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三菱 A6M2b Zero-21

零战21型舰上战斗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的一型单座单发平直翼活塞式舰载战斗机,是日本产量最大的战斗机。由日本三菱重工公司于1937年开始研制,1939年首飞,1940年服役,是二战中的主力舰载战斗机,被运用于亚洲主战场和太平洋战区。在二战初期,以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等特点优于其他战斗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有300架零式,其中有250架用于太平洋战区,全部是零式二一型,参与了偷袭珍珠港和菲律宾攻略战等战役,由于机动性和续航力比当时的F2A水牛、F4F野猫、CW-21B、霍克75A、P-40战鹰等战机要占优,再加上盟国准备不足,缺乏对零式特性的正确分析,采用错误的一战体系空战战术导致在开战后几个月里,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机部队损失了约2/3。随着P-51野马、F4U海盗、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批量投入战场,零式战斗机的优势逐渐失去。

翼展:12米

机长:9.050米

机高:3.525米

最大速度:533千米/小时

升限:11080米

武装:20毫米机翼机炮2门,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60千克炸弹2枚

三菱 A6M3 Zero-32

零战32型舰上战斗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零式32型1942年4月开始量产,更换装有一级二速增压器的荣二一型发动机(1130匹马力),一方面提升速度及爬升率,也稍微改善高空的输出状态。因引擎增重60公斤使重心前倾,基于配重的理由将前机身的油箱容量减少以恢复机身纵向平衡。并将二一型主翼翼端可往上折叠的圆弧套件取消,直接改成方形翼端以缩短翼幅。翼内炮仍是九九式1号炮,但改良弹鼓将炮弹基数增加至100发。因为无法适应新战局的改变,仅生产343架。此外,盟军一直称零式为"Zeke",由于本型翼端特征而使盟军飞行员将其误判为敌方新机种,并称为“Hamp”。

翼展:11米

机长:9.060米

机高:3.57米

最大速度:545千米/小时

升限:11050米

武装:20毫米机翼机炮2门,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60千克炸弹2枚

三菱 A6M5C Zero-52

零战52丙型舰上战斗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零式52型丙把九七式7.7毫米机枪取消,而把13毫米的三式机枪增至三挺(保留机鼻右侧的一挺、并追加两挺在翼炮的外侧位置),同时将座椅后方的防弹钢板列为标准配备,还可以选择装备保护驾驶员后头部的55毫米厚防弹玻璃。后机身内增设140升油箱以弥补大幅增重下的燃费损失,机翼下加上火箭发射架,提升了实用性。但这些增设装备令零式的重量增加。原本预定换装三菱的金星62型发动机(1350匹马力)但后来考虑到后勤整合性与引擎直径后,又计划改装具备荣31型发动机。但最终两者的开发都出现延误而使计划落空,继续使用荣二一型发动机,影响了飞行性能。被普遍认为是零式系列当中飞行性能最差的。但因挂载能力提升,该型多被用作战爆机使用。

翼展:11米

机长:9.121米

机高:3.57米

最大速度:541千米/小时

升限:11740米

武装:20毫米机翼机炮2门,13毫米机翼机枪2挺,13毫米机头固定机枪1挺,250千克炸弹1枚

三菱 A7M

“烈风”舰上战斗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烈风”式战斗机是日本三菱公司研制打算用来代替零战的新型海军战斗机,盟军代号“SAM”。“烈风”由零式战斗机 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主持设计,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末期开发的全金属结构单座舰载/基地战斗机(A7M1、A7M2和A7M3)及基地拦截机(A7M3-J)。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只生产了10架:其中2架A7M1样机,7架A7M2样机及服役验证机,只有1架是A7M2生产机。所有这些飞机都未投入实战。

翼展:14米

机长:11米

机高:4.28米

最大速度:627.8千米/小时

升限:11500米

武装:20毫米机翼机炮4门,60千克炸弹2枚

三菱 A5M4

96式舰上战斗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96式舰上战斗机是日本海军第一种国产全金属单翼战斗机,其前身被称为“9式单战”,1936年三菱重工的设计打败中岛公司方案中标,随即取代中岛95式舰载战斗机成为日军航空母舰主要战斗机,此机也可称为零式舰载战斗机的前身。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龙骧”、“祥凤”和“凤翔”等日本二线航空母舰依然采用96舰战,1942年2月1日,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和约克城号派出飞机空袭马绍尔群岛的洛特岛,日军千岁航空队的96式

