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陈晓明对先锋文学的10个洞见与体悟,写作爱好者请多看!

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读研究生。199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等职。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英国皇家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德国鲁尔—波鸿大学等地做研究和访问讲学。2003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理论等。著有《无边的挑战》等论著近十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评论近300篇,近300多万字。

北大陈晓明对先锋文学的10个洞见与体悟,写作爱好者请多看!

1.由于我们处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语境中,各种历史事实都被强制性地堆放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把握那些错位的,误置的历史环节,清理出更加清晰和真实的历史面目。

2.文学批评应该是对文学作品文本的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意义解释。要达到这种自由,需要对文学作品文本的细读和精读,而不是自以为是天马行空,自说自话,甚至毫无节制地夸夸其谈。批评要达到自主的自由,同时需要对文学的至诚至真的爱,能进入文学世界的那种敏感和想象力,以及批评话语的独特风格和意味。

3.读硕士时的李联明教授和孙绍振教授,给我影响很大,他们二位都是极聪明的人,又是极期正派大气之人。是那种君子坦荡荡。特别是他们对我非常好,李联明对我如对自己的儿子,孙绍振则把我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话都能说。他们教给我做人和做学问。李联明教我治学严谨,孙绍振教我如何有学术想象力。

4.理论才是真正的想象力,总是在一个巨大的理论思想史背景上才有想象力,哪怕是面对一篇小说的读解,也要丰厚的理论,全方位调动理论才有能击穿文本。

北大陈晓明对先锋文学的10个洞见与体悟,写作爱好者请多看!

5.一个作家,没有先锋文学的营养,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无论这种营养是脱胎于先锋文学还是习得于先锋文学,都是非常必要的。先锋文学培养了人们的胆识与敏锐。在大学,如果没有先锋派的思想、理论,没有对先锋文学的期盼和追求,就没有真正的开创性和活力。

6.形式主义并不是先锋派的全部内容。因为汉语小说从未有过激进的形式主义实验,所以八十年代后期的形式主义有其可贵之处。但形式主义如何与对当下生活的穿透结合起来,则显得是更强大的挑战,先锋派作家实在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现在的文学语境也不提供这种可能性。文学说到底还是与时代的文化氛围相关,与作家的自觉精神相关。

7.现代派先锋作家的主体精神没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不是简单地表达道德上义愤,而应该有更博大的人文思想,乃至于信仰,和对正义的追寻。

8.面对问题,要阐释的问题始终是本土的。这是我们也坚持的,理论要从本土的问题出发,西方的理论终究可以本土化。历史失去绝对真理性和神圣性,历史因而自行解构。

北大陈晓明对先锋文学的10个洞见与体悟,写作爱好者请多看!

9.年轻时会争强好胜,现在好多都放下了。现在我实在不太注重影响之类事情。有影响固然好,但不刻意追求。我知道一个没有官职,没有什么头衔的纯粹靠学术话语站住脚的搞理论或搞批评的人,影响力有限,所能获得的象征资本也有限。我深知这一点,处在中国,一定要想明白这点,心态才能摆正。

10.文学批评应该与创作实践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在思想上敢于占据主导地位,这并不是说批评要去领导文学创作实践,而是批评始终有自身的文化目标,它和创作是一种对抗性和激发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抚慰,共同投机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