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清代的北京城是天下商货汇聚之地,街上众多的买卖铺户,都在门外悬挂着代表本行业的幌子和招牌,方便主顾辨认;而游走在胡同里的各色行商小贩,借助拨浪鼓和其它响器,招揽生意,让人不出远门就能买到东西。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醋店招幌悬挂于醋店门口,作为出售食醋的标志。黑色木板制成葫芦形状。正面刻『腊』、『醋』、背面刻『醋』『魁』。『醋』与『酢』是通假字。『腊醋』是指腊月酿造的醋,这时酿的醋保质期长,不易变质。『醋魁』是指最上等的醋。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黑木猴为木雕,猴身呈坐姿,后肢交叉,除了脸部、耳廓、屁股、胸部涂有红漆外,全身黑漆,前肢抱有一元宝(马蹄形钱币)。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据传,早年北京前门外鲜鱼口路南有一家『田老泉帽铺』,入口左右两侧放置木雕黑猴,前爪抱一个金元宝。久而久之,黑猴就成为了帽店的老招牌。因形状酷似,推测这个木雕猴也是帽店的招牌。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清代银号招幌是老北京既可兑钱又兼借贷的钱铺外悬挂的招幌。一枚大钱币的上下串着钱串,顶部为金属制的帽型装饰。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钱币和钱串为木制。钱币背面的满文意思是钱币铸造局宝泉,正面为『国宝源流』四字。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铜茶汤壶用于冲泡北京传统小吃茶汤的铜壶,红铜制作。茶汤系以茶汤面、油炒面、藕粉等加糖并用开水冲泡而成的一种小吃。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茶壶分壶心和壶肚两部分,壶心装燃煤,壶肚装水。壶底可收纳煤和火筷子。庙会时,对于烧香拜佛乏累一天、口干舌燥的妇女、老人和小孩来说,茶汤是受欢迎的小吃。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药店招幌是老北京中药店铺外悬挂的招幌,一方面为兜售货品,一方面表明经营的商品和业务。该招幌木质金漆黑色圆心的两块膏药形木块,上下分开,中间一块金漆图红色圆心,四方形和三角形的木雕板象征着折叠的膏药包,红黑两色丸药则象征着被视为万能药的膏药。膏药是固体的,用火烘软,药丸放在四方形的布上圆形展开,贴在患处。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底部坠木雕鱼一个,寓意是『富贵有余』和『子孙满堂』,因为鱼的发音同『余』和『裕』,而且鱼的繁殖力很强。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旧时出诊郎中手提的药箱,中间分隔成若干个抽屉,存放必备的药物及诊脉、针灸等医治病人的工具。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药铃为市内行医看病的先生或卖药小贩招揽生意用的响器。手指伸入环中转动,铁环内部的小铁珠子撞击环壁发出声响。北京人又称其为『虎撑子』。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相传是唐初名医孙思邈的发明,他为了给喉咙肿痛的老虎治病,又不被老虎咬伤,便放入铜环撑住虎口。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拨浪鼓是老北京走街串巷卖针线、布头和妇女用品等百货的小商贩,为了招揽客人而使用的小鼓,一摇就能够发出声响。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货郎钱箱是老北京走街串巷出售货品的货郎(肩挑货担走街串巷,卖小日用品、化妆品和儿童玩具等的小商贩),随身携带,存放货款的木箱。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但直到明朝后期,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清代乾隆铜钱是乾隆时期铸造并通用的货币,一面铸有『乾隆通宝』四字,一面铸有满文。黄铜制,钱体十分规整。据考证为乾隆宝泉局所造,与其他铸钱局所制『乾隆通宝』不同的是,『乾』字右半部第一笔不是一撇,而是一竖,与第三笔连在一起;『通』字第二笔写成一竖一直向下延伸,与甬字中间一竖连成一笔。

老北京的这些买卖物件儿,你都见过吗?


注1:文中照片除第一幅外,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