迎击F4F“野猫”和SBD“无畏”,此为96式舰战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空战。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祥凤”号航母搭载的96舰战根本来不及起飞就随母舰一起沉入大海。

翼展:11米

机长:7.565米

机高:3.237米

最大速度:435.2千米/小时

升限:980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30千克炸弹2枚

川西 N1K2-J

“紫电”改局地战斗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紫电”改是川西飞机公司将水上战斗机“强风”(强风)修改为陆地用战斗机“紫电”(紫电)后进一步改良的机种。军队内正式编号为“紫电二一型”,在二一型以前的机种为“紫电”。旧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末期量产紫电改,并使用在日本本土防空任务。太平洋战争后期鉴于零式在于盟军新型战斗机的对抗中全面落败,“烈风”战斗机又迟迟不能服役,日本海军研究过将“紫电”改作为舰上战斗机上舰的可能性,但因日本海军航母机动部队的解体,这种设想就此化为泡影。

翼展:11.99米

机长:9.346米

机高:3.96米

最大速度:594千米/小时

升限:10760米

武装:20毫米机翼机炮4门,60千克炸弹2枚

爱知 D3A11

99式舰上爆击机11型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99式舰载轰炸机,为爱知时计电机株式会社(后成立爱知航空机会社)生产制造的舰载俯冲轰炸机,主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于太平洋战场上使用。盟军昵称代号为瓦尔(Val)。日本海军在1936年对民间提出“金属单翼俯冲轰炸机”的开发需求,以替换传统老式的双翼轰炸机,在中岛航空机、三菱航空机与爱知航空机三家竞争之下,爱知取得了此机的研发制造权,并定名为99式舰载轰炸机,型号为D3A。爱知在进行九九舰爆的设计过程中,亨克尔秘密提供技术给日本海军,所以99舰爆在许多设计上与德军的He 70有许多相似处。99舰爆采用固定式的起落架,主翼两侧下方配备空气刹车襟翼,增加了俯冲时的稳定性,综合各方性能,除了同时期的SBD“无畏”之外,各国皆无其它机种能匹敌,无论是轰炸能力或空中格斗、侦察能力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轰炸机型。1941年底,99舰爆11型随着第一与第二航空战队一起参加了偷袭珍珠港攻击行动,同时爆发太平洋战争,在珍珠港攻击事件中,九九舰爆的战绩显赫,当时日本海军的飞行员皆接受了严酷的训练,所以在飞行员技术纯熟士气高昂状况下,停泊在珍珠港内的许多战舰都成了它俯冲投弹的牺牲品。

直到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技术高超的优秀飞行员几乎所剩无几,再加上美军的SB2C俯冲轰炸机问世之后,99舰爆在空中的优势也宣告结束。战争末期,只受过粗浅训练毫无经验的飞行员还是驾着99舰爆上战场,成为美军战斗机的标靶,最后只能以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机作为结尾收场。

翼展:14.35米

机长:10.185米

机高:3.085米

最大速度:382千米/小时

升限:807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250千克炸弹1枚,30-60千克炸弹2枚

爱知 D3A22

99式舰上爆击机22型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该型换装了“金星”54型(标称1200马力)发动机,并修改了舱盖线型,性能较11型有所提升。

翼展:14.35米

机长:10.231米

机高:3.085米

最大速度:428千米/小时

升限:1050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250千克炸弹1枚,30-60千克炸弹2枚

横须贺海军空技厂 D4Y1

“彗星”11型舰上爆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1937年日本海军希望能研制出一种飞行速度超过500千米/小时的舰载俯冲轰炸机,这个飞行速度比当时的战斗机速度还快,可以轻易的避开对方的空中拦截攻击敌舰。

1940年在海军航空技术工厂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厂方编号D4Y,为了追求高速,减小飞机的迎风面阻力,D4Y使用1台爱知公司生产的液冷发动机,这种被称做“热田”的海军航空液冷发动机与川崎公司为陆军生产的HA40发动机一样,同为德国DB601发动机的翻版,D4Y在试飞中表现出了飞行速度快,控制灵敏,具有战斗机的飞行性能等优点,海军认为D4Y完全符合要求,于是下令D4Y投产,海军并给予D4Y俯冲轰炸机“彗星”的名称。

