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學者:“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答案”

中新社悉尼4月11日電 題:澳大利亞學者:“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答案”

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4月登場,澳大利亞多位學者對此寄予厚望。他們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好的構想,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該倡議是中國在成為主要經濟體的情況下,如何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答案。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羅震(James Laurenceson)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坦承,“一帶一路”重新關注基礎建設的不平衡,這是對世界的積極影響,因為這種不平衡阻礙了國家之間互惠互利貿易的開展。

專欄作家、格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羅文凱(RowanCallick)曾作為《澳大利亞人》報的記者駐華多年,一直關注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運作。他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很好的構想。“中亞需要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

在澳大利亞前外交官、前太平洋貿易與投資委員會駐華首席代表、2019年聯合國亞太商業論壇主席大衛·莫里斯(DavidMorris)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只有5年多,現在就對它的長期計劃得出結論還為時過早。“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成為主要經濟體的情況下,如何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答案。“中國有信心從自己的增長模式出發,提出為發展中國家與新的貿易路線和生產鏈連接提供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案,這將有利於中國並使發展中國家受益。”

莫里斯認為,真正的考驗是正在開發的新基礎設施是否創造了新的貿易,是否為發展提供了機會。如果項目設計良好,符合國家優先事項,並得到有效執行,則可取得積極成果。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國家和企業層面存在風險,需要認真管理。

樂卓博大學人文和社科學院院長尼克·畢斯利(Nick Bisley)同樣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改善亞洲基礎設施的機會,併為區域國家提供了機會,使其能夠從中國在建設港口、橋樑、水壩、管道等主要基礎設施方面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中受益。

談到中國和澳大利亞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如何開展合作,這幾位學者皆表示,澳大利亞和中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合作。羅震認為,首先,澳中可以在第三國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其次,雖然基建不是澳大利亞國內的發展重點,兩國仍可以有效地尋求其他互惠互利的互聯互通倡議,比如升級2015年簽署的澳中自貿協定等。在全球貿易和多邊組織受到威脅的背景下,現在更需要捍衛更大的互聯互通。

這幾位學者還指出,特別是在南太平洋的項目中,澳中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在太平洋地區,澳大利亞和中國都是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夥伴,兩國合作支持太平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是明智的。澳大利亞公司擁有工程、諮詢和其他相關服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為“一帶一路”倡議做出貢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