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在五帝时期是禅让制,即尧将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舜,舜又传给了禹。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中最具童话色彩的一个故事了。

早在韩非子的书中,就有关于尧舜禹之间关系的描述: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这与禅让制的说法大相径庭,之后与韩非子描述相近的史料越来越多。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有盗墓者挖掘魏国古墓,挖出数十车竹简。这批沉寂地下五百余年的竹简后被整理成一部史书,名为《竹书纪年》,其中提到: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类似的表述在《尚书》中也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而反观能印证禅让制这一观点的史料却庶乎不见。

从思想的层面来看,禅让制也好,逼宫让位也罢,这不仅仅是两种历史观点,更是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

在持性善论的儒家看来,禅让制当然最符合他们对上古圣人高尚人格的想象,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当时的帝王听,即便不能真正感化进而使之效仿,但如果能拨弄起他们心湖的一丝涟漪,往他们厚黑的心户里投进一点光明,也是极好的。

不过,拿仁义道德做标杆固然显得高大上,但未必实用。这些帝王们都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管你什么花样理论,能让我走上强国之路的才是宝贝疙瘩。

这一点,儒家的理论显然败得体无完肤,而法家的这一套,看起来虽然不怎么漂亮,但是效果立竿见影啊,就像壮阳药一样杠杠滴!

法家的故事是粗糙了点,血腥了点,但是帝王们爱听才是硬道理,你说对不?

就这样,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法家可以说完胜儒家。

然而,从长远来看,儒家并没有一败涂地。在后来的历史中,

儒家的童话故事作为光鲜的门面,长期装饰着帝王家的宅邸,也就是面子。

而法家的内核,就转移向内,成为了帝王的里子了。

千百年来,“禅让制”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就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流传,

渗透到每个生活在此间的人们DNA之中,

衍生出数不胜数的悲喜故事,

演绎着人性的善恶智愚,蚩妍俊丑,

供后世的人们把玩品味,琢磨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