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李陵一家數代為國效命,卻沒能得到善終。不說是李陵了,這種矛盾放在任何人身上,恐怕都不是一個回國能夠解決的。

錯不在李陵,李家三代其實都沒有一個好下場。

李陵的爺爺是西漢有名的“飛將軍”李廣,李廣是一個悲情人物,為覓功名,六十多歲了還要求上戰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請求隨軍,大將軍衛青不願讓他直接跟匈奴人對陣,便令李廣與右將軍合兵,繞東路而出。李廣迷路,不願接受質問,便拔刀自刎。


李廣從漢文帝時期便入軍伍,景帝時期參與過“七國之亂”的平定,他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卻至死未能封侯。當然,李廣難封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漢君不怎麼待見他也是事實。

李廣死後,三個兒子之中只有幼子李敢在世,李敢以戰功擢關內侯,聞父親之死,便動手將衛青打傷,霍去病為了幫舅舅衛青出氣,將李敢射殺。


李陵是李廣長孫,愛士卒,善騎射,嘗以八百騎深入匈奴兩千餘里,無所見虜而還。

前99年,李陵跟隨李廣利出戰匈奴,李陵所部五千步兵遭到匈奴八萬騎兵的包圍,在這種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李陵與敵激戰8日8夜,力竭而降。漢武帝聞之,盡誅李陵兄弟妻子,夷其三族。

李陵不降,絕無生理。歸於匈奴或為詐降之計,然其已妻單于之女,為右校王,李陵勢難自明。在當時這種情況下,誅殺李陵家人也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做法,畢竟朝野議論紛紛,漢武帝也需要平息這種怨憤。

司馬遷對李陵的評價,尚算客觀。

李陵一家老小都死掉了,三代李家男兒為國盡忠,卻都沒有好下場,他會質疑自己曾經的堅持,一點都不奇怪。

霍光、上官桀跟他相熟,漢昭帝時期二人又掌握朝政,迎李陵回朝自然不困難,不過李陵一回,他的名節就得再次蒙上陰影。

反覆背主,這個名聲是很可怕的,古人重名逾於性命,李陵自然知道怎麼選擇,於是他拒絕了漢使,並終老大漠。


司馬遷對於李陵的評價是這樣的:““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滿朝指責之時,只有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說了話,主觀立場上,他是比較同情李陵的。

至於說“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說的也是事實,不過需要考量到的是,因為司馬遷幫李陵說話,漢武帝處其宮刑。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不可能對李陵有太多溢美之詞,畢竟他的理想是寫完《史記》這本書,如果他還要讚美李陵,恐怕他就活不到寫完的那一天了。


司馬遷對李陵拒絕回朝的看法。

如果說到這點,提問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霍光遣使的時候司馬遷已然過世。

也就是說,司馬遷並不知道李陵拒絕回朝這件事情,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評價了。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恐怕李陵仍然是那個“飽受冤屈,身在大漠心在漢”的形象吧。

至於說李陵拒絕回朝,他的人品就怎樣怎樣,這個也是需要站在他的角度來看的。

一家三代拼死效命,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他回不回國,已經不能單純拿人品來說事了。


