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01

經常會有媽媽問我一些育兒方面的問題,我就會分享一些平時我和孩子之間用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得到的反饋總是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在有些媽媽那裡很有效,而在有些媽媽那裡好像並沒什麼用。

也經常有媽媽問我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好說歹說,講道理都沒用。

她們特別羨慕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總是納悶為什麼人家家的孩子就那麼明事理,那麼好溝通呢?是不是有什麼技巧或者秘密?

其實,我們跟孩子之間的很多問題,不在於方法和技巧,而在於親子關係。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孩子會不會聽我們的,聽多少,也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和我們分享她的秘密、她的故事、她的日常,能分享多少。

其實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明白。因為我們也是一樣的。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同事之間,又或是朋友之間,能保持良好的溝通,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一定是關係不錯的。分之,如果關係很糟糕,估計多說一個字都覺得是浪費,對方說什麼也懶得去聽。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這樣寫道:

當我們與孩子有良好的關係時,孩子就會做出讓我們開心的事情,同時,當我們試圖改變他們的行為以及培養他們的好習慣時,他們也更願意配合我們。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良好的關係建立在日常生活裡無數次互動的點點滴滴中,靠的是量的積累,而不是血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

很多家長在平日裡總會忽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根本不覺得這件事情有多重要。我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成績,是孩子的行為表現,我們眼裡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和不足,還會因此去打罵,去責罰,去吼叫,去發脾氣,我們總是希望他們去改變。我們甚至很少跟孩子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如果有交流也是說,看書去,學習去、睡覺去、刷牙去等等指示和要求。

想一想,這樣的表現能夠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感受嗎?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的丈夫或者妻子也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總眼裡看到的都是我們的缺點,總是覺得我們不好,總是給我們提各種各樣的要求,總是要求我們按她說的去做,除了這些好像就沒別的了,我們能忍受嗎?我們會覺得這是非常親密的關係嗎?一定不會

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對待他的方式,讓他的感受都很糟糕。等到我們真的需要對他施加影響,需要他的合作和配合時,就會發現根本辦不到。我們想要改變關係,才會發現並不容易。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02

信任是關係的基礎,想要建立良好的關係,先得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才是關鍵

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的尋找安全感,不管是嬰兒還是大人,我們都需要安全感。而信任就是與別人相處時所需要的那份“安全感”。所以,良好的關係一定離不開信任,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同事關係,又或是上下級關係,朋友關係皆如此。

可信任,不是你跟他說,請你相信我,我都是為你好就會有的,也不是你是他的父母,你和他有血緣關係就會有的,也不是你突然對他好一次,他就會信任你。

《青春不叛逆》一書中寫到:

父母絞盡腦汁的突然轉變,不會打動孩子的心;父母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示,卻能換來深切的信任。父母絕不要在“心靈層面”傷害孩子,而要時時向他們證明你的關愛之心,你就會營造出信任的氛圍。

就是這麼簡單,可對很多父母來說也並不容易。我們從來不缺少對孩子的愛,但是我們的愛卻總是會錯位,我們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所以他感受到的就不是愛。

我們都知道銀行賬戶裡存的是錢,我們也都知道存錢很重要,可以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救急甚至救命;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賬戶同樣重要,只是裡面存的不是錢,而是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任,也是建立關係的基礎。

如果我們在平時從不增加儲備,餘額就會越來越少,關鍵時刻就會透支,讓我們措手不及。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03

要想贏得孩子的信任,就要在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對待有關於孩子的每一件小事中,做好這4件事

換位思考,理解第一

如果沒有理解,情感無從談起。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不要總是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孩子,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一個三歲小孩的世界跟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沒法跟我們換位思考,因為他沒有經歷過,但是我們可以,因為我們曾經也是個像他一樣的孩子。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很多衝突和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讀懂孩子,我們不理解他們。孩子撿到一根樹枝、一塊小石頭或者幾片樹葉,說那些都是寶藏,緊緊的抓在手裡或者是裝在口袋裡時,你生氣的說那些都是垃圾,必須扔掉,甚至從孩子手裡搶過來直接扔掉,孩子傷心的哭了;

孩子養的一條小金魚死了,她是那樣的傷心,這個時候你卻急著要帶她出門,而孩子卻想要救那隻魚,一次一次的給它換水,你卻生氣的說能不能快點走,已經死了活不了了,扔掉再買一條就是了,孩子哭的更傷心了。

你永遠不知道,比小金魚死掉,比寶藏被扔掉更傷心的,是媽媽的不理解。她又該怎麼信任你。

所以,請記住,理解他人是一切情感的基礎,對待孩子同樣也是。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不要忽視每一件小事,不要忽視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每一次互動。

在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正是這些小事。前些天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曬出了2018年浙江省的離婚糾紛大數據,過去的一年離婚糾紛相關案件一共有5萬起,比這個數據更讓我們震驚的是生活瑣事竟成了婚姻的頭號殺手。有34.21%的離婚糾紛因生活瑣事而造成。

這恰恰就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常犯的毛病,我們總以為是小事,總以為沒事,總以為可以任性,可以簡單粗暴,對待另一半如此,對待孩子也常常如此。

消耗感情的,破壞信任感的正是我們不經意的那些小事,所以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孩子的事兒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是愛或者傷害。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或許你會說,我們給孩子的愛當然是無條件的,真的是這樣嗎?當孩子考試成績高和考試成績低時,你臉上的表情,你對待他的態度真的是一樣的嗎?當他惹你生氣時和乖乖聽你的話時,你臉上的表情,你對待他的態度真的是一樣的嗎?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無論如何表現,我們都給予關愛和認可,對他這個人的關愛和認可並不因他的行為而改變;有條件的愛,只有孩子以某種方式表現,我們才會給予關愛和認可,我們把孩子這個人和他的行為混為一談。

無條件的愛,能讓孩子發展出高自尊,給孩子自信和安全感,鼓勵孩子追求自我成長,讓孩子感到自由,因此擁有更多的力量。也會更愛我們,更信任我們。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對孩子也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

這一點並不點,是很多人都具備的基本素質。但往往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卻不以為然,失了誠信,竟也毫不在意。殊不知這是多麼糟糕的行為。

記得有一次在超市的飲料區,看到一個小女孩哭著說,媽媽答應我的,答應我吃掉碗裡的飯就給我買一瓶飲料,媽媽答應我的。一邊哭一邊反覆的說著這幾句話,而旁邊的媽媽卻顯得很生氣,而且態度強硬,跟孩子吼著說:答應了也不買,喝了飲料會爛牙齒的你知不知道。後來我走的時候,兩個人還在僵持,小女孩一直在哭。

這個媽媽一定沒有意識到她的損失慘重。我們說話不算數就意味著我們不值得信任,就意味著我們說的話不值得信任。當他遇到人生重大決策的時候,當我們需要對他進行引導的時候,他又怎麼會聽,他又怎麼會把自己的事說給我們聽。父母最頭疼的青春期問題,並不是因為孩子叛逆,而是因為你在他那裡的信用度太低。

別人家的孩子明事理好溝通,自己家的孩子說啥啥不聽,差距在這裡

海藍博士說,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其實最應該搞好的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親子關係是你傳送價值、理念的橋樑,沒有了橋樑,你什麼都傳送不到,空有一簾幽夢。

從現在開始,記住,我們最重要的事兒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和她建立好關係。先有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關係好了,教育就會變得簡單,家庭的幸福感也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