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李鴻章在同治三年見了慈禧太后第一面以後,回來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就是“有韜略,卻無大才”,你能說這是把李鴻章給嚇著了?明擺著,此時的李鴻章心理是十分失望。為什麼會有這個評價,我們看一下當時發生的事情經過。

當時李鴻章進京面聖主要是說三個事:

第一,剿滅了洪楊之亂以後,曾國藩為了避免“擁兵自重”的嫌疑,主動請求裁軍,但李鴻章認為,如今內憂外患,絕對不能裁軍;

第二,左宗棠老毛病又犯了,上書彈劾李鴻章“越境掠功”,但是這事是人家李鴻章奉旨行事,所以李鴻章得來跟朝廷討個說法;

第三,則是為清廷提出的建議,李鴻章要辦洋務,希望朝廷支持。

都是正經事吧?但可能是事情太正經了,一時半會兒做不了決斷,於是慈禧太后就並沒有直接回復,而是問李鴻章一路如何過來的?很辛苦吧?家中有幾個孩子?……總之,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拉家常。這就說明其實當時慈禧太后並沒有能力一下子做出決斷,所以就想把話岔開,好往後推一推再解決。

慈禧太后這麼做未嘗不可,但是李鴻章何許人也?那是蓋世無雙的英雄豪傑,你這麼對人家明顯不是以國士相待。所以李鴻章回家後就對兒子李經方那裡說慈禧太后為人:

“有韜略,卻無大才”。

說白了,情商很高,智商也就是一般。

而稍後,李鴻章的老師,中興名臣之首,曾國藩在見過兩宮太后,回來也失望的說:

“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說白了,慈禧太后這種政治家和霍光一樣,從小出身“基層”,沒有條件像李經方這種世家子弟,自幼耳濡目染的受到正規的政治教育。這些白手起家的政治家們每走一步,都是憑著自身對人情世故的把握和人生經驗的積累。而此才三十出頭就寡婦失業的慈禧太后又實在不可能又太多的經驗積累。所以說話辦事不得要領也是必然的。還拿漢朝的霍光打比方,他們這種政治家最大弱點就是“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至於醇賢王、光緒帝父子和恭忠王“怕”慈禧太后,那是因為慈禧太后是家裡的長輩。尤其守寡的大嫂,在大家族中總是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宗室中敬重皇太后首先是敬重人家的輩分,其次才是權威。

一位研究慈禧太后的資深學者曾經非常客觀的總結了慈禧太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慈禧太后確實很差很差,但後來的那些統治者相比,她反而是最不壞的……這就是中國百年史,不是比好,而是比差。”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李文忠相國。

慈禧善於權謀。

說的精緻一點是:慈禧為主掌朝政的兩宮太后之一,恰好是懂政治的唯一一個。

把一個有特殊能力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和價值。慈禧就是這種人,她既有野心,也有能力,還有手段,最關鍵的是她站在了那個位置。

如果咸豐不死,那慈禧的位置是非常尷尬的,也就是一個“貴妃”,一點什麼權利都沒有,再加上她失寵了幾年,也沒機會接觸到政治,所以咸豐如果活著,慈禧是拍不起什麼水花的,即便她有能力,有野心,有手段。

之所以最後落了一個被女人統治47年的結果,關鍵就在於咸豐不爭氣。

第一,身體不爭氣,死的早。

第二,弟弟不爭氣,雖極度好色,滿地留種,卻只生了一個兒子。哪怕生兩個兒子,慈禧都未必有機會垂簾聽政。慈禧第一次展露政治天賦,實在辛酉政變,斬殺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時。

咸豐駕崩之前,留遺詔,讓顧命大臣擬紙,讓兩宮太后審核,意味互相牽制。顧命大臣有擬紙的權利,但沒有通過的權利,也就是說不管寫的啥,最後都得兩宮太后點頭才行。而兩宮太后只有通過的權利,沒有草擬的權利,也就是說對於朝政,他倆只能YES或NO,不能干預細節。

而且咸豐指導慈禧野心大,但是由於它是同治的唯一生母,所以沒能忍心除掉,同時也是為了讓慈禧這個懂政治的人牽制顧命大臣別獨攬朝政。

再有,咸豐也給慈安留了一道除掉慈禧的聖旨,萬一發現慈禧有不軌之心,立馬頒佈聖旨將其除掉。(傳言)還有一種傳言是兩宮太后有兩個PASS證明,一人一個,最後要以慈安太后為主,所以咸豐準備用慈安牽制慈禧。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咸豐的算盤很簡單,就是讓三方勢力相互牽制,順利拖到同治親政。但事實很殘酷,咸豐死了沒多久,慈禧就獨攬朝政了。

原因也很可笑,肅順一直覺得慈禧是個大障礙,想方設法除掉。上報咸豐,咸豐沒管。後來派遣殺手,卻又被榮祿事先知情。

慈禧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第一次肅順上報咸豐時,他就意識到了危機。等咸豐死後,慈禧看清朝中局勢,聯絡了三方勢力。

