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泥腿子”出身,但最終成就兩個偉大的漢人王朝,劉邦和朱元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知人善用。劉邦手下第一軍師張良運籌帷幄,在眾多民間演義看來,朱元璋手下的謀士

劉伯溫,就是明朝的張良,因此有了“一統天下劉伯溫”之說。事實上,劉伯溫在朱元璋的賬下,雖然功勞很大,但還做不到運籌帷幄,多半是後人渲染的。而堪稱“智囊”的這個人,名叫朱升。朱升和朱元璋雖然同姓,但並無不是親戚。

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明史》記載:

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元末舉鄉薦,擔任池州學正,棄官隱居石門。太祖攻下徽州,因鄧愈推薦,召他詢問時務。

朱元璋攻打徽州的時候,是公元1357年,這一年,朱升虛歲60。他博學多識,亦儒亦道,在元朝亂世,辭官歸隱山林。當時朱元璋讓手下將士們向他推薦人才,鄧愈便推薦了朱升。朱元璋聽鄧愈講到朱升,覺得朱升有大才,親自去請,朱升不願出山,朱元璋學習劉備三顧茅廬,並且酣暢淋漓地將自己“驅除元虜”的志向向朱升吐露,朱升看朱元璋豪情萬丈,便答應朱元璋出山。

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想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朱升和朱元璋第一次談論天下大事,便提筆寫下9字方針,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深以為然,以師禮待之。這9個字,直接奠定了朱元璋的格局,在那個梟雄林立的時代,朱元璋沒有成為眾矢之的,逐漸成長起來。因此,毛主席曾評價朱升:九字國策定江山!

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朱升既然投奔了朱元璋,自然要為朱元璋出力,第二天,他主動清明,勸降徽州元帥福童。朱元璋半信半疑,勸他不必身陷險境。朱升毫不在意,布衣綸巾走到徽州城下,用三寸不爛之舌,說的福童開門投降,朱元璋佩服至極。第二年冬天,常遇春等人攻打婺州,當地百姓聽說朱元璋“殺人如麻”,誓死抵抗,常遇春久攻不下。此時朱升對朱元璋說:要想攻下婺州,你親自出馬,並且在城下許諾:城破絕不妄自殺一人,即可破城。朱元璋聽朱升之言,依計行事,果然婺州得手。

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鄱陽湖水戰時,陳友諒船大人多,朱元璋拼死一搏,朱升建議:

賊盡國兵而來,兵多糧少,不能持久。我師須絕賊出入之路,待其糧盡力疲,必克之!

朱升的意思是,陳友諒人多糧少,我們守住鄱陽湖的入口,讓他糧食進不來,就有勝算。朱元璋雖然認可,但還是憂心忡忡。朱升看出朱元璋的心思,對朱元璋說:

吳王所慮,不過是我師糧亦少,去百里許有建昌四鎮,宜急去借糧,勿為賊先去也。

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朱升果然聰明,朱元璋認為,陳友諒糧食不足,我們糧食也不足呀。朱升告訴他,趕緊把方圓百里的四個城鎮的糧食“借”來,不要被陳友諒搶了先。可以說,朱升的計謀,導致陳友諒坐困鄱陽湖,軍心不穩,為朱元璋大獲全勝埋下伏筆。

朱元璋三顧茅廬,請老頭出山,老頭寫下9個字,大明王朝穩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時,朱升已經70多歲了,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歸隱山林。朱元璋不捨得,強留一陣。洪武二年,朱升再次懇辭,朱元璋含淚送別,並賜了朱升之子朱同一份免死鐵券。第二年,朱升去世,朱元璋十分傷心。最可惜的是,朱升的獨子朱同晚年因為涉及藍玉案,被賜死。免死鐵券也未能為功臣留後,十分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