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28年的隱姓埋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在騰飛的蘑菇雲下有著太多默默無名的英雄。

于敏,就是這個“默默無名”的群體中的其中一個。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28年的隱姓埋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他曾“隱身”長達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他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是和錢學森、鄧稼先同名的偉人。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速度世界第一。

“中國閃電般的進步,神話般不可思議。”西方科學家評論。

巨大的成功背後,是難以想象的艱辛。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28年的隱姓埋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兵火轟隆的日子裡,于敏性喜安靜,喜歡讀唐詩宋詞和歷史演義。

他崇拜諸葛亮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之外的智慧,嚮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他把為國紓困的希望寄託在這些人物身上。

1945年高中畢業後,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但他發現那兒的老師並不喜歡刨根問底和追本溯源,難掩失落。更失落的是,強調動手能力的工科,並不適合“心靈手不巧”的他。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28年的隱姓埋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沉靜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傾心於理科,他喜歡並選修了理論物理,並最終棄工從理,轉至理學院物理系。在物理系,于敏的學號1234013常年排在成績排行榜的第一名。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並考取了張宗燧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後,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器重,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這時起,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工作生活,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28年的隱姓埋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製造氫彈主要是算法複雜, 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于敏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

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後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28年的隱姓埋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從1960年到1988年,整整28年的時間裡,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因為這28年,于敏讓中國擁有了足以令世界敬畏的力量,成為中國的“氫彈第一人”。

敘利亞的事情讓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和一百多年前列強橫行的世界沒什麼兩樣,依舊是弱肉強食。

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一切歸結於如今的國家發展和國家力量,背後是於老等人的默默奉獻。

“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