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在上古時代,商湯求雨被看成是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一件歷史事件。這個神話背後已經被注入了濃厚的天人感應色彩,同時也是當時國王和巫師身份一體化的圖像見證。這一神話完整地出現在《呂氏春秋·順民》中:

昔商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仍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有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髮,磨其手,用其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其悅,雨乃大至。

在《帝王世紀》中出現了此一神話的另一版本;

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請雨者,民也。若必以禱,吾請自當。”

這一神話在商周甲骨和彝銘史料中是否也有記載呢?這是我們最感興趣的話題。

一、 《山海經》為核心的龍和雨水關係說的考察

在《山海經》中對龍和雨的連帶性的圖像關係有多處記載,如《大荒東經》: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南山經》:

又東三百五百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在盛行圖騰崇拜的原始部落中,一般認為動物圖騰比植物圖騰佔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就其本質而言,動物成為圖騰崇拜的對象,已經說明它具有人所不足的某種特殊品格特徵,如力量、飛翔、耐寒等,在它們身上,可以找到原始宗教思想的特殊體現。這也是遠古人們在狩獵時代所形成的一種準宗教信仰。

據我本人對《山海經》的統計,該書中講到占驗共64次,其中56次是動物占驗。《周易》卦爻辭中提到的動物種類,如下:

龍。見於《乾卦》的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用九和《坤卦》的上六。凡6次。

馬。見於《坤卦》卦辭、《屯卦》的六二、六四、上六、《賁卦》的六四、《大畜卦》的九三、《晉卦》卦辭、《明夷卦》的六二、《睽卦》的初九、《渙卦》的初六、《中孚卦》的六四。凡11次。

鹿。見於《屯卦》的六三。凡1次。

禽。見於《師卦》的六五、《比卦》的九五、《井卦》的初六。凡3次。

虎。見於《履卦》卦辭、六三、九四、(頤卦)的六四、《革卦》的九五。凡5次。

魚。見於《剝卦》的六五、《垢卦》的九二、九四、《中孚卦》卦辭。凡4次。

牛。見於《無妄》的六三、《大畜》的六四、《遁卦》的六二、《睽卦》的六三、《革卦》的初九、《旅卦》的上九、《既濟卦》的九五、《離卦》的卦辭。凡8次。

豕。見於《大畜卦》的六五、《睽卦》上九、《垢卦》的初六。凡3次。

龜。見於《頤卦》的初九、《損卦》的六五、《益卦》的六二。凡3次。

羊。見於《大壯卦》的六五、上六、九三、《央卦》的九四、《歸妹卦》的上六。凡5次。

明夷。見於《明夷卦》的初九、六二、九三、六四、六五。凡5次。

狐。見於《解卦》的九二、《未濟卦》卦辭。凡2次。

準。見於《解卦》的上六。凡1次。

豹。見於《革卦》的上六。凡1次。

雉。見於《鼎卦》的九三、《旅卦》的六五。凡2次。

鴻。見於《漸卦》的初六、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九。凡6次。

鳥。見於《旅卦》的上九、《小過卦》的初六、上六。凡3次。

鶴。見手《中孚卦》的九二。凡1次。

翰音。見於《中孚卦》的上九。凡1次。

豚。見於《中孚卦》卦辭。凡1次。豚可與豕合併。

動物象佔的大量出現,正是當時動物圖騰和植物圖騰大量出現的反映。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在《人論》一書中曾指出:

對神話和宗教的感情來說,自然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生命的社會。人在這個社會中並沒有被賦予突出的地位。他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但他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任何其它成員更高。生命在其最低級的形式和最高級的形式中都具有同樣的宗教尊嚴。人與動物,動物與植物全部處在同一層次上。在圖騰崇拜的社會中我們發現,植物圖騰與動物圖騰比肩而立。