浮沉於史


李陵大戰匈奴之後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無數人辯解了千年,司馬遷是為他辯解的人之一。司馬遷死後,漢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馬遷看錯人了嗎?當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況和初衷不可恥。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既是將門之後,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業,司馬遷稱他有“國士之風”,在邊關屯兵多年未與匈奴作戰,為了避開漢武帝夾帶的私貨小舅子李廣利,李陵請求單獨作戰,結果只拿到五千兵馬,武帝命令伏波將軍博德迎接,結果博德上說此時不宜作戰,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戰,李陵軍只有五千,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深入匈奴境內,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萬大軍追殺,又遇匈奴增兵,最後十萬大軍截擊,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殺敵一萬餘,山窮水盡,糧草耗盡,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漢朝。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漢的家屬親人悉數被殺。李陵戰敗投降以後,漢武帝劉徹將李陵的家人全部殺掉,“母弟妻子皆伏誅”。李陵在匈奴這邊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親人。後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勸說蘇武時有書信來往,根據“答蘇武書”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實意的,也想著暫時保命,將來反戈一擊,為大漢效命,不料漢武帝把事情做的那麼絕,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後來漢武帝死掉,霍光掌權後,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願意再回來,很多人由此懷疑李陵的品格,試問,這時的李陵家人悉數被殺,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還怎麼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時代的李陵已經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當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隻知道投降賣國的小人,霍光作為首輔大臣,也不會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迴歸。恰恰正是基於李陵正直的“國士之風”和殺敵報國的功勞,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與漢為敵的情誼,漢朝才會派人去勸說李陵迴歸。而此時的李陵已經受盡了漢家的侮辱,先是漢武帝誅殺李家人,再是滿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辯解了兩句的司馬遷被宮刑受辱。李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漢朝的信任和熱愛,變得心灰意冷,在與蘇武的書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徹心扉的悲憤!以五千人馬對抗十萬匈奴兵,斬殺上萬人頭的李陵將軍,哪有什麼品格問題?有問題的是劉徹!


4.這不是什麼投降言論,這是真實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為漢家王朝做出貢獻的人,是擊殺匈奴保護邊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殺了全家的孤兒!


話說春秋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馬遷要長。

在漢武帝死後,漢室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同李陵是舊日的好友,他們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勸李陵返回國內,繼續為大漢效命。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絕了任立政的請求。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在霍光邀請李陵返回國內時,司馬遷可能已經去世了,如何能夠評價李陵的這一行為呢?

第一,司馬遷在李陵兵敗時,站出來為他說了幾句公道話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欣賞李陵的人品的,因為李陵孝順,有信義,有國士之風。對於李陵的投降,司馬遷有一個大膽的推測,認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機會報效朝廷。

從後來李陵與蘇武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李陵當時確實是抱有詐降的想法。但是,後來漢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殺了,就斷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馬遷也因為替李陵說幾句公道話,慘遭宮刑的厄運。

第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李陵並沒有過溢之描寫

其實對李陵的故事敘述完整的是《漢書》,而不是《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陵這個敏感的話題,還是寫得十分小心謹慎,儘量不帶個人的感情色彩。

對於李陵兵敗投降,《史記》只是這樣輕描淡寫:“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馬遷特地寫了這麼一句: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陵的投降,確實是聲敗名裂。李氏三代為將,門客不少,但這些門客都因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恥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李陵,並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第三,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立傳,司馬遷都本著客觀的原則

作為一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立場是比較公正客觀的。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為他立傳,司馬遷都儘量以事實說話,既不溢美,也不貶低。

比如說,他說李陵孝敬母親,這說的是事實;他說李陵對人有信義,這也是說事實;他說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數萬敵騎,即便古代名將也未必能超過之,這也是說事實。司馬遷的幼稚也在這裡,他的思維方式與皇帝根本不同。

對於李陵最後投降匈奴,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司馬遷當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這種行徑。因此,在《史記》裡,司馬遷如實寫下李氏聲敗名裂,門客深以為恥。表面上是寫門客對李氏的態度,其實也是司馬遷的態度。投降敵國是可恥的行徑,儘管司馬遷對李陵還是抱著些許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於言表的。


君山話史


李陵的全家都被漢武帝剁了,然後再回去?這不是羞辱什麼?


臣子的忠義,帝王的薄情。


這句話放在李陵的身上在合適不過了,李陵作為將門之後,他的內心是極度渴望建功立業的,所以和漢武帝請求主動出征匈奴,可是漢武帝是拒絕的!


