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起源

論中醫起源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習慣上中醫指漢族的醫學,而中國傳統醫學還應包括藏醫,蒙醫,壯醫,彝醫等等。中醫的特色是:以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經絡,臟腑,氣血為形態功能基礎,七情六淫為病因,陰陽失調,邪正相爭為發病主要矛盾的獨特理論體系;以藥物內服外治,針灸,推拿,氣功等為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以及體現中醫整體觀點,包含理,法,方,藥的“辯證論治”臨床治療原則。中醫在日本稱為漢醫或東洋醫學,在朝鮮,越南稱為東醫,已成為這些國傢俱有其民族特點的傳統醫學。

論中醫起源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以中醫分科為例,《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相當於營養師),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傷科)和獸醫。到明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即大方脈(相當於內科),傷寒(即熱病),婦人,小方脈(相當於兒科),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或正骨),金創,針灸,按摩,祝由。清初,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阻礙才得以消除。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建立中醫院,創辦中醫高等學校,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80年代,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多學科,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

論中醫起源

中醫辯證學是正確認識和辨別中醫“證”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樑。所謂“證”,是症狀和體徵的集合,是疾病的臨床綜合表現,但又與“綜合症”不同,它是中醫特有的概念。“證”是客觀存在的病理狀態,是中醫病機的反映,表現了疾病過程中邪正相急和陰陽失調的情況,比較接近疾病的本質。

論中醫起源

如臨床表現為黃疸,肋痛,發熱,口苦,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可辨為“肝膽溼熱證”,是指溼熱病邪蘊結在肝膽病位,邪氣盛而正未衰,屬於實證。一種證可見於多種病,一種病的不同階段也可出現不同的證,這就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理論依據。

論中醫起源

中醫辯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其中“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可看作是辨虛,實證的萌芽。《黃帝內經》中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論述,可認為是中醫辯證學最早的理論基礎。該書“風論”,“咳論”,“痺論”等篇已有臟腑辨證。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其外感病部分,建立了一個外感熱病的六經辨證體系,並創造了湯方辨證法;其雜病部分發展了臟腑辨證的內容。漢朝以後,歷代醫學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又發展了臟腑辨證,創造了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並使八綱辨證,氣血辨證,病邪辨證逐漸明朗化,具體化;湯方辨證則受到日本漢方醫學家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對中醫辨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突出的代表是蒲輔周氏從臨床角度總結的治“乙腦”的辨證經驗:例如1956年暑天,石家莊地區久晴無雨,當時的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屬暑溫,用白虎湯獲效;1957年同期,北京地區多雨,溼熱交蒸,同樣是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為溼溫,用白虎湯無效,改用通陽利溼法,收效甚佳。由此,中醫辨證的優截止性得到公認。到了80年代,重點轉到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辨證,使之客觀化。某些證(如血虛證,腎陽虛證,陽虛和陰虛證,陰虛火旺證,脾氣虛證,心氣虛證,肝陽上亢證,寒熱證等)的客觀指標的研究已趨成熟,初步製作了部分證型的動物模型,並創立了微觀辨證的理論。“辨證學”這個具有哲學含義的名稱是於此時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