中途岛海战以后,日军因无法迅速培养出大批熟练飞行员,为了弥补中途岛海战中的飞行员损失,只得把草草训练的新手飞行员推上战场,而“彗星”因为着舰速度高,训练不佳的新手飞行员着舰时很容易出事故,改装训练期间几乎每天都会有着舰失败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发生,让日军新组建的航空舰队叫苦连天,只得把“彗星”做为岸基轰炸机使用,航母则继续使用老式的99式舰爆,当美军装备F6F地狱猫战斗机后,99式舰爆由于飞行速度较慢,很难躲避美军战斗机的拦截,在战斗中损失严重,更加扩大了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损失,到马里亚纳海战时期,日本海军机动部队舰载机损失殆尽,只能把部署在陆地上的“彗星”招集到航母上,结果“彗星”在航母上继续接二连三的出事故。最终只能沦为自杀机使用。

翼展:11.5米

机长:10.244米

机高:3.637米

最大速度:552千米/小时

升限:986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500千克炸弹1枚,30-60千克炸弹2枚

横须贺海军空技厂 D4Y3

“彗星”22型舰上爆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由于“热田”(DB601型)发动机本身的可靠性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彗星”机的产量,日本海军指定用更为可靠的“金星”62型星型发动机取而代之,新机型被称为“彗星”22型,代号D4Y3。

翼展:11.5米

机长:10.22米

机高:3.74米

最大速度:574千米/小时

升限:1050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500千克炸弹1枚,30-60千克炸弹2枚

横须贺海军空技厂 D4Y1-C

2式舰上侦查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彗星”轰炸机被日本海军选中后,因发动机生产延误,数量有限,在中途岛海战爆发时只有少数几架是作为舰上侦察机搭载在“苍龙”号航母上使用,利用高速为海军航空舰队侦察敌情,在中途岛海战中,虽然一架从“苍龙”号上起飞的该型机发现了美军舰队,但是发报机却出了问题,无法及时通报,结果日军四艘航空母舰在这次海战中被击沉,损失了大批对日军以及战局致关重要的熟练飞行员,为以后战局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翼展:11.493米

机长:10.22米

机高:3.675米

最大速度:546千米/小时

升限:986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2挺,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

中岛 B5N1

97式1号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昭和10年(1935年)旧日本帝国海军对三菱重工业以及中岛飞机公司两家飞行器制造商提出了十试舰载攻击机之竞标案。内容为要求设计出一架单螺旋桨三人座攻击机,飞机必须在100米长的跑道上起飞,最高速度333公里/小时,必须在挂载800公斤鱼雷的状况下以 250公里时速续航4小时,到1937年时军方决定两家公司的设计方案同时采用,中岛设计称为97式一号舰载攻击机,日本投降前,97舰攻共生产了1250架。盟国称其为“凯特(Kate)”。97舰攻曾先后配备在27个陆上基地及19条航母的几十支飞行队内,包括了“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龙骧”号和“苍龙”号。

97舰攻作为大战中第一代舰载攻击机,其设计是成功的,也较为实用。在海战中,它更多用于水平(飞行)轰炸、鱼雷攻击和远距离侦察,是一种火力较猛的战术飞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随着1942年后战绩不再那样显赫,其在海空大战中所占的地位也逐步下降。1944年,“天山”式舰攻已全盘替代了97舰攻。

翼展:15.518米

机长:10.3米

机高:3.7米

最大速度:350千米/小时

升限:764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800千克炸弹1枚/800千克炸弹2枚/60千克炸弹6枚/30千克炸弹6枚/91式鱼雷1枚/94式2号鱼雷1枚/800千克鱼雷1枚

中岛 B5N2

97式3号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在推出一号机型后,1939年中岛推出了使用“荣”系列发动机的九七式三号舰载攻击机,代号B5N2。太平洋战争中的97舰攻主要是B5N2。

翼展:15.518米

机长:10.3米

机高:3.7米

最大速度:378千米/小时

升限:764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800千克炸弹1枚/800千克炸弹2枚/60千克炸弹6枚/30千克炸弹6枚/91式鱼雷1枚/94式2号鱼雷1枚/800千克鱼雷1枚

