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这个镇的故事千载流传!您一定听说过

两千年的文脉,两千年的记忆……在北小营镇这片热土上,张堪农耕文化、狐奴文化、非物质文化、红木文化代代相传,文化传承增加了新时代发展的“底色”。

北小营镇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到处是美丽的传说,“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渔阳惠政”忆张堪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稉稻来东吴。”渔阳既是英雄辈出的豪侠之地,更是十里飘香的鱼米之乡,公元三十九年张堪被任命为渔阳郡太守,治理一方,使渔阳地区名扬历史。据《顺义县志》记载,汉高祖置渔阳十二县,中有安乐县和狐奴县,这两个汉置古县就是今天顺义区的前身。

在顺义提起张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位期间,开垦稻田,发展地区经济,将南方水稻种植经验传授给当地百姓,种植水稻80余万亩,使今天的北小营地区成为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开创了我国北方种植水稻的先河。张堪执政期间,史称“渔阳惠政”。

张堪农耕文化园位于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由南、北两大功能区组成。其中,北区为张堪农耕文化区,南区为张堪农耕体验区。“园区计划分为四大板块,即农耕文化板块、农耕教育板块、农耕食宿板块、农耕商业板块。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张堪博物馆’建设,位于园区东侧,占地面积3.2亩。”张堪博物馆馆长黄礼介绍。当年名噪京华的前鲁鸭场,如今变身成了农耕文化体验园。“体验园全部建成后,游客可参观了解张堪的一生,体验水稻的种植、收割及汉唐时代的编钟等。”黄礼说。

张堪博物馆由张堪文化区、两汉文化区、农耕文化区组成。走进张堪博物馆,小编看到,整个场馆以时间为脉络,通过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设备,还原了钟楼、太守府、农耕学堂、农耕园、稻田等场景,再现了张堪文治武功的一生和“渔阳惠政”的历史。

2011年刘晓辉成立了北京箭杆河边农业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小编来到村西的近300亩水稻田,看到合作社的成员正在播种油菜籽。“现在还没到水稻插秧的季节,我们先将稻田利用起来变成油菜花田。您看旁边的那三畦空地是为四月中旬水稻育苗预留的地,等油菜花一收,刚好水稻可以插秧。等秋天水稻收割完,我们就在稻田上打造冰场,做到一田四季用。”合作社社长刘晓辉说,“从2017年起,每年我们都会举办插秧节和收割节,让孩子们了解水稻是六月插秧,十一月收割。任何来这里的市民都可以了解水稻插秧、浇灌、施肥、收割等生产过程,体验农耕时代的艰辛与乐趣,也可以让老人们重拾当年的记忆。”

“我已经连续两年参加水稻插秧节和收割节了,每一次都被农耕文化震撼,感谢张堪将水稻带进我们北小营镇,今年的插秧节我还会参加。”前鲁各庄村村民单冬梅说。

据了解,前鲁稻米在清朝时期是进贡皇宫的大米,又称“贡米”,别称“三伸腰”。至今还有村民保留着当年交米时官府开的收据。前鲁各庄村的“三伸腰”大米还入选了2016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过去农民生活比较困难,虽然种水稻,但只是在逢年过节或者亲戚朋友来时才吃顿米饭,吃剩的米饭农民舍不得吃,晾干后下次蒸着吃仍然和新做的米饭一样,剩下的再吃一次还是一样,而且每回锅一次米就长一点,因此得名‘三伸腰’。”刘晓辉介绍到。

“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担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拥护,渔阳人民编歌颂扬他以表爱戴。前鲁各庄村以此典故为基础,确定前鲁各庄村“汉风古韵两千载,北方水稻第一田”主题,并初步制定了“一带、六区”的村庄空间布局,将该村打造成有文化内涵、有产业支撑、有旅游亮点、有社区功能的农耕休闲特色村庄。

河东这个镇的故事千载流传!您一定听说过

呼奴山下狐奴城

“狐奴县址依托呼奴山而建,其县城就建在我们村的‘瓦碴地’内,我们北府人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已经耄耋之年的康玉彩告诉小编。