因為當時的馬匹奇缺,沒有戰馬去攻擊匈奴無疑是自尋死路。


可是,李陵不聽非要出征不可,而且還吹下了一個天大的牛逼:


就是用步兵,我也能夠幹趴那些匈奴。


好!漢武帝聽了李陵的這句話,高興的拍了拍手。為了安全起見,漢武帝還專門安排了漢將路博德,希望他們兩個人互為援手,可是哪知道路博德拒絕了漢武帝,還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搪塞漢武帝。


總之就是,自己不想出徵,誰愛上誰上。



可是,路博德的這些話徹底惹怒了漢武帝,因為漢武帝覺得這些話是李陵內心真正的想法,也許李陵覺得自己牛皮吹大了不想出徵,估計借別人之口來打圓場。


好你個李陵,你現在後悔了?當初你怎麼說的?當初你怎麼吹牛皮的?


漢武帝親自給李陵寫信,你丫的現在就深入敵後,給我把匈奴主力挖出來,要不然就提著你的腦袋來見我。


古代王朝最為忌諱的便是未知敵情,就隻身犯險。況且李陵所帶的軍隊本來就僅有5000多步兵,如果這的遇到匈奴的騎兵,那這5000的騎兵就是砧板上的魚肉。


可是,漢武帝親自下令了 ,李陵必須執行。好傢伙,李陵真的遇到了匈奴的三萬主力部隊,這一仗李陵損失慘重,但是好歹成功的逼退了匈奴的大軍。


但是匈奴兵很快救得知了一個消息,李陵這小子是孤軍深入並沒有援軍,匈奴軍對李陵的軍隊發起了瘋狂的進攻,李陵的五千騎兵迅速潰散,僅僅剩下了李陵孤身一人,李陵因為作戰勇敢被匈奴人流了下來。


在漢武帝的心目中,李陵就是殉國他也不會選擇投降。


可是,那些逃回來的士兵卻告訴了漢武帝一個驚爆的消息:


李陵那小子投敵叛國了!!!


漢武帝勃然大怒,整個朝堂之上的大臣們都支支吾吾沒有敢說一句好話,司馬遷站了出來替李陵說了幾句好話,沒想到被盛怒之下的漢武帝直接給閹了。


平靜之後的漢武帝突然覺得李陵應該不是那種人,於是派公孫敖前去找一找李陵的下落,可是沒想到這個吊兒郎當的公孫敖不僅沒有找到李陵,還添油加醋的說:


“李陵那小子幫匈奴練兵呢!差點沒把我打趴下。”


剛剛緩過神兒的漢武帝再一次勃然大怒,下令誅殺了李陵的全家。


漢武帝病逝之後,霍光曾經派人專門去召李陵回到故土,可是李陵憤然拒絕。


因為李陵知道他已經回不去了,總是朝堂之上的那些新任帝王已經不會再提及自己的這些事,可是那些朝堂大臣呢?


他們會如何羞辱自己?


都說人言可畏,其實人言就是最好的殺人利器,李陵不是不想回到故土,只是他知道自己縱使回到故土,也無法安享一生,搞不好最終的結局就是憂憤而死。


一句“丈夫不能再辱”已經表達了這位老將想說的一切。


歷史總探長


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後,當時主政的大臣霍光、上官桀奏請漢昭帝同意,到匈奴準備把李陵接回來。但是李陵以“歸易耳,恐再辱”為由,拒絕回到漢朝。

要知道,李陵當時是受到漢朝舉國上下同情的人(雖然大家表面上都在罵他,其實是罵給漢武帝喊的,實際上是都同情他)。太史公司馬遷還因為替他辯護,說他“雖古名將不過也”,雖然投降了,但“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說起來,霍光、上官桀把他接回來,正是他實施在匈奴內部反擊,以此“報漢”的最佳時機,他為什麼卻又回去呢?他不回去,不是打司馬遷的臉,讓司馬遷白白地為他受腐刑嗎?

