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富川有座“最具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已历经风雨300余年!

在美丽的富川,有这么一对姐妹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横跨黄沙河上,距今已历经风雨300余年!

富川瑶族地区与通往北方的湖南相邻,江浙的廊桥文化通过潇贺古道传人这里,境内先后建有约180座的风雨桥,现存较完好的仍有25座,堪称“风雨桥之乡”。

瑶乡富川有座“最具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已历经风雨300余年!

青龙风雨桥(单孔桥)

仅油沐乡境的黄沙河上,就遗存有回澜、青龙、锦桥、毓秀、集贤、社尾岗、环涧、钟灵8座风雨桥,其中以回澜风雨桥保存最好,最具民族特色,被认为是集中国比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本地的廊桥四种造型特点于一身的组合体。

回澜风雨桥

回澜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庙桥互相脱离的风雨桥。明崇祯十四年(1641)重修,改成桥庙合一的石拱风雨桥。

瑶乡富川有座“最具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已历经风雨300余年!

回澜风雨桥(三孔桥)

桥身和桥面全为石料结构。桥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共3拱,采用并列式砌筑,每拱跨度6.22米,拱矢35米。桥面南北走向,由楼阁和桥亭两部分联结而成。

楼阁为四方形,青砖绿瓦,四角飞檜,设有东、西、北3门,北门与桥亭直接相通。桥亭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长廊,中耸一楼,两旁设有木棚栏和板凳,供来往行人憩息、避雨。在桥头还建有庙,桥庙相连,形成“桥对庙、庙对桥”的格局。

跟普通桥梁修建的目的一样,回澜风雨桥也是为了解决跨水越谷的交通问题,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桥上畅通无阻。

设计者同时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考虑到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

如拱桥形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船只从桥下通过;廊式桥则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南方雨多日照强,在桥上修建廊屋,既为过往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又保护了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