呼奴山南北长1000米,海拔92.5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曾有“众仙”来到呼奴山。更有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诗作赋,留下诸多名篇雅句。“呼奴狐峙耸云中,极顶登临眼界空”“西街牛栏峰脉远,北衔虎口塞云狐”。

“呼奴山有很多传说和具有神话色彩的自然景观。据说当时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累了,休息的时候顺手将扁担插在了呼奴山北山头,坐下来吃干粮,结果一不小心掉下了一个饭团,刚好滚落在呼奴山南山头,时间一长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团山’。二郎神担着山走了很长时间的路,鞋子里进了土,他脱下鞋把土倒出来,不久以后就变成了一座小山,因为小山是由二郎神鞋中的土演化而来的,所以我们叫他‘鞋山’。”康玉彩告诉小编,“呼奴山北山头上,有一块巨石,上面有一只天然形成的大脚印,其大有数拃,深可没膝,形状就像是人踏入软硬适度的泥里,拔出脚印后留下的印记,并且在脚印旁还有一处扁担印。”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的故事由此而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40年的时间让狐奴山失去了印有二郎神脚印和扁担印的大石头,山变秃了,多了大大小小的沟壑,狐奴山不再美丽。

2007年,顺义区政府投入资金,不仅填平了小沟壑,还在大沟壑中修筑堤坝,填充沃土,在陡峭处修砌护坡。山周围因地制宜植树造林、修路、裸露地面补种花草树木。“2017年我们村被评为民俗村以后,在通往呼奴山和北府村的路口,竖起了大型标牌,上书‘北府民俗村’。区政府不但保护原有山林,还投资几百万元优化呼奴山的山路。”北府村党支部书记陈伟告诉小编。

来到呼奴山脚下,小编看到一条登山步道顺延而上,依山势起伏蜿蜒,台阶全部用砖石材料铺就,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为配合登山步道,分别在半山腰和山顶各建起3座观景休息亭。登上山顶,整个北府村尽收眼底,远处田地和村落街景也尽可俯瞰。

走进北府村村史馆,一面布满“和”字的墙映入眼帘。“村史馆的主题就是呼奴‘和’文化,有五大板块,分别为呼奴‘和’文化简介、历史变迁、历史传说、北府村四大文化特色、展望未来。”讲解员徐桂华指着村落沙盘图说,“这是我们北府村的复原图,天齐庙、白云观等都按照之前的样子用模型展示出来。北府村还出土了很多文物,各种陶器、兵器数不胜数,均已交到区文物所,现在我们通过全息影像展示这些古文物。”“去年8月,历时一年半编写完成的《北府村志》,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参观学习村史的场所,还为后人提供了学习资料。”陈伟告诉小编。

“下一步,镇、村两级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配合区政府做好绿化美化呼奴山各项工作。”北小营镇宣传部长吴雪表示。

位于北府村呼奴山最高处的观景亭

河东这个镇的故事千载流传!您一定听说过

河东这个镇的故事千载流传!您一定听说过

村民参观呼奴古城村落复原沙盘图

这里木榫会“说话”

踏进君德益文化创意产业园,别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小桥流水的庭院,满园肆溢的木之馨香,仿佛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君德益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依托君德益红木古典家具生产基地创建的一家以木作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园区。它的前身是君德益红木家具厂,以君德益红木为基础,依托木作文化,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展现。

君德益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发展中心总经理许悦告诉小编,“我们要把中国智慧和中国艺术融入到我们红木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守住我们的匠心。”

“家具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文情怀,我们的文创产品,就是要让消费者把红木文化带回家。目前,我们公司拥有文创产品9个系列230种产品,并拥有相关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国家已受理审核发明6项。”董事长刘敏告诉小编。

前鲁各庄村的红木家具厂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的100多种“顺义礼物”让来到这里的游客目不暇接。在文创产品展示区,小编看到在这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千余件文创衍生品,比如“顺意好礼”衍生品鲁班锁,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建筑的榫卯结构,小小的一件木质品,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够将其拆装,这背后所蕴含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攒的经验智慧。“通过把它做成文创产品,让人们能够看得到、摸得着,不仅可以体验到还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刘敏告诉小编,在这里一个很小的木头片都有很大的意义,每一件作品都讲述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手工艺品,鲁班锁