(司馬遷)

他說他不回去的原因是“恐再辱”,那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繼位。漢昭帝也是同意他回去的,而且朝中還是霍光、上官桀這些人當政,他還會受什麼辱?再說了,就算受辱,人家為你,“腐刑”都受了,你用你的行動,證明一下司馬遷說的是對的,也不枉司馬遷白為你受辱一場啊。

那麼,李陵為何不用實際行動加以證明呢?

李陵在歷史上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沒有投降之前,他是一個硬漢,是一個戰神。可是當他投降了匈奴以後,纏繞在他身上的謎團,實在是太多了。

一、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

司馬遷說他是假投降,漢武帝最初也認定他是假投降,還派人去準備接他回來,不過並沒有接成功。

接的人沒有接回來,卻聽到了一句假話,說李陵在幫助匈奴練兵(實際上誤會了,不是李陵,是李緒),於是漢武帝殺了李陵留在長安的家人。後人認為,正是因為漢武帝誤殺了李陵的家人,李陵才從“假投降”,變成了“真投降”。

不過,這裡也有疑惑。如果李陵真是假投降,為什麼不積極準備逃跑?而且還有人去接他。如果他不逃跑,是為了做內應,為何又一直沒有做內應的行動?

(李陵)

二、是假幫匈奴,還是真幫匈奴?

李陵到匈奴以後,當時確實沒有幫助匈奴練兵,而是另一個投降將軍李緒在幫匈奴練兵。但是,李陵難道就沒有幫匈奴做過事情嗎?沒有幫匈奴做事情,匈奴為什麼那麼器重信任他,單于不但把女兒嫁給他,還封他為右校王。固然匈奴是想拉攏他,但假如他在言語上稍微強硬一點,匈奴也不可能那麼信任他啊。匈奴人也器重蘇武,希望蘇武能夠為匈奴所用。蘇武不同意,匈奴為何就沒有那麼器重他呢?還把他攆到寒冷的地方去放羊!

再說了,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雖然對他在匈奴的經歷,歷史上記載的不多,難道他就沒有幫匈奴做過事嗎?作為將軍的李陵,他應該做什麼事呢?肯定就只能是練兵。如果他真幫匈奴練過兵,還算是漢武帝冤枉他嗎?

李陵最終之所以不回去,他說的是“恐再辱”。為什麼會再受辱?肯定是他害怕他在匈奴的作為,回去後被國內的人打聽到,報告給皇帝,皇帝秋後算賬,又懲處他。否則的話,他怎麼會“再辱”呢?

(漢武帝)

三、是真不想回去,還是假不想回去?

李陵說他是想回去,但是害怕“再辱”。但很可能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對於他來說,在匈奴是單于的座上嘉賓,是單于的乘龍快婿,是“王”。回去以後,他能幹什麼呢?別說當“王”封“侯”,不被秋後算賬,已經是不錯的了。就算漢朝不對他秋後算賬,他所受到的待遇,肯定也是極差的。

再說了,他家裡的人都被漢武帝殺光了,他回去後,難免觸景生情,悲痛不已。而在匈奴,他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而且有了孩子。離開匈奴妻子倒也罷了,怎麼又捨得離開孩子呢?如果把孩子帶回去,在漢朝又怎麼可能有發展呢?

所以,李陵當時很可能是真的不想回去啊……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陵只是一個玷汙了乃父乃祖,辜負了君王朝堂的小人。


作為隴西李氏的子孫,他可謂是根正苗紅,祖父李廣被太史公認為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親李當戶也是一員大將,漢武帝將他如栽培霍去病那樣栽培,全心全意待他,同時也是同情他父祖的遭遇,李廣因去戰場的路上迷路而自殺,漢武帝和整個朝堂看中他的資質,給他最好的裝備和人馬,讓他成才。

他出塞作戰,因路博德送輜重不及時,被匈奴圍住。在最後時,他與副將韓延年相約一起戰死,而在韓延年戰死後,他居然投降了!


