

佔據一方之後,舉兵反楚,一敗彭城,再困滎陽,幾乎小命不保,然而鬥志昂揚。關鍵時刻行便宜之計,裂地封王,以有天下。而後,抗匈奴,白登之辱,不能傷其身;削異姓王,謗滿天下,不能移其志。不受富貴迷惑,不受名譽束縛,換來天下太平。又為保住劉姓天下,大封劉姓王,難道他不知道風險嗎?如果不知道哪來對劉濞的囑託?實在是必須要這樣做,以平衡朝廷勢力啊。年輕時與縣吏爭論,不曾屈服,就是到死的那一天為止,他何曾屈服過?

劉備:

少年學文,少言語,好音樂、美衣服,所結交多名士,相隨僅數人。23歲,因戰功封縣丞。此後輾轉20餘年無立錐之地。始終不忘志向,不向命運低頭,何等艱難。

直到年近半百,終於佔有一方。

然而,劉備得蜀地後,敗於夷陵,一病不起。打敗劉備的不是陸遜,而是蜀地的富貴侵蝕了他啊。這是他比不上劉邦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出,二人面對的時勢各有不同,然而兩個人都是始終不甘人下,半輩子沒有成就,淹不死那顆雄心。

他們的區別,乃在於嚐到富貴的滋味之後,一個仍然鬥志昂揚,無論明面的敵人,還是糖衣炮彈,嚇不住,都打不透;一個雖然雄心依然,但是韌勁減弱,因一次戰爭的失敗不能再起。

兩人一個得天下地盤,一個得後世人心,命運弄人,有父債子償的味道啊。

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每個人取得的成就有大有小,但願我們一輩子不要虛度,始終去挑戰世界,挑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