河东这个镇的故事千载流传!您一定听说过

“一步登天”源流长

“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这是清人恩竹樵对踩高跷游艺活动的描述。大胡营高跷是顺义区的特色民间花会表演形式,从清初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它唱腔韵味浓厚、舞姿独特,于2009年10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胡营高跷有“一步登天”之称。小编走进大胡营活动站,墙上悬挂着大胡营高跷的介绍,高跷艺人的传承表以及高跷各个角色人物的介绍。大胡营高跷表演形式有文有武,文中带武、武中有文,再加上两边声音深厚宏亮的开道锣及两面印有龙图案的三角形大会旗和24面五颜六色的护卫旗,其气势磅礴,声势浩大,是走街和广场文化活动中渲染、营造气氛效果最佳的一档民间花会。

大胡营高跷名在文跷武跷全活。文跷表演细腻形象,腔调高而圆润优美,武跷套路花样繁多。文跷表演唱曲独特,高腔调,以唱唱儿表演为主,现流传下来的唱曲有小放牛、绣荷包等40余首;武跷套路技巧有:怀中抱月、搬团子、蝎子爬、蹲跷等,每个角色各有各的表演套路和技巧。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高跷表演由10人组成:托头、卖豆、文扇、武扇、渔翁、樵夫、两锣、两鼓,后增添了傻丫头和醉鬼两个角色。早在清光绪年间,大胡营高跷就有“大胡营托头盖京东”的盛誉。

大胡营高跷除了文跷武跷全活以外,还以跷高和唱腔高闻名。高跷高度高于其他地方的跷,跷杆长1.75米,跷底部至托长1.25米,托以上0.5米,比其他地方的跷至少要高70多厘米。大胡营高跷会前任会长李成华告诉小编:“渔翁和樵夫是文跷中腔调比较高的。之前去村外演出,夜里十一二点我们在村外唱,村里的人都能听得见,声音能传到二里地外去。目前最高能唱到升F调。”

为了使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高跷文化不失传,年过七旬的李成华于2007年重新整合了高跷队,以传帮带的方式组织青少年练习走跷,利用每周六下午、晚间和周日晚间活动练习。他们自筹资金购置锣鼓、行头、道具并制作高跷、会旗,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训练,于2007年10月2日为村民做了首场汇报演出。

徐先是高跷队的老队员,今年69岁,13岁开始表演,每个角色他都能信手拈来。从1963年走跷,直到2018年才恋恋不舍地退居幕后。55年的表演经验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各种技艺。“武跷把式多,翻跟头、蹲跷什么的都不在话下。托头打出各套路的花棒,眼随棒走、棒随手转,卖豆的也甩起了鞭子,踢起了跷,武扇的各套扇子功也表演出来了,大氅也抖起来了,好似蝴蝶在飞舞,非常漂亮、好看。”徐先一边给小编讲述一边手舞足蹈的比划着,“有时候各个角色还比着耍跷,模样有趣,逗得村民都笑弯了腰。”大胡营高跷队除了本村,还参加过龙潭、地坛庙会演出,参与水上公园端午文化节、鲜花港第三届北京菊花文化节开幕、赵全营镇花会大赛,走进各村的演出更是数不胜数。

王健是队里的托头,他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学习并表演近20年了。王健告诉小编:“今年第十七届‘赵全营杯’民间花会大赛中,我们获得了金奖,大家都可高兴了,现在大家工作都忙,平时的训练就靠周六日休息时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下去。”

“2017年开始我们村有了小跷,新打造的跷高30厘米,成员都是8至13岁的青少年,等练两年成熟了,就让他们换上大跷,将来高跷传承也后继有人了。”大胡营村两委委员李春来告诉小编,“孩子们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节假日参加训练。”“我从小就听爷爷讲村里的高跷技艺高超,每次看他们上跷、走跷觉得特别羡慕,现在我也成了高跷队的一员。”初中生张乐告诉小编。如今,李成华有事没事就过来看孩子们练跷、表演,他说那样踏实。

河东这个镇的故事千载流传!您一定听说过

大胡营村高跷队队员扮演的武扇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