好,這個捏著鼻子認了,畢竟他也是抵抗到最後一刻了。他投降了之後呢,混的可好了,娶了單于的女兒,甚至把頭髮剪了,和匈奴人一樣打扮。相比趙破奴,同樣是被俘虜,趙破奴始終都在找機會回漢,後來也回去了。

的確,李陵全家被殺了。但是,那也是他活該,投降了匈奴,也就是該這個下場。放抗日戰爭,投降了日本,估計這樣也沒人同情。

在漢匈對峙幾十年裡,漢朝一直在向他釋放善意,把路博德發配到邊塞,甚至死在那裡,漢帝也願意徹查當年的事。他則堅定地和匈奴穿一條褲子。

他投降時許過不與漢軍對陣的承諾,也算是他良心的一點點體現吧,但是這條他也沒有遵守,前89年,阻擊遠征匈奴為主將李廣利分兵的商秋成帶領的三萬漢軍。


這說明他早就不是漢人了,而是匈奴的昆堅王。他不是伍子胥,而是中行說,是汪精衛。不足可憐。他領兵攻擊漢軍,這個行為是太史公怎麼洗也洗不白的。


漫談國史


李凌不回大漢,因為他的家人已經被殺!他自己又在匈奴娶妻生子!而且單于給她的待遇也很好!公孫敖接他沒接到!蘇武牧羊十九年回大漢時,李凌就說了,我不能如你一樣把皇帝當做父親一樣,從母親被殺那時開始,我已不能回去,李凌後曾帶匈奴兵馬抵抗漢軍的攻打!這時還曾有人勸他回漢,他說不能再辱也!李凌在匈奴地位極好!後來

班昭(好像是)在漢書裡曾說到過司馬遷私心替李凌說話,改變歷史真相!對於大漢來說李凌就是一員降將!這不需要解釋!叛徒就是叛徒,不需要解釋原因為他平反!


路遙lgy


李陵沒胡沙,這個問題歷史上頗多爭議!

李陵的祖父李廣,就是著名的飛將軍!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李廣終其一生得不到封侯!

漢朝的時候侯爵並不是很惜貴,像鳴雌亭侯許負,一個算命的女人都封侯了。李廣一生沙場浴血,儘管功勳不著!後來卻不堪受辱自殺了!

李廣的兒子李敢為父討說法,冒犯了衛青,衛青隱忍,卻不想霍去病替衛青抱不平射殺李敢!

到了李陵這裡!李陵應該是個良將,儘管李陵被匈奴俘虜!李陵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於之後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這一戰李陵以五千步卒戰八萬匈奴軍,激戰八天八夜尚且殺敵一萬多!後來李陵得知是李緒替匈奴練兵致漢武帝誤會而誅殺李緒,差點身死匈奴!

我認為李陵沒有對不起漢武帝!李陵激戰的地方離伏波將軍路博德近在咫尺,卻得不到救援!後來漢武帝也怪罪路博德,至路博德老死居延!

太史公替李陵說情,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其實這應該是兩大軍功集團的博弈,李廣代表的隴西軍功集團與衛霍軍功集團互不相容!

漢武帝死後,與李陵關係不錯的霍光,上官桀去邀請李陵回來!李陵說大丈夫豈能二次受辱,拒絕回來!其實換了誰家人被夷三族,老母都被漢武帝所殺,有什麼臉面回來?

蘇武牧羊時,匈奴派李陵說降,蘇武說自己有必死的決心,李陵覺得無顏蘇武!

