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情怀

陶渊明的情怀

陶渊明的情怀

文\钟百超

陶渊明,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即使过了一千多年,依然那么响亮。他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符号,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人,因为写了一些田园诗而开创了一个诗派,这仅仅还是文学层面。但是,这个诗派,它所代表的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理想,因而,它又超越了文学,进入了思想领域,左右了社会观念,成为一个时代,乃至人类永恒的强音。当我们不得不被捆绑而进入了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以后,人类更加需要心灵的家园。而这个家园,依然可以在陶渊明的笔下找到它的原型。重读陶渊明的作品,无疑是一次心灵回归之旅。

陶渊明有过简短的从政经历,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到他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不已的年代,一个士人,纵使有千般才华,万般志向,也无用武之地。与其耗费精力,虚度光阴,不如归隐田园,回归本真。《归去来兮辞》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与其说《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人生哲学的巨著。人生的意义何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如何处理身与心,生活与理想,人与自然等问题,都能在这篇抒情小赋里找到答案。

留恋什么,舍弃什么,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首先要活着,这便是人生的立足点,也是制高点。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士人,博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过着有固定俸禄的安稳日子,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追求。“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尽管陶渊明曾经做过江州祭酒,属吏,参军等职,但其俸禄不足以让家人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尽管妻子在家里也努力耕种,但都无法自给,由于孩子多,米缸常常是空空的。与其让家人挨饿,不如再次出去谋官,从而解决吃饭问题。“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正好有了机会,经叔父的介绍,就被委任为彭泽县令。“公田之利,足以为酒。”陶渊明嗜酒如命,况且彭泽县内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正合他的心意。“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不懂得营生之道的情况下,也唯有找个官做做,暂时解决生计问题。

陶渊明的情怀

但是,陶渊明不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人。“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任职不久,便开始怀念故园,产生回家的感觉。好好的官,为什么不做了呢?“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原来,他觉得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是最重要的,本性的东西勉强不得。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换言之,他宁愿肚子挨饿,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意。做官谋生,那都是役使自己,甚至是作贱自己的事情。“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违背意愿,违反本性,他深感到惆怅、感慨万千,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既然心灵已经为形体所役使,过去的也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补救,走入迷途大概还不算远,觉悟到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而现在的觉醒是对的,那就不必惆怅和独自悲哀了。“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得知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吊丧的心情急迫,正好也趁这个机会辞去这个官职。

一个人不为形所役,那该为什么而投效?“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家里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回家去吧!这田园的呼唤,是最撼动人心的呼唤。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眼看就要荒废了,怎么可以忍心。土地是什么?土地是人的命根子,是人得以生存的保障。土地也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在自己的土地上,人就获得了生存的条件,人格的尊严。凭着自己的劳动,获取食物,保有独立意志。而从政呢?仕途坎坷,还要与人不断的争斗。更为可悲的是,为了五斗米,很多时候不得不低三下四去折腰。一个人在自己的家园里,只要懂得自然规律,学会稼穑之道,辛勤劳作,一定会获得丰收,过上自给自足,安康幸福的生活。

陶渊明的情怀

家庭是宦游者的港湾,一个人长期在外面做官,没有家庭的温馨和踏实。长期漂泊,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回家的路上,不断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还有多远,什么时候能到家,还抱怨天亮得太慢了。“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远远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心中便顿生欣喜,一边高兴,一边奔跑,恨不得马上回到家。到了家门口,僮仆和孩子们在门前欢迎守候,见到贤淑的妻子,更是喜上眉梢,乐在心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带着孩子们进了屋,老婆已经把美酒盛满了酒樽。端起酒壶酒杯,一边自斟自饮,一边观赏着庭中的树,那是多么的舒畅呀。

为什么回到家就高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家里,可以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小屋,即使再简陋,那也非常舒服惬意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回到家,再也不受案牍之劳形,也不需要与人勾心斗角,委屈自己。在家里,每天可以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一个人自由自在。有时候也拄着拐杖,去外面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看着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飞回巢中,心中有多么的欣慰。虽然日光暗淡,即将落山,但是仍然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远离政治斗争的官场,跟大自然在一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多么的快意。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回来了,就安静安静吧,彻底断绝与官场的一切来往。既然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家里,跟亲戚,跟农人聊聊天,有空弹弹琴,多么快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欣赏那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这种山水之乐,在官场上哪里体会得到。

陶渊明的情怀

一个人年轻时追求功名利禄是正常的,但是,到了一定年龄,还利欲熏心,那就是不可理喻的了。陶渊明经历了这么多的人情世故,世事沧桑,他终于明白了。心灵的家园才是最重要的。“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何不能随心所欲,顺乎自然。惶惶不可终日,到底何苦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追求富贵,也不希望升入仙界,外界对我就没有办法,不为富贵和帝乡所困扰,人便是自由洒脱的。“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坚定不疑。这是何等的达观与洒脱!

魏晋时期,正是儒家经学暂时处于没落,玄学、佛学盛极一时的历史阶段,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处于矛盾状态的之际,士人该何去何从?是纵情山水,隐居避世,还是弃官归隐,回归田园?显然,陶渊明选择了后者。

正是这一选择,陶渊明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坚守本色,乐天知命,成为陶渊明的全部生活哲学。孟子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陶渊明以自己的抉择,实践了孟子的伟大情怀,也造就了自己虽遭逢浊世,但决不同流合污,更不能消极颓废的旷世情怀。

陶渊明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