中岛 C3N

97式舰上侦查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该型机是中岛公司于1935年根据日本海军要求和97式舰攻并行开发的一款舰上侦察机,大量采用了97式舰攻的技术,只是将起落架改为固定式。但最终并未量产,因为日本海军认为97式舰攻已经足以胜任侦查任务。

翼展:13.95米

机长:10.3米

机高:3.72米

最大速度:387千米/小时

升限:7500米

武装:7.7毫米机头固定机枪1挺,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

三菱 B5M

97式2号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昭和10年(1935年)旧日本帝国海军对三菱重工业以及中岛飞机公司两家飞行器制造商提出了十试舰载攻击机之竞标案。三菱重工接到企划书后于1935年11月完成原型机,编号B5M。在外型上三菱与中岛机种看起来其实十分相似,两者使用的新技术也都差不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三菱采用了固定式起落架,原型机的机翼折叠方式为向后折叠(中岛设计为向上折叠),而双方在发动机的采用上也是同样状况:三菱一开始使用的“金星”引擎出力不足因此在量产机上另外更换引擎,更换引擎后的三菱97式二号舰载攻击机的速度略快,但是在一开始的性能表现上两家飞机在性能上的表现都差不多,因此军方决定两家一起生产。三菱公司在1937年至1940年总共生产了125架97式二号机,而这批飞机主要部署在陆上基地而非航舰载运用,此后三菱完全退出舰载攻击机设计生产。盟国称其为“玛贝尔(Mabel)”

翼展:15.3米

机长:10.3米

机高:3.72米

最大速度:381千米/小时

升限:750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800千克鱼雷1枚

爱知 B7A

“流星”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九七式舰攻和九九式舰爆为主力舰载攻击机型的日本海军航空队,在优秀的驾驶员的操纵之下,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海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美军新型舰载战斗机的生产和服役、美军舰艇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日本海航的舰载机和飞行员在惨烈的消耗战中损失惨重。日本海军高层们对当时所装备和服役的舰载攻击机都不甚满意:D4Y“彗星”式舰载俯冲轰炸机速度快,可靠性高,然而生产性差,无法适应残酷的消耗作战;中岛B6N“天山”舰载攻击机虽然航程远超过97式,但是飞行性能没有明显提高,机体过大造成航母载机量减少;航空母舰上飞机型号繁杂更使航空人才不断损失的联合舰队在保养、维护上大为头痛。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军提出了兼有舰攻和舰爆性能的新型“通用舰载机”的研制要求。而“流星”/“流星改”,就是这一计划的产物。

1942年5月,第一架16试舰攻开始试飞。1943年,军方正式命名为“流星”,编号B7A1。但是全机质量过大,未能满足海军要求。很快,爱知厂从2号机开始,对飞机主机翼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类似美国F4U“海盗”式战斗机的倒鸥翼型机翼,双重襟翼和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同时,机体的其他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重新设计。试飞中“流星”出现了主翼强度不够问题,爱知公司将主翼由椭圆形改为直线型,后引进亨克尔公司冲压技术才解决生产问题。然而更大的毛病在于“誉”发动机的不可靠,为了等待改进后的发动机,“流星”从此开始了长达2年的反复试飞、改进过程。经过了长达2年的试飞和改进,在生产了9架试制的B7A1“流星”后,最终决定量产的型号--B7A2“试制流星改”于1944年4月开始生产。

流星生产工艺简单,零件数不到零战一半,主翼为倒鸥型,其双重襟翼与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这种舰载轰炸机性能非常高,速度快并具有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实战中这种飞机很难拦截,不过流星改的生产同样受东海地震影响而被破坏,出现的太晚,战争结束时连同流星与流星改只有只有很少数量,未能对战局起到影响。

翼展:14.4米

机长:11.49米

机高:4.07米

最大速度:567千米/小时

升限:11250米

武装:20毫米机翼机炮2门,13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800千克鱼雷1枚/800千克炸弹1枚