上述動物圖像中,有一種動物在周代及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據著特殊的地位:它的出現與否成為決定國運興衰、聖賢的生滅的重要兆示。而且,很多部落的祖先和遠古社會中的傳說人物也都與它有關。這種動物圖騰就是以龍和龍的形成物蛇、馬為主的龍蛇圖騰。比如,《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又如: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再如《春秋合誠圖》:“黃帝將亡,則黃龍墜。”等等,類似的記錄可以在《山海經》中大量找出。

關於龍的初始形狀,就目前考古所挖掘出的實物史料而言,首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龍。其圖像則是: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趾。在著名的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龍也繼承並保持了人面、豕喙、麟身的外形圖像。如下:


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在金文中的字形,根據《金文編》的記載,我們整理如下:


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商周青銅器上出現的各種龍紋圖像如下:


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等等,在漢代畫像石、漢代帛畫中的龍的圖像如下:


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龍字與龍物的相同處乃在於:龍的圖像近似於虹的曲線圖像。這種對圖騰的再現或記錄使我們可以在其它原始民族中找到表現儀式。列維—布留爾(Levy-Bruhl Lucien)在《原始思維》一書中提出了一種叫做“英迪修馬”的儀式,正與此相類似。他說:

這種神秘的互滲也存在於雨和雨圖騰的成員之間,存在於水和水圖騰的成員之間。為了保證正常的降雨量或池塘中的正常水量,也舉行英迪修馬儀式。這些儀式與華盛頓斯密孫學院人種學研究室的研究人員們如此詳細描寫過的朱尼人、阿拉帕霍人以及所有北美蒲埃布洛印第安人為同一目的而舉行的類似儀式直至細微末節都相象得驚人。在澳大利亞,如同在新墨西哥一樣,我們也看見“一條曲線在地上的應該是代表虹的曲線帶形……類似的帶形也畫在儀式登場人物的身上,畫在他手裡拿著的盾上。這個盾還裝飾著用白粘土塗成的描寫閃電的字形曲線。

所謂“英迪修馬”,即intichiuma。它的本義是指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在雨季開始時為增殖圖騰植物和動物而舉行的一些巫術儀式。是一種以神秘方法保證動植物正常繁育的儀式。列維一布留爾(Levy-Bruhl Lucien)認為這種求雨的英迪修馬儀式代表了一種互滲。而在他之前,斯賓塞和紀林二人發現:雨和水圖騰的成員在長期乾旱嚴重缺水的時候舉行自己的英迪修馬儀式,如果在適當的時候下了雨,那當然要說這是英迪修馬的作用。從文化發展的階段性來說,這種儀式與互滲也必然反映在商周時代中。比如畫曲線和畫水二者之間在求雨上就有若干類似之處。作為一個部落中的圖騰,初民們對它的信仰是建立在它與初民社會中的功利關係和它為初民社會所認可的血緣關係這雙重基礎之上。特別是當部落遇到災難時,自然會加大初民們對圖騰的信仰程度。進而也加大了對這些圖像的信仰。從而使圖像成為原始宗教中的“符”,一種具有神氣法力的圖像。

上述卜辭中龍與雨之間的關係,也即圖騰與部落之間的功利關係,正是建立在這種儀式和互滲的作用之上。

那麼,讓我們先來看看《山海經》中記載的有關龍蛇與雨的對應關係。例如,《海外東經》: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又如,《大荒北經》:

應龍已殺蚩龍,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又如:

應龍畜水。

關於應龍,《淮南子·墬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鹿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高誘注:“應龍,有翼之龍也;”《廣雅》:“有翼曰應龍”。

《大荒北經》又記載“九龍”,或可作為應龍的具體圖像之參照: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謁九陰,是謂九龍。

在漢代畫像石中,應龍的圖像是:


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等等。可見,在《山海經》時代,龍蛇圖騰的致雨作用就已經很悠久了。但是,從圖像演繹的角度上看,山西陶寺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上的魚龍,很可能就是《山海經》中的應龍的原始圖像,如下:


湯“以身禱於桑林”說神話及其展開 (一)


舉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