後來李陵帶去漢武帝死訊給蘇武,蘇武聞後對南哭拜,悲哀過度以至吐血。

蘇武歸漢,李陵說,假使漢朝不誅殺我的家人,我或許能像曹沫那樣立功贖罪。但皇上殺了我全家,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並做歌道: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後,於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這個悲情的男人終於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雜曲歌辭·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域,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飛書報天涯。


我意縱橫1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漢武帝殺他全家,他還怎麼回去?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雖然極力邀請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經不願意回了。

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是因為司馬遷認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強調的是,司馬遷和李陵其實並不認識。他只是聽說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說話。其實,司馬遷在李陵問題上是偏心的。他因為認可李廣,所以在主觀上便認可李陵。或者可以這麼說,司馬遷對整個李廣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這種同情心的驅使下,他為李陵說情,根本不足為奇。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部。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李廣利大軍運送糧草。

這裡一定要搞清楚漢武帝的初衷,他並沒有讓李陵出擊,他只是讓李陵搞後勤。這其實在照顧李陵。

但是李陵不願意負責後勤,他主動請求討伐匈奴。所以李陵後來的悲劇,其實是他自己主動請戰造成的結果。

當李陵請徵後,漢武帝起初並沒有答應,原因是沒有戰馬。

但是,李陵堅持要出征。他誇下海口,說我帶著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這種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領教。所以在李陵這麼強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沒有再阻攔,同意讓他出徵了。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漢書》

同時,對於沒有馬的問題,武帝也並沒有不管不顧。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時,讓一個叫路博德的邊將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給李陵提供點給養。


然而這個路博德很自負,他覺得自己是個老資歷,給李陵做後勤補給太丟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後勤。當然,這個話他沒法跟武帝明說,於是就跟武帝扯了個小謊,說現在秋高馬肥,不利於和匈奴人作戰,極力勸阻武帝讓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開春再說。

漢武帝當時已經老了,有點老糊塗。他本能的懷疑路博德的話是出自於李陵的授意,為的就是找藉口不出徵。

因此武帝給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這五千人必須到浚稽山紮營。(大概位於現在的今阿爾泰山中段,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漢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執行。於是他也就踏上了不歸路。

後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這裡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隊。漢軍以五千對三萬,李陵且戰且退。匈奴人損失慘重,本來準備退兵。但就在這關鍵的當口,一個叛降的兵士將李陵軍隊的虛實透露給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沒有援軍後,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緊圍攻。

這個時候,李陵的選擇很詭異。他當時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畢竟後來還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內。但是他居然拋棄大軍,率小股部隊突圍了,在副將戰死後立刻投降,大有臨陣脫逃的嫌疑。

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漢書》

由於李陵在初遇敵軍的時候,把情形向長安做了彙報。再加上李家一門都是猛將,李廣當年就是自殺的。因此,武帝主觀認為李陵可能也會死戰殉國。對他的氣節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豈不料,這些逃回來的軍士帶來的卻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漢武帝的脾氣滿朝文武都是知道的,於是滿朝文武也就都順著武帝的意思,紛紛發聲聲討李陵,把李陵罵的狗血淋頭。

這時候,只有司馬遷一個人站了出來,替李陵說話。

漢武帝的脾氣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順著,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馬遷如此作死,漢武帝豈能饒他?

並且,司馬遷更不應該的是,這番在不恰當時間發表的不恰當言論,又得罪了當時武帝的親信兼大舅哥李廣利。因為按照出徵前的戰略規劃,李陵部本應該和李廣利的主力會師。現在李陵被殲滅,李廣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鋒中也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其實兩個人都應該遭到懲罰。

但是由於李廣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腦兒的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李陵。漢武帝對此是氣上加氣(找不到出氣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馬遷做了替罪羊。

這裡插一句,司馬遷原本是死罪。由於湊不齊錢贖罪,就改成了宮刑。


平心而論,漢武帝對整個李廣家族還是相當不錯的。李陵事件後沒多久,漢武帝就有點後悔了,他很後悔當時沒有派兵馬去接應李陵。作為補救,他便讓令公孫敖帶著部隊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來。

可是這個公孫敖帶著一大幫人馬到漠北草原轉了一番,空手回來了。大概是公孫敖害怕回去捱罵,就欺騙武帝:說他抓到一個匈奴人,聽說李陵在給匈奴人練兵,所以我沒能把他帶回來。