中岛 C6N1

“彩云”舰上侦查机11型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彩云”是日本在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最后一种,也是最先进的高速舰载侦察机,1943年以海军17试舰载侦察机为编号试制。各项性能在同期的舰载侦察机中都十分突出。“彩云”是一种当时无法拦截的高性能飞机,美军标P51B都无法追击“彩云”,但“彩云”11型装的“誉”21型发动机性能并不可靠,所以也是日军当时出动率最低的飞机之一,虽然不会被击落但却难以经常出动,后期型“彩云”安装了更可靠的发动机,提高了“彩云”的出勤率,并且出现了夜间高空战斗机改型。

“彩云”的因续航力远,所以在战争末期一直用于本土与拉包儿等南洋日军联络,以及远程侦察,引导特攻队,战果确认等任务,美军无法拦截,在前往南洋的“彩云”遭遇美军截击加速摆脱后,曾发回的著名电文:“身后已不见敌机追击!!!”战争末期“彩云”依然可以在防守严密的美军航母编队与航空基地上空来去自如。

翼展:12.5米

机长:11.12米

机高:3.96米

最大速度:609.3千米/小时

升限:1074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

中岛 B6N1

“天山”11型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中岛制B6N“天山”舰载轰炸机,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期制造的单引擎三座舰载轰炸机,设计用来替代97式舰载鱼雷机,盟军代号“吉尔JILL”。在整个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200余架,其中1941年和1942年设计制造了两架原型机;1943年2月开始到该年7月底,制造了133架B6N1;1943年7月至1945年8月共计生产了1133架B6N2;还有2架B6N3原型机(由B6N2改装而成)。被广泛分配到大凤、神鹰、瑞凤、瑞鹤、云龙和翔鹤等航空母舰上及西南太平洋的各个海军基地里。

“天山”舰攻的性能虽然高,但却长时间无法派驻航母上使用,因此让日军伤透了脑筋,主要原因是安装了"护"发动机与4叶螺旋桨后,经常会造成过热与震动问题,等好不容易解决了散热与震动问题以后,又出现了因“天山”重量较大,挂载了鱼雷以后无法从航空母舰上安全起飞的问题,这样”天山”舰攻上舰服役的时间不断的向后推迟,日军航母战队只得继续订购使用老旧的97式舰攻,等到所以问题解决以后,竟然已经是1943年下半年的事情了,到1944年6月才大量部署在航空母舰上投入了战斗,而此时日本有经验的鱼雷机驾驶员已经极度缺乏,新手驾驶着天山舰攻并不能发挥雷击威力,在历次出击中都没有取得重大战果,投雷命中敌舰的记录罕见,战争后期随着日军航母力量的瓦解,”天山”舰攻被部署在地面基地里,一部分安装了雷达,主要用于夜间携带鱼雷偷袭美军舰艇,另外一些干脆充当自杀飞机,反正那些新飞行员无法靠投雷击沉敌舰,索性利用”天山”舰攻超低空飞行性能好,容易躲避雷达追踪的特点,对美军舰艇实施自杀攻击。

翼展:14.89米

机长:10.87米

机高:3.8米

最大速度:465千米/小时

升限:865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机腹7.7X1,800千克炸弹1枚/800千克炸弹2枚/60千克炸弹6枚/800千克鱼雷1枚

中岛 B6N2

“天山”12型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为“天山”系列的主流生产型号。总共生产了1133架,生产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仅剩187架。

翼展:14.89米

机长:10.87米

机高:3.8米

最大速度:481千米/小时

升限:904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机腹7.7X1,800千克炸弹1枚/800千克炸弹2枚/60千克炸弹6枚/800千克鱼雷1枚

横须贺海军空技厂 B4Y

96式舰上攻击机

樱花凋零——旧日本帝国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主要的航母舰载机小传

96式舰上攻击机为横须贺海军工厂为日本海军研制的最后一种双翼舰上攻击机,1935年起装备日本海军各航空队,是侵华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主力轰炸机型,曾参与围攻江阴阻塞线附近的中国海军军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该机性能已全面落后,大部分被97式舰攻取代,但仍有部分该型机搭载在“凤翔”号航母上作为反潜机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翼展:15米

机长:10.15米

机高:4.36米

最大速度:278千米/小时

升限:6000米

武装:7.7毫米后座活动机枪1挺, 500千克炸弹1枚/60千克炸弹6枚/800千克鱼雷1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