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日本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在戰敗後被推行了非軍事化政策,銷燬了大量武器和彈藥,遣散了740萬的軍隊,取締了軍事中樞機構,使日本成為一個“手無寸鐵”的國家。然而,這一切乃是因為二戰後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國際秩序所限制,主觀因素上來說日本時刻都在試圖恢復一個國家的自衛能力。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一、日本有足夠的實力重新組織起軍工的生產

在美蘇冷戰爆發後,日本利用美國轉變對日本的態度,由肢解開始轉向扶植,保存了大部分的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導致被肢解的只是表面上的機械設備,實質意義上的技術人員和資金技術都沒有被完全瓦解,企業的肢解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

最為重要的是作為經濟命脈的日本銀行沒有被列入肢解的範圍,這使得日本有足夠的實力重新組織起軍工的生產。

二、受二戰的限制,日本只能依靠民間企業來生產

日本是一個島國,四周環海,對外接觸和交通極為閉塞,使得日本猶如井底之蛙缺乏安全感,而且日本國家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資源貧乏,獨特的民族特性使得日本民族天生缺乏安全感,進攻性和防衛性己經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日本這個民族的血脈之中。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在特需的機會下,日本利用成為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工業生產基地,利用美國的資金重啟了軍事工業的生產能力,在生產的過程中積累了生產的經驗和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在試圖一步步走向軍事生產能力的獨立,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自己國家的國防和安全。

但是軍事工業的生產是依靠企業來完成的,受二戰的限制日本無法恢復戰前的國營性的軍工企業,因此只能依靠民間企業來生產,於是民間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就直接決定了日本的軍工實力。日本政府為此在政策上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間企業的措施,採取了“資金支援”、“人員派遣”、“重點扶植”等優惠措施給予軍工有關的大企業。

三、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劃

從第一次防衛年間年平均366億化日元的數字來看,要想防衛產業全體都獨立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飛機生產部門為先頭的產業界通過一次防衛計劃鞏固了日本本國獨立自主的生產態勢,使防衛產業脫離原本的依存於特需經濟的產業狀態,日本的防衛產業獲得了物質及技術上的獨立地位。

日本的軍事工業幾乎已經全部都是民間企業在生產,國營的軍工業已經不存在了,是隨著再軍備問題而展開的,它的推進都受制於國家防衛預算,防衛預算和戰前相比處於國民的監視和研討之中。這是為了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而在經濟結構和軍事工業的生產上進行限制。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四、第二次防衛力整備計劃

1962年—1966年為日本第二次防衛力整備計劃期,總共投入了1兆1800億日元的防衛經費。這次的防衛計劃目標是以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精銳部隊的建設,即以少而精的方式建設防衛力量。相對應的軍事工業的發展則要自主國產為目標,確保防衛裝備產品走自主國產化道路,以保持日本一定的軍工生產能力。

武器生產界公然提出“走自主國產化道路,脫離對美軍武器供應的依賴”的宣言。這是日本首次自身的防衛力及防衛計劃進行密切的結合,從此,防衛廳和自衛隊開始形成密不可分的聯合關係。

五、第二次防衛計劃仍然未達到全面的國產化

第二次防衛計劃開始的時候,日本自衛隊主要裝備武器的長期訂單方式開始擴大適用範圍。定金制度的採納使整個防衛生產體制開始進入計劃生產方式。第一次防衛計劃期間未能實行的裝備自主化在第二次防衛計劃期間得到了實質上的實行,防衛產業訂單的穩定性、生產的計劃性、資金的保證性都在制度上得到了鞏固。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但第二次防衛計劃仍然未達到全面的國產化,還有一部分的防衛裝備是來自於美國供應的預定。從防衛武器的生產來看,飛機佔了生產額的47.6%,幾乎佔了總體的一半,電子產品佔了19.7%以及其他的車輛、武器、軍艦等近代戰爭所必須的裝備;在防衛產業中,機械工業的生產額佔了全體工業額的1.76%;在第二次防衛期間,武器、彈藥的國產化幾乎達到了100%,軍艦的國產化到達了70%-80%,飛機的國產化大約為60%、40%左右依靠進口。

由於二戰後對於財閥解體的不徹底性,日本的很多企業都保持了戰前的水平,只不過是從之前的家族式壟斷性經營變成了分解成好幾個公司的股份制,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的融入到了日本的企業文化中,戰前的大財閥改頭換面後變成了好幾個小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還是保持了緊密的聯繫。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是支配和從屬的關係而非共同體關係,這一點和戰前的壟斷性財閥有很大的不同。

六、日本政府把軍工的生產分散在好幾家企業

為了軍工生產的佈局合理性和有效性,也為了真正的“寓軍於民”

,日本政府把軍工的生產分散在好幾家企業,避免過度地集中在幾個企業,這就導致了參與軍事工業生產的企業在數量上無法得到有效的計算。為保證主要的軍工企業和軍工產品生產線,日本政府把防衛廳每年的訂單都轉交給幾家大的重點軍工企業,通過幾次防衛整備計劃,日本的企業通過競爭和合並己經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主要軍工企業。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例如在第二次防衛力整備期結束後,形成的接受防衛廳訂單排名前十位的日本軍工業分別是三菱重工業、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川崎航空工業、日本製鋼所、三菱電氣、日本電氣、小松製作所、新明和興業、住友商事、富士重工業。

雖然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防衛計劃期間,佔據防衛廳前十位的企業在不斷調整,但是幾個最主要的企業己經差不多穩定了,尤其是三菱重工業從這個時候開始己經穩居榜首,主要是這些企業在戰前的資本積累就比較雄厚,戰敗解體的時候由於解體的不徹底性和企業本身的保護,使得這些企業在重新整備後以一個新的名稱重新出現。

這些企業的再軍備一開始都是主要利用美國的戰爭特需撥款,和日本政府關係密切的大企業首先就獲得了這批資金和訂單,再加上企業自身重新整合的完善,三菱重工為首的幾大軍工企業特別容易再軍備起來並且穩居日本軍工業之首。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民間軍工企業特別是大型的軍工企業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七、日本自衛隊的武器裝備已經可以完全自主生產

在日本政府這方面,為了重新武裝起自己的軍工企業的製造能力,三次日本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期都有意地促使日本的民間企業重新再軍備,從日本軍工企業的完全依賴美國援助,到一步步走向國產和部分美國援助相結合,再到第三次防衛計劃整備期完全脫離美國的援助計劃,日本國內形成的幾大主要的軍工企業己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生產自衛隊的武器裝備了。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第三次防衛計劃結束,來自美國的無償援助己經完全沒有了,自衛隊的裝備通過自主生產和支付外幣進口兩種途徑獲得。雖然沒有官方的軍工體系和軍工企業,但依靠特需而得到發展的民間軍事工業在第三次防衛期間作為獨立的工業部門生產己經確定下來,戰後軍事工業正規的發展已經起步。

參考文獻:

張國權,王紀俠,王衛東《藏軍於民的日本軍工企業》

潘俊峰《日本軍事基本情況》

京和《戰後五十年的日本陸上自衛隊》

郭晨,王炳書《日本軍事工業發展模式淺析》

王文英《試析三菱財閥高速發展的原因》

李福興《日本:走向軍工大國之路》

張洲軍,許凱鋒《日本軍事工業及對戰爭支援潛力初探》

戰敗後,日本的武器生產,如何從“手無寸鐵”到完全自主國產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