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這些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

展望“十四五”,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國產業發展進入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如何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順暢接續轉換,搶佔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是關鍵。研究認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生物經濟、海洋經濟和綠色經濟等五大新經濟形態將成為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到2025年,五大新經濟佔GDP的比重有望超過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

數字經濟推動作用進一步拓展

實踐充分證明,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滲透於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正加速重構全球經濟新版圖。

2017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2.9萬億美元,佔全球GDP比重約16%。世界各國正加速新興技術研發,積極搶佔技術競爭的制高點,持續釋放數字經濟紅利,不斷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全球接入工業互聯網的設備數量有望從2015年的26億件猛增至2021年的100億件,到2025年將助推相關行業創造超過8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報告,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2017年已達27.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2.9%,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5%,已經成為引領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重要!這些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 | 關注新經濟

未來5—10年,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升級、5G等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居民消費升級對數字技術和經濟需求的持續增加,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包括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數字創意、電子商務等在內的數字經濟仍將持續較快發展。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約為40萬億—45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35%。

智能經濟成為轉型升級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是具有“頭雁”效應的基礎性技術,技術突破快,帶動作用強,正在走出實驗室,進入現實世界,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深遠影響。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製造、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技術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為人們生活和城市發展新風尚,智能經濟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正在加速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重塑製造業國際分工格局。

據全球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 tner估計,2018年人工智能行業總產值為1.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0%以上,到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9萬億美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推動全球GDP增長14%,對世界經濟貢獻達15.7萬億美元,中國和北美有望成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由此可見,“十四五”時期,我國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仍然不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有待提升。但是,智能經濟在製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程度越來越深,智能經濟和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智能經濟相關產業規模龐大。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規模接近4萬億元。未來5—10年,隨著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我國人工智能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有望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到“十四五”末,產業規模有望突破7萬億—8萬億元,佔GDP比重約為3%。

重要!這些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 | 關注新經濟

生物經濟將快速發展

美國著名趨勢學者傑里米·裡夫金曾指出,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目前,生物技術進入產業化階段,基因檢測、基因編輯技術正以比“摩爾定律”更快的速度發展,細胞和基因療法技術日益成熟,生物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技術創新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正在引發農業生產、工業製造、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深刻變革。突飛猛進的生物技術將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形成生物經濟。

2013—2017年,全球生物產業產值持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世界許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把生物產業作為新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加速搶佔“生物經濟”制高點。根據大觀研究(Gr and View Re? sear ch)測算,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產值為3696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7271億美元。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速,2018年產業規模接近5萬億元。展望“十四五”,以基因測序、合成生物技術、液體活檢、細胞免疫治療、生物大數據、生物仿製藥、生物製造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進一步發展,將帶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等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到2025年產值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元,佔GDP比重有望超過3%。

重要!這些新經濟將引領“十四五”產業發展 | 關注新經濟

海洋經濟亟待轉型升級

海洋是支撐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根據聯合國數據,現在全球海洋經濟規模已可排到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約為2.6萬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全球海洋經濟價值將達7萬億—8萬億美元。

我國201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76萬億元,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4%,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帶動作用。但也存在海洋新興產業佔比仍然不高、產品附加值偏低、創新驅動作用有待強化等問題。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要求和國際上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新趨勢以及“十四五”時期國家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等海洋新興產業,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海洋產業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搶佔國際海洋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成為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來,在數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海洋產業正從傳統產業轉變為向科技要潛力、向遠洋要資源、向業態創新要未來的創新性產業,年均增速可達8%—10%左右,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有望超過14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10%左右。

綠色經濟有望持續較快發展

綠色經濟主要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行業。近年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大潮,清潔生產技術應用規模持續拓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推廣,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綠色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如,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已達到26.3%,比10年前提高超過10個百分點,成本卻從1990年的每瓦8美元降到2017年的15美分以下(不足1元),僅為原來的1/50。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179GW,離網可再生能源使用人數達到1.46億,新能源佔全球能源消費的比重已達到15%左右。同期,全球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約為1.2萬億美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超過142萬輛,保有量突破340萬輛。

我國綠色經濟發展迅猛,2018年總體規模約6萬億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017年底達到6.5億千瓦,風力發電和光伏產業規模穩居全球第一。節能環保產業持續較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產值達4148億元,增長16.3%。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83%,保有量超過270萬輛,我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產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國家。

展望“十四五”,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普及,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綠色技術的突破和市場環境的逐步完善,我國綠色經濟有望持續較快發展,按照年均10%的增速測算,到2025年綠色經濟總產值有望超過12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3%。

總的看,五大新經濟領域知識和技術密集、市場需求廣、企業效益高、帶動作用強,能夠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符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的重點。但在政府監管、市場培育、要素支撐、投融資和財稅政策扶持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應堅持“創新引領、供需結合、高端發展”的思路,重點突破制約新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將五大新經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動力源。

從供給側看,要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和“放管服”並重,完善公共投資、市場準入相關規定與程序,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加大智能電網、下一代信息網絡、5G、基因庫、深海試驗裝置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著力新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完善高端要素協同機制,暢通要素流動渠道,促進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與五大新經濟需求相匹配適應,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瞄準重點領域,研究制定完善產業鏈、構築生態鏈、增強核心競爭力和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措施,完善創新服務體系,選擇若干區域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和示範區。

從需求側看,要加快市場培育,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完善首臺套支持政策,加大政府採購力度,支持企業拓展“一帶一路”等國際市場,營造良好的新經濟發展環境。(作者:盛朝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中國經濟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