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尧、舜、禹因“禅让制”而名满天下,被尊为古代帝王的圣贤,虽然后来“禅让制”因种种原因未能推崇下来,但是,在正史和儒家学派的心目中自此种下了一颗圣洁的种子。“德者至上,圣人治国”逐渐成为儒家学派和正史的主流观点,但是,

被正史和儒家誉为正统德政象征的“禅让制”真的如天鹅绒般美丽纯洁么?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实则不然,在权霸的世界里,天下唯力者居之,所谓的仁义道德只是装点铠甲的锦花,是掩盖尔虞我诈和鲜血淋漓政权斗争的一层遮羞布。

最早对上古帝王圣贤的“禅让制”提出质疑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在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曹氏家族亦是通过种种政治手段夺取摇摇欲坠的汉氏政权。当年,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制”时曾说出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曹丕以己之心度圣贤之腹,认为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说辞,除此之外,《竹书纪年》也支持曹丕的说法,因此“禅让制”的政治神话被非正统圣贤学派瞬间粉粹。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要真正了解“禅让制”的实质,我们得对这一制度进行追根硕源,“禅让制”始于上古五帝里的挚,挚作为上古五帝之一,基本没什么知名度,倒是提到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尧,相信很多人才会注意到他。挚和尧是帝喾的儿子,帝喾死后,挚作为长子继承了王位,但在为期九年的执政期间,政绩微弱,而被众臣放逐,挚就让位给了更贤能的弟弟尧。这段历史被正史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但是真正推敲起来,却疑点重重。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首先,挚被流放后,尧马上被人拥立上位。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想,挚根本不可能自愿让位,其被流放以及尧的立刻继位根本是一场兄弟为夺取王权的政治阴谋,“禅让”不过是当时拥护尧继位的群臣为血腥的政治斗争披上的一席华美外衣。

其次,尧执政后期,争权夺利的情形愈演愈烈,尧甚至顾不得贤君之名,将当时争夺权力者之一的担朱予以囚禁,但是千防万防却没有防住舜,事实是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第三,舜的做秀功夫非同寻常,作为乡野间的穷孩子利用数十年的时间取信于尧,在德行和才能上赢得非比寻常的社会威望,并取尧的两位爱女为妻,一步登天成为驸马爷,青云直上的同时抱得美人归,何其幸运。可见,他不但有过人的才智,更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据传,舜的家人为了助他赢得至孝的美德,不惜牺牲身家荣誉,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后母和异母弟弟屡次对他赶尽杀绝,甚至在他做了驸马爷后还频频对其下手。仔细推敲,不免漏洞百出,首先,舜家并不富有,只不过一介乡野农夫,家族之间不存在夺财谋权的战争。其次,做了驸马爷后,其家人指只会想着如何讨好他、附庸他,更不敢去残害他。正史之所以如此记载,无非是其家人不惜牺牲自身德行,为舜的良好德行、菩萨心肠、仁义之士进行衬托与歌功颂德。而正史学家向来都在倡导积极、和谐的正能量,为后人塑造一尊尊圣洁的神像和楷模。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第四,舜继位后并不是史书上记载的将帝位山让给贤能的禹,真相则是禹的父亲当时为部落联盟首领,势力非常强大,舜害怕其威胁自身的君权统治,因此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而禹当然要为父报仇,找机会把舜杀死,史书上记载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因为真心勤政而三过家门不入,而是他根本不敢回家,在敌人手下讨活,如履薄冰,稍有不慎,落下个懒政殆政的罪名,哪天也会像其父亲一样引来杀身之祸。但是,面对杀父仇人,禹并没有咽下这口恶气,后来禹掌权后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甚至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即使逃到遥远的南方也没有幸免被杀死的惨局。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第五,禅让制其实并不是实现的“公天下”,其本质也是“家天下”。因为挚和尧,他们本来就是兄弟,是一家人;另外,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而帝尧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因此,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历史上记载的禅让和被禅让者都是黄帝的子孙。

“禅让制”,只是一个美丽的政治阴谋? 听听野史怎么说

从以上种种事迹可以看出“禅让制”不过是当局者为谋取政权为自己的血腥斗争披上的一席华美的袍子,因为没有如此之大的贤能和品德怎能让世人信服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禅让制”亦是儒家学派“以德治天下”的美好愿景,是正史学家为后世塑的一尊集美德与贤能于一体的君主雕像。

关于“禅让制”,您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关注“丫丫说历史”,我们一起分享群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