漢武帝當時老了,聽了公孫敖的話,一點也沒有懷疑公孫敖的話,立即大怒,當場就下令滅了李陵一家。


過了很多年,終於有漢朝使者到訪匈奴,向李陵問起了此事。李陵說,給匈奴練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個叫李緒的人。但這時候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家人被殺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漢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漢武帝死後,霍光和上官桀執政,這兩人都是李陵年少時的好朋友。他們專門派了李陵的另一個好友去匈奴,名為出使,實則為是為勸返李陵。

好友好話說盡,李陵沉默了。過了一會,李陵緩緩的說: “丈夫不能再辱。”

對於李陵來說。

當年吹牛太厲害了,導致跟著他的五千將士死傷大半。副將陣亡,而他卻投降了。他哪有顏面回去?

家母妻兒,一家全族都被殺了,李陵連家都沒有了,此時再回到長安,他哪裡還能找到故鄉的感覺?

其實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漢朝,也難免因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來前途無限的青年將領落到這幅田地,只能說悲涼了。


漢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終年61歲。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經過去了25年。距漢武帝駕崩也有10年。



在李陵這件事上,毫無疑問,李陵和漢武帝都是有責任的。一個豪氣沖天,但是讓人大跌眼鏡;一個晚年易怒多疑,殘酷冷血,讓人難以捉摸的人。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跟隨李陵征戰匈奴戰死的那四千多將士。事後大家都在為李陵鳴不平,卻又有誰替那四千多將士感到惋惜呢?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漢承秦制,律法嚴酷,李陵作為漢朝將軍,他難道不知道投降匈奴會牽連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過,知不知道已經無所謂了。根據歷史的走勢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討伐匈奴這件事上栽跟頭,也很難說他在其他事情上不會栽跟頭。漢武帝晚年乾的那些事,簡直件件都是黑歷史。比如說巫蠱之禍,很難說李陵不會捲入其中。

而極力邀請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與他們二人關係不錯,但他們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實證明李陵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後來霍光與上官桀也翻臉了,霍光殺了上官桀,連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蘇武也受到牽連。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樣要面臨站隊問題。

說實話,對於李陵來說,回到漢庭還真不見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說司馬遷,歷史上的司馬遷,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將領,喜歡貴族出身的將領,凡是看過《史記·李將軍列傳》和《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人都能知道,司馬遷就是喜歡李廣,這一點是沒得洗。

在同情李廣的心態下,司馬遷愛屋及烏的對李陵也是非常同情。於是,當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回長安,當滿朝文武為了迎合漢武帝怒斥李陵的時候,司馬遷本能反應的替李陵說了辯解的話。

他說這話的初衷並不複雜,因為他本能的認可李陵的人品。

因為認可,所以替他說話。這有什麼問題?

後來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在《史記》裡記下了這句話:

“自是之後, 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

這是啥意思?這說明,就連司馬遷也覺得李陵投降很丟臉。於是他在《史記》裡面記下了這句話。

丁是丁,卯是卯。滿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風罵,純粹的抹黑,司馬遷當然要駁斥這種馬屁行為了。而李陵給整個隴西李氏家族抹黑,導致李氏在隴西抬不起頭,司馬遷也如實記載了,這有什麼問題?

至於李陵的人品如何,這個見仁見智。


Mer86


李陵的人品是低下的。按照漢朝法律將士出征,家屬是要被控制做質的,李陵明知老母親做人質還要投降,畜牲啊。看史書片段: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陵為啥不能像那四百人一樣迴歸漢朝,他爺爺李廣最起碼有點骨氣,就是死也得回漢朝,最後拿錢贖罪。李陵呢就是個漢奸,人人得而誅之的恥辱,敗光李家幾百年聲望,從此李家在漢朝少有大成就者,李家在兩漢敗落了,古人講究捨生取義,忠君報國。他一條也做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