第一是慈安,慈安是皇后,是正統,慈禧把慈安拉攏過來,則一切行為就變成了非常有理的事兒。

第二就是榮祿,榮祿掌兵,傳聞與慈禧青梅竹馬,屬實不屬實不可考證,但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再這二人之間通信賣力的就是後來的安德海。

第二是鬼子六恭親王,恭親王因為是咸豐的六弟,也是咸豐最有威脅的繼承者,所以一直備受打壓。碰到慈禧招來的橄欖枝,一看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馬不停蹄跑過去商議大計,準備奪權。

總之,多方勢力,都在慈禧一人的協調之下,最終完成了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沒了,榮祿升了,鬼子六被重用了,慈安也成了自己姐妹。其次就是開始拔掉鬼子六,後來直接邁開慈安,自己獨攬朝政。領導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能力?

是業務能力嗎?

不對,是統籌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

如果當了領導還要精通業務,那要下屬何用?

你問為何那麼多人都服慈禧,就好比問一個格力董事會為何服一個不懂技術的董明珠一樣。你讓董明珠做一個技術監督員,她也未必能做好,但是她做管理,她管的確實不錯。

慈禧也是從後宮幾十名不知名的小娘子中一步一步爬到貴妃這個位置的,而且經常幫咸豐處理政務。

這就相當於,從基層中爬起來,還有業務能力,還有管理能力,有心計,她怎麼可能不讓別人服她呢?

按理說,一個皇帝掌管一群虎狼之臣不難,但是一個皇帝被大臣擠兌哭了,才算是天下最不可思議的奇觀。

慈禧之所以出名,只不過因為歷史上女人掌權很少,恰好她又是最後一個,對中國影響最深的一個,跟她的能力並沒什麼關係。

縱覽慈禧太后幾十年所作所為,確實這樣。是個通權術的管理者,但是不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

而且,慈禧的出身不高,來源於微末之間。生下同治這個咸豐的唯一兒子翻身。很講究實際精神。

但凡不聽話,或者有威脅到她的苗頭,她是翻臉不認人,該打壓還得打壓。之後,又該拉攏又拉攏,維穩平衡局勢。

慈禧不可怕,通權術又是手握大權的女人是可怕的。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所以,這些人都害怕慈禧太后。

光緒帝也好,恭親王、醇親王也罷,還是李鴻章、翁同龢。他們都能夠歸結到這三類人當中去。下面分別來說一說。

一,養子。這是光緒帝腦袋上的標籤,他的父親就是醇親王。當時,同治皇帝年少駕崩,加上他又沒個兒子。

所以,按照祖宗規矩,擇近支即位。又要符合慈禧的利益,所以就是載湉了。醇親王能力適中,載湉才四歲,又是自家妹妹的親兒子,利於慈禧聽政。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從小長於宮裡,又遠離父母,周邊都是冰冷的建築,呆板的面容,慈禧多則罰跪,少則大聲責罵,非常強勢。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不怕慈禧就怪了……比如怕呂雉的劉盈。親生的就這樣,更別說載湉這種抱養的。

載湉跪著請安,一口一個“親爸爸”的叫慈禧,他內心是懦弱的,缺乏自信的。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二,宗室子弟。道光兒子多點,生九人,齒序第四的咸豐是老大,之前幾個早死早夭。醇親王位六,恭親王位七,總之奕字輩,咸豐是老大。

作為咸豐的女人慈禧,按照長嫂如母的道理,慈禧有權利懲治小叔子。何況這還是一位權勢滔天的女人。她更是符合宗室子弟一些人的利益的。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恭親王)

三,大臣。辛酉政變,慈禧和恭親王合作,成功再現多爾袞輔政、孝莊聽政的時期。恭親王為議政王,慈禧垂簾。兩人一時權勢顯赫!

但這只是暫時的,為鞏固自己的權勢,慈禧提拔重用了一批漢臣,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等。以在地方上找支撐點。在“忠君”思想的大氛圍之下,這些人肯定是怕慈禧的。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隨著慈禧權勢的增長,恭親王這位能力更強的小叔子在1884年,被慈禧以中法戰爭前線潰敗為理由,罷黜,從此離開權力中心。這就是慈禧太后第二次參與的事件——甲申易樞。

世人評價道:

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

雖十年後,恭親王再被啟用,但也不如從前。無論是身體還是地位。

親王是領班軍機大臣,滿漢各自佔一半軍機大臣名額,漢臣中又是多個被重用,以此維持平衡。

為何光緒、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醇親王)

所以,大臣怕慈禧。

慈禧如皇帝一般控權四十多年,沒幾把刷子,是玩不轉的。但是這些都在維護個人的非正統權力